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F波在评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upathy,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106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和75名正常人下肢F波最短潜伏期、时限、波幅和面积,以及M波波幅和面积。结果 无神经病变的DM患30例,F波时限增宽8例,F波最短潜伏期延长4例,F/M波面积增大2例。有神经病变的DM患76例,F波最短潜伏期均延长;F/M波波幅和F/M波面积增大;F波时限在轻型DPN患中增宽,在重型DPN患中未见明显异常。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结论 F波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DPN。DPN患的近、远端神经节段均可受累,近端神经损害可早于并重于远端神经。  相似文献   

2.
张云茜  王建林  周颐  王廷娟 《临床荟萃》2011,26(24):2123-2125,2129
目的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无症状组)50例、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有症状组)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检测指标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n)、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离散度(Fehd)、F波出现率。结果无症状组正中神经Flmin、Flmean、Fe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min(21.33±2.22)msvs(20.27±1.14)ms;Flmean(23.53±2.01)msVS(22.15±1.70)ms;Fehd(5.37±3.50)msVS(2.74±1.02)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4.45±15.55)%VS(92.25土7.78)%,无症状组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lmin(45.91±4.25)msVS(43.79±2.98)ms;F[mean(49.48±3.61)msVS(45.48±2.96)ms;Fchd(7.35±4.77)msVS(3.85±0.81)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0.75±18.41)%VS(98.75±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Flmin、Flmean、Fehd又比无症状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正常者中的F波总异常率达58.2%;在上下肢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中,Fchd异常率均高于F波出现率、Flmean和Flmin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远、近端周围神经均可受累,F波(尤其是Fchd)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有助于发现亚临床DPN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00例糖尿病患者测定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尺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指5→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胫后神经月国→踝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趾1→踝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腓总神经膝→踝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腓肠神经外踝→腓肠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以轴索及髓鞘同时受损多见,在四肢各神经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幅降低较多见,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次之,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受累较少见。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背景:F波最短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病变的检测。然而,F波的其他参数的意义和诊断评估价值较少见报道,其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评估敏感性如何?目的:探讨F波各参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意义设计:以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对象:糖尿病组为1999-01/2000-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平均(55&;#177;1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0.2&;#177;4.8)年。正常对照组为75例健康志愿者,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4&;#177;12)岁。两组间年龄、腿长匹配(P&;gt;0.05)。干预:以Nicolet-viking Ⅳ肌电图仪,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胫神经进行F波测定;同时记录M波。主要观察指标:①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Fmin)、时限(Fdur)、波幅(Famp)和面积(Farea);M波负峰波幅(Manrp)和面积(Marea)的差异。②有无神经病变及不同病变程度2型糖尿病患者异常胫神经F波分布情况。结果:①对照组Fmin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②无神经病变患者组(n=30)Fthur,增宽8例(异常率27%)、Fmin延长4例(13%)、F/Marea增大2例。③与对照组比较,有神经病变患者组(n=76)Fmin延长,F/Manip及F/Marea增大(P均&;lt;0.01)。④轻型DPN亚组与重型比较,Fdur异常率显著高(96%和21%,P&;lt;0.01);Fniin异常率低(51%和76%,P&;lt;0.05);其余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①F波(尤其是Fdur)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近、远端神经均可受累.近端损害可早于远端。  相似文献   

5.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F波最短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病变的检测.然而,F波的其他参数的意义和诊断评估价值较少见报道,其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评估敏感性如何?目的探讨F波各参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意义.设计以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对象糖尿病组为1999-01/2000-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平均(55±1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0.2±4.8)年.正常对照组为75例健康志愿者,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4±12)岁.两组间年龄、腿长匹配(P>0.05).干预以Nicolet-VikingⅣ肌电图仪,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胫神经进行F波测定;同时记录M波.主要观察指标①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Fmin)、时限(Fdur)、波幅(Famp)和面积(Farea);M波负峰波幅(Mamp)和面积(Marea)的差异.②有无神经病变及不同病变程度2型糖尿病患者异常胫神经F波分布情况.结果①对照组Fmin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②无神经病变患者组(n=30)Fdur增宽8例(异常率27%)、Fmin延长4例(13%)、F/Marea增大2例.③与对照组比较,有神经病变患者组(n=76)Fmin延长,F/Mamp及F/Marea增大(P均<0.01).④轻型DPN亚组与重型比较,Fdur异常率显著高(96%和21%,P<0.01);Fmin异常率低(51%和76%,P<0.05);其余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F波(尤其是Fdur)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近、远端神经均可受累,近端损害可早于远端.  相似文献   

6.
