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延迟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 3例初次 Q波型 AMI患者 ,于发病 2~ 3周内分别进行 PTCA治疗。全部病例梗死相关血管均为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经过左心室造影计算左室射血分数 (L VEF)。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及 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PT-CA术 6个月后所有患者重复进行左心室造影及重复以上指标的测量。结果 :在 PTCA术 6个月后 ,本组病例表现出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明显改善 ,PTCA前后 L VEF(5 8± 11) % vs(5 1± 10 ) % ,P<0 .0 1;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 (14± 6 ) % vs(12± 6 ) % ,P<0 .0 5。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下降 (8± 4 )分 vs(10± 4 )分 ,P<0 .0 1。结论 :Q波型 AMI患者接受延迟的 PTCA再血管化治疗能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3.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作用。方法对溶栓治疗失败的36例患者进行补救性PTCA治疗。患者心功能Kilp分级:Ⅲ级和Ⅳ级4例,Ⅱ级和Ⅰ级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塞相关动脉:前降支17例,右冠状动脉14例,回旋支4例,中间动脉1例。PTCA前TIMIⅠ级和Ⅰ~Ⅱ级血流各2例,余32例均为TIMI0级。36例均进行PTCA治疗,其中13例患者置入了支架。结果术中除3例失败外,31例患者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Ⅲ级,2例TIMIⅡⅢ级,残余狭窄≤50%,成功率为91.7%。院内并发症:1例在PTCA成功后当天因顽固性休克和心室纤颤死亡;1例于第3天死于心脏破裂,住院病死率为5.6%。14例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AMI患者在溶栓治疗失败后,在有条件的医院可施行补救性PTCA治疗,成功率高,对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可能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行择期PTCA的3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其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旨在探讨择期PTCA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于PTCA术前1~2天及术后1周、3个月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超声检查左室功能指标包括:容量指标:EDV、ESV;收缩功能指标:EF、△T%;舒张功能指标:E/A、ACT_E。结果:PTCA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EDV、ESV和ACT_E有所减少,EF、△T%有所增高,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TCA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EDV、ESV有明显降低(P<0.05),EF、△T%有明显增高(P<0.05),E/A、ACT_E有继续改善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接受择期PTCA有益于患者左室功能的恢复,术后1周改善不显著,至术后3个月除左室舒张功能外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8.
9.
我们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SPECT)及心脏超声技术 ,观察 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选择我院 1 997年 1 0月~ 2 0 0 1年 2月资料完整、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初次AMI患者 5 6例 ,均在发病后 0~ 30d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分为治疗组 (n =30 )和对照组 (n =2 6)。两组临床一般资料见表 1。治疗组在AMI后 1 5~ 30d行延迟PTCA及内支架置入治疗。共扩张 38支血管 ,其中左前降支 (LAD)…  相似文献   

10.
11.
21世纪,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越传染病和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最为凶险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目前研究证实,心梗后约有56%的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下降,而1/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又是介入治疗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临床工作中全面了解心梗患者心功能的预测因素,积极进行处理事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择期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对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AMI)存活心肌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2例Q波型AMI患者在接受择期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分别行硝酸酯类药物介入99TcmMIBISPECT显像及核素心室显像 ,比较手术前后存活心肌及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1 )术前灌注异常的心肌节段为 2 1 2个 ,术后减少到 1 0 8个 ,平均得分分别为 1 6 1± 3 9和 8 3±1 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共有 1 0 4个心肌节段得到完全改善 (49 4 %) ,术前 89个不可逆性缺损节段在术后有 4 1个得到改善 (46 1 %)。 (2 )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分别为 4 0± 6和 4 9±7;左室高峰充盈率 (PFR)分别为 3 5± 0 6和 2 3± 0 4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择期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明显改善Q波型AMI患者存活心肌并能提高其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 性抬高对MI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前壁MI入院成功接受直接PCI的患者72 例,动态观察PCI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以PCI后1hST段下降>50%为ST段下降组,相反为ST段抬高 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MI后早期(2~3周)和晚期(5~6个月)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并随访其间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ST段下降组53例(73.6%),ST段抬高组19例(26.4%)。MI后早期两组间左室 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无明显差异;晚期ST段抬高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P <0.05),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 于ST段下降组(P<0.05,P<0.0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MI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P<0.05)。结 论:ST段持续性抬高者MI晚期左室功能较差,有MI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者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发生 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4.
