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长春瑞滨局部毒性反应的防治方法.方法通过观察浅静脉穿刺组和中心静脉置管组两种不同静脉途径给药导致静脉炎、皮肤损伤及疼痛的发生率.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组静脉炎、皮肤损伤及疼痛发生率为零;浅静脉穿刺组静脉炎、皮肤损伤及疼痛发生率分别为48.6%、45.7%和57.1%.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是预防局部毒性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翟慎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4):199-199
目的: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患者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癌症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癌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57例癌症患者分为两组,15例为PICC置管组,42例为静脉留置针组。结果:PICC置管组留置时间40~260天,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1~6天;PICC置管组静脉炎率5%,静脉留置针组静脉炎率65%;PICC置管组疼痛率5%,B组疼痛率35%;PICC置管组并发症率5%,静脉留置针组并发症率21%;PICC置管组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静脉留置针组日常生活50%需人照顾。结论:在癌症患者申,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和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两种途径的效果。方法将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28例病人,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置管组(A组)63例,上肢静脉置管组(B组)65例,比较两种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保留时间。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8,P>0.05)。B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6.92%)显著高于A组(1.58%),χ2=6.00,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52%)显著低于B组(26.15%),χ2=8.86,P<0.01。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1,P>0.05)。结论颈外静脉置管和上肢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但上肢静脉置管并发静脉炎高,加强导管护理,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陈登英 《吉林医学》2012,(31):6865-6866
目的: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探讨静脉置管在糖尿病足患者中应用的时间长短与静脉炎发生的关系,为临床糖尿病足患者静脉置管护理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糖尿病足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为常规静脉置管组(NC组,20例),即按照常规规定静脉置管7 d后换管;第2组为试验组(TS组,20例),即静脉置管4 d后换管。结果:常规静脉置管组放置时间长,患者导管口感染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糖尿病足患者静脉置管放置时间不应参照常规规定,应缩短其静脉置管时间,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郭瑜蒙  王芳 《吉林医学》2012,(35):7827-7828
目的:对比研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浅静脉留置针在肺癌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情况,探讨更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化疗患者临床输液途径。方法: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选择我院外科收住的58例肺癌化疗患者,根据患者自愿选择分为PICC组和浅静脉留置针组,PICC组收集28例,浅静脉留置针组收集30例,比较两组静脉炎、疼痛的发生率,对比留置时间及穿刺数情况。结果:在PICC组及浅静脉留置针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7.1%、40.0%;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6%、36.7%;留置时间分别为(112.15±30.01)d、(4.95±3.20)d;穿刺数分别为(3.45±2.25)次、(12.58±3.90)次。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患者的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浅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1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心静脉置管组37例,外周静脉置管组34例.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6%(35/37),外周静脉置管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1%(33/34),P>0.05.中心静脉置管中位留管时间为91天,外周静脉置管中位留管时间为5天,P<0.001.中心静脉置管组没有1例发生化疗所致栓塞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而外周静脉置管组则有64.7%的病例发生化疗所致药物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安全、可长期保留,在肿瘤病人的化疗、抢救和高营养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的临床干预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需要行PICC置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擦法;B组患者采用红花酒精湿敷法;C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比较3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情况以及PICC留置时间.结果 A组及B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及穿刺点疼痛程度均低于C组,且PICC留置时间均长于C组(P<0.05),但 A组与B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程度及PICC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喜疗妥软膏外擦法及红花酒精湿敷法较常规护理方法均可降低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并可降低患者穿刺部位的疼痛程度,延长PICC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金黄散局部外敷预防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笔者所在科行PICC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进行PICC的静脉穿刺,两组性别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在置管后12 h给予金黄散局部外敷,将金黄散与醋调成糊状,沿静脉走行均匀的涂于皮肤上,厚度约1 mm,注意避开穿刺部位2 cm,外敷无菌纱布,用保鲜膜覆盖.每天更换黄金散无菌纱布及保鲜膜并对患者局部血管及血管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对照组不做处理,每天对患者局部血管及皮肤情况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试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4.29%,试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金黄散局部外敷能有效地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与外周浅静脉注射长春瑞宾安全性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减少长春瑞宾 (NVB)静脉化疗的局部毒性 ,探讨锁骨下静脉化疗安全性 ,并与外周浅静脉化疗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对 81例接受NVB化疗的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滴注组 (4 0例 ,共接受NVB注射 16 0次 ) ,B组为外周浅静脉穿刺滴注 (4 1例 ,共 16 4次 )。NVB以 4 0~ 5 0mg稀释于 0 .9%氯化钠 10 0~ 15 0ml中 ,10 0~ 12 0滴·min- 1 速度滴注 ,再以同样的速度滴入 0 .9%氯化钠 10 0~ 2 5 0ml。结果 :A、B两组局部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 0和 18.2 9%(30 16 4次 ) ;局部疼痛为 5 %和 19.5 %;输液外漏为 0和 7.3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穿刺部位感染为 7.5 %(3 4 0 )和 0 (0 4 1) ,穿刺部位出血为 2 .5 %和 5 .4 8%;治疗后病人接受率为 10 0 %(4 0 4 0 )和 70 .73%(2 9 4 1)。结论 :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可杜绝NVB的局部毒性和输液外漏 ,但值得注意的是 ,该方法有一定的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曾令瑜  伍桂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498-3499
目的:经过颈外静脉与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比较,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首选颈外静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42例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组和33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从置管并发症、病人满意度、临床应用护理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颈外静脉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贵要静脉组(P<0.05);颈外静脉置管组病人满意度及临床应用护理也高于贵要静脉置管组。结论:对于长期化疗和中长期静脉输液病人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4.