闫晓海 《临床医学》2001,21(10):34-3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病的电生理改变特征。方法:在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的39例为A组,无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的41例为B组。C组为正常对照。在三组中测定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远端潜伏期(DP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时限,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A组与B、C组分别对比,A组MCV减慢(69%),DPL延长(53.8%),cMAP波幅降低(35.9%),时限延长(51.2%),有显著差异(P<0.01)。B组与C组对比,B组CMAP波幅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B组17%DPL延长,7.3%CMAP时限延长。各组内远端与近端刺激引出的CMAP波幅、时限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电生理异常率为100%,B组为26.8%。A组病程长但血糖水平同B组相近。结论:了解胫神经的电生理改变有助于评价糖尿病性远端神经病与临床病程、进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顺性方法检查经内分泌科收治并确诊的糖尿病600例患者,共1200条神经,测定糖尿病患者感觉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表明均为神经原性损害;下肢感觉传导速度和潜伏期的改变明显高于上肢;感觉传导速度改变较波形、波幅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DPN患者170例,均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进行检查,记录并搜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170例患者中定量温度觉检查(QTT)和交感皮肤反应(SSR)异常率分别为88.23%和76.47%;有症状组QTT、SSR、神经传导速度(NCV)异常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短病程组SSR、NCV异常率低于长病程组(P0.05);QTT中温觉阈值(WDT)和热痛阈值(HPT)异常率分别为89.41%、81.76%;有症状组HPT、WDT异常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长病程组HPT、WDT异常率高于短病程组(P0.05);上肢HPT、WDT异常率低于下肢异常率(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中QTT检测周围神经病变异常率最高,与患者的症状、病程无关。DPN患者下肢神经温度觉损害程度较上肢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损害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230例,其中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10例(DPN组),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20例(NDPN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135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神经声像图特点,以及各神经纵径、横径及横截面积(CSA);分析DPN患者CSA与神经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PN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PN组腓总神经内部回声减低者构成比较高(60.91%);三组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横径及纵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PN组患者上述三条神经CSA均明显增大,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PN患者上述三条神经CSA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呈负相关,与潜伏期呈正相关。结论应用超声观察神经异常声像表现及CSA值的变化,可对DPN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做出准确评估,可常规应用于DPN的筛查与随访中。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顺性方法检查经内分泌科收治并确诊的糖尿病600例患者,共1200条神经,测定糖尿病患者感觉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表明均为神经原性损害;下肢感觉传导速度和潜伏期的改变明显高于上肢;感觉传导速度改变较波形、波幅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9年1~10月我院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38例(A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0例(B组)以及健康人群36例(C组),均给予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和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SWE)等超声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对DPN诊断价值。 结果 A组胫神经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高于B、C组(P < 0.05),胚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均低于B、C组(P < 0.05),B组和C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胫神经前后径、横径及横断面积均高于B、C组,且B组胫神经前后径、横径及横断面积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达峰时间高于B、C组,峰值强度和AUC低于B、C组,且B组达峰时间高于C组,峰值强度和AUC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胫神经弹性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和平均值(Emean)均高于B、C组,且B组胫神经Emax、Emin和Emean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和SWE扫描中分别以横断面积、峰值强度和Emean对DPN诊断效能最高,AUC分别为0.733、0.775和0.876,三者联合诊断AUC为0.94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83.78%和97.50%。 结论 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通过综合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和SWE等检查模式数据信息,可为评价DPN诊断提供周围神经形态特征、微循环血流灌注和弹性指标等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 ,DPN)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 ,DM)患者 10 6例 ,男 64例 ,女 42例 ,平均年龄 ( 5 4.8± 13 .2 )岁 ;平均病程 ( 10 .2±4.8)年 ;另有 7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男 45例 ,女 3 0例 ,平均年龄 ( 5 4.2± 11.7)岁。 2组对象间年龄、腿长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采用Nicolet VikingIV电生理仪测定胫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Fmin)、时限 (Fdur)、波幅 (Famp)、面积 (Farea)以及M波负峰波幅 (Mamp)和M波面积 (Marea)。结果 发现对照组Fmin上限 (Y)与腿长 (X)的函数关系为Y =12 .3 +4 8.8X2 。无神经病变患者组 (n =3 0 )Fdur增宽 8例 (异常率2 7% )、Fmin延长 4例 ( 13 % )、Farea/Marea增大 2例 ( 7% )。