氟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塑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AMI后6h随机分为AMI组和氟伐他汀组;另设假手术组。三组大鼠直接灌胃给药或自来水8周后行高频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心脏重塑指标及左心室心肌α、β肌球蛋白重链(α、βMHC)mRNA表达的测定。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E峰、E峰减速度、E/A、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右心室心肌肥厚指数、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CVF)和βMHCmRNA均明显增加(P<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和αMHCmRNA显著降低(P<0.01)。与AMI组相比,氟伐他汀组的LVEDD、LVEDV、E峰、E峰减速度、E/A、LVEDP、左、右心室心肌肥厚指数、CVF和βMHCmRNA均显著降低或减少(P<0.01),FS、EF和αMHCmRNA显著升高(P<0.01)。结论氟伐他汀能抑制大鼠AMI后左室重塑,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左室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室重构发生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左室造影投影系统计算出心肌梗死 (MI)急性期及恢复期左室容积指标 ,根据左室容积指标将患者分为重构组和非重构组 (均为 2 0例 ) ;用漂浮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用99m 锝心血池扫描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用2 0 1铊心肌血流扫描测定梗死的面积积分 (ES)和重症度积分(SS)。结果 :重构组恢复期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高于非重构组 (P <0 .0 1) ,亦显著高于该组急性期左室容积 (P <0 .0 1)。重构组急性期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急性期及恢复期肺小动脉嵌压、恢复期左室舒张末压力以及恢复期ES和SS均显著高于非重构组 ,而LVEF显著低于非重构组。重构组恢复期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与LVEF之间存在有意义的相关关系 (r =- 0 .72 ,P <0 .0 1;r =- 0 .6 7,P <0 .0 1)。结论 :AMI后进行左室造影能较准确地评价左室重构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发生左室重构的患者其心肌坏死量较大 ,且其恢复期左室功能显著降低。恢复期左室功能与左室容积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评价链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 2 9例 AMI接受链激酶溶栓治疗和 2 1例未溶栓的 AMI患者 ,分别在急性期及 6个月后随访时测量并计算左心室容积 (EDV和 ESV) ,射血分数 (EF)等参数。结果 :急性各组心功能无差异。随访期再通组 EF值明显增加 ,且明显高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结论 :链激酶溶栓能明显减轻老 AMI患者的左心室扩张 ,改善左心室功能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将进入本观察的51例病人,按溶栓治疗后,有无Q波形成,分为Q波组和非Q波组,全部病人入住CCU,并在入院即刻及入院后8、16、24、48和72小时分别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对其中34例病人在心梗后1周和6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Q波组血清CPK峰值(134758±22033)IU,左室质量指数在心梗后1周和6周分别为(23428±9236)g·m-2、(27152±9312)g·m-2,均明显高于非Q波组,随访半年表明新近出现心衰亦明显高于非Q波组。结论溶栓后的有Q波出现,血清CPK峰值高于500IU,左室质量指数>220g·m-2,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心肌肌球蛋白抗体 (AMA)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83例AMI患者 ,年龄 33~ 87( 6 0 .78± 10 .14 )岁 ,分别于急性期 (发病后 0~ 14h每 2h、发病后 16~ 2 4h每 4h)采血查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 ,并于发病第 7天和 6个月后分别进行ELISA法检测血清AM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根据抗体结果分为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 ,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和预后的变化。结果 :83例AMI患者血清AMA阳性 2 1例 ,阳性率为 2 5 .30 % ,2 0例健康献血员均为阴性 ;AM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梗死部位相似 ,但CK及CK MB峰值在AMA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 ,AMA阳性组发生心功能不全明显多于阴性组( 76 .19%∶4 5 .16 % ,P <0 .0 5 )、室壁运动减弱及室壁瘤形成者明显高于阴性组 ( 83.33%∶31.5 8% ,P <0 .0 1)。随访 6个月 ,AMA阳性组的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 ( 38.10 %∶11.2 9% ,P <0 .0 1)。结论 :AMI时可以诱发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AMA是自身免疫反应的标记物之一 ;AMA与AMI后左室功能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AIMS: To study recovery of segmental wall thickening (SWT), ejection fraction (EF), and end-systolic volume (ESV)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imary stenting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Additionally,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based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delayed enhancement (DE) imaging. METHODS AND RESULTS: Twenty-two patients underwent cine-MRI, first-pass perfusion, and DE imaging 5 days after successful placement of a drug-eluting stent in the infarct-related coronary artery. Regional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the transmural extent of DE were evaluated. A per patient perfusion score was calculated and consisted of a summation of all segmental scores.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was quantified by measuring the volume of DE. At 5 months after AMI, cine-MRI was performed and SWT, EF, and ESV were quantified. EF increased from 48+/-11 to 55+/-9% (P<0.01). SWT at 5 months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baseline segmental DE scores (P<0.001) and segmental perfusion scores (P<0.001). EF and ESV at 5 months were related to acute infarct size (R(2)=0.65; P<0.001 and R(2)=0.78; P<0.001, respectively) and the calculated perfusion score (R(2)=0.23; P=0.02 and R(2)=0.14; P=0.09, respectively) at baseline. CONCLUSION: Marked recovery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a drug-eluting stent for AMI. DE imaging appears to be a better prognosticator than perfusion im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