经颈外静脉留置针静注诺维本预防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颈外静脉留置针静注诺维本(NVB)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应用NVB静脉化疗的患者分为上肢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组(A组)20例和颈外静脉留置针组(B组)44例,观察两组用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00%、4.5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1.03,P<0.01)。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可减轻NVB对静脉的损伤和刺激,对未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而又必须静脉使用NVB的患者是又一理想的用药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经颈外与颈内静脉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导管置入法。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分组。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50例,经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56例,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的效果。结果:经颈外静脉组未发现并发症,但有5例导管不能插入上腔静脉。经颈内静脉组有2例动脉损伤,3例穿刺失败。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浅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肿瘤化疗患者选择更合适地化疗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某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肿瘤化疗患者68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浅静脉留置针组,其中PICC组使用PICC导管进行输液化疗,浅静脉留置针组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化疗,对两组患者置管后疼痛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PICC组疼痛发生率低,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浅静脉留置针组,导管留置时间比浅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长,且留置的时间越长,差异越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可以避免对患者周围血管的损伤,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生理、精神、心理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的状态,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巴德耐高压型导管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应用,分析置管部位(上及下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根据PICC导管置入的穿刺部位分为上臂置管组15例和肘下置管组15例;均行PICC导管置入治疗。结果上臂置管组、肘下置管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但上臂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肘下置管组46.67%(7/15)。上臂置管组舒适度评分(6.94±1.92)分、Karnofsky评分(76.53±5.13)分均显著高于肘下置管组(P0.01)。结论巴德耐高压型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高,PICC导管的穿刺部位以上臂置入为佳,肘下导管置入期间易发生堵管、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因此应采取高压团注后的护理、集束化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护理措施进行相关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18.
经左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常规采用右肘部静脉进行穿刺,而根据解剖特点,左侧静脉路径较长、较弯曲,插管时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等因而极少使用。自2006年10月~2008年1月我院根据病人病情及穿刺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采用经左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经左外周组),取得良好效果;并与经右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经右外周组)进行了临床应用比较,现将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VAD方案两种不同用药方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找出更适合患者的用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1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组26例,外周静脉穿刺,长春新碱、阿霉素用普通输液2h,1次/d,共4d;对照组25例,24例中心静脉置管,1例因患者拒绝置管行外周静脉穿刺,阿霉素、长春新碱持续静脉滴注96h,两组均口服40mg/d,共4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7%、8%,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34.6%、40%,部分缓解为34.6%、32%,有效率分别为76.3%、80%;治疗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8%,对照组外周静脉穿刺的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血管外渗、局部组织红肿;两组均出现手指末端麻木,程度相似;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均不明显。结论:VAD方案的两种用药方法疗效相似,普通输液法简便易行,静脉炎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方法在骨髓移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探讨对骨髓移植病人最有利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方法:颈内静脉置管组2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27例,股静脉置管组32例,分别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置管组为100%,锁骨下静脉为96%,股静脉组为97%,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即三组没有明显差异。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组为4%.锁骨下静脉为15%,股静脉组为34%,0.01〈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均为临床较成熟,较常用的置管方法,但对于骨髓移植病人,由于免疫力极度低下应选择感染率较低,并发症较少的置管方法,所以建议首选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