有神经病变组患者 (n =76)Fmin延长 ,Famp/Mamp及Farea/Marea增大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轻型DPN患者与重型DPN患者比较 ,其Fdur异常率显著增高 ( 96%vs 2 1% ,P <0 .0 1) ;Fmin异常率降低 ( 5 1%vs 76% ,P <0 .0 5 ) ;其余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F波 (尤其是Fdur)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 ,并有助于发现亚临床DPN患者。DPN患者的远、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DPN患者138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B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C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观察3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病变症状总评分(TSS)。结果 A、B、C 3组总有效率(ORR)分别为76.09%、73.91%、91.30%,C组OR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治疗后,3组TS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C组升高程度高于其他组(P0.01)。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DPN方面,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的临床疗效优于两药单用,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方法,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伴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尼麦角林8mg、弥可保500μg,各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对照组加尼麦角林8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显效果15例、好转17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80.00%,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意义(Χ^2=3.69,P〈0.05)。治疗组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分别=8.00、5.16和2.56,P均〈0.05)。结论尼麦角林与弥可保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功能、醛糖还原酶(AR)活性、Na+-K+-ATP酶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给予动物灌胃给药,连续8周。观察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AR活性、Na+-K+-ATP酶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依帕司他可以提高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AR活性,提高Na+-K+-ATP酶活性,增加cAMP和cGMP含量。结论依帕司他对DPN大鼠周围神经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丹参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 方法 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治疗组 30例 , 每日给予丹参注射液 16 ml加入生理盐水 500 ml静脉滴注 , 弥可保 500 μ g肌注 , 均为 1次 /d, 共 4周 . 对照组 20例常规糖尿病治疗 .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 56.67% 和 9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8.18% (P<0.05)和 45.45% (P< 0.01). 结论丹参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与丹参联合应用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1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0例,每日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前列腺素E120μ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80例,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两组均为1次/d,共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观察感觉神经症状(肢体疼痛和麻木),采用丹麦DISA2500C型肌电图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右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测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72/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χ2=1948,P<0.005)。治疗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t=2.41,2.57,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也有明显改善(t=2.32,2.35,P<0.05)。结论PGE1与丹参联合应用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硫酸锌和甲钴胺单独应用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DPN患者105例,随机分为硫酸锌组、甲钴胺组合联合组,每组35例,3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糖、血压等糖尿病综合治疗。分别应用硫酸锌片、甲钴胺片及硫酸锌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DPN,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测定患者治疗1月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均显著高于硫酸锌组和甲钴胺组(P0.05);联合组正中神经SNCV显著高于硫酸锌组和甲钴胺组(p0.05),联合组腓总神经的SNCV与硫酸锌组和甲钴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02)。结论硫酸锌联合甲钴胺片治疗DPN对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及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程度要优于单独应用硫酸锌和甲钴胺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铺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本院分泌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甲钴胺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痹症组方的铺灸治疗。记录患者通过神经肌电图测定治疗前后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调查统计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表(BP)评分、VAS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BP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BP评分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的VAS评分、BP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铺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凸显了中医优势,减轻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