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治疗肝炎,常用龙胆泻肝汤和复花香附饮两方加减。前者多用于风火炽盛之急性肝炎,后者多用于湿热内壅之慢性肝炎。龙胆泻肝汤的组成(从略) 复花香附饮的组成:复花、香附、青皮各一钱五分,茅根八钱,牡蛎五钱,茵陈四钱,金铃子、黑栀各三钱,甘草一钱。方中复花、香附善通肝络,络通则热散;青皮,金铃子化气镇痛;牡蛎咸以软坚,可柔肝之刚;茅根甘寒清热,可润肝之燥;茵陈、栀子能清利湿热;甘草和中,以缓肝急。若肝热甚者加柴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胆石症的成因,系由于湿热瘀浊凝结所致,治疗方法应以宣通气液,泄热利湿,散瘀化石为主。因此采用消石散(见《中医杂志》1958年第11期)合茵陈万汤等比裁,组成下列复方进行治疗。处方:火硝粉三分(冲),茵陈八钱,栀子三钱,大黄一钱,滑石六钱,甘草一钱,木香八分,白金丸三钱(另吞服),水煎,每日服一剂。疗效:我们应用上列方剂治疗六例胆石患者,其  相似文献   

3.
一药物组成及应用请利解毒汤是由虎杖、土茯苓、板蓝根、茵陈各15克,栀子、苍术各12克,黄柏、田基黄、郁金各10克,甘草6克组成。方中以虎杖、栀子、黄柏、茵陈、苍术清热利湿,用土茯苓,田基黄、板蓝根清热解毒,郁金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既可清热利湿,又能清热解毒,故可适用于急性肝炎。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肝郁发黄     
何连升,男,五十六岁,住泉州市义春巷。因妻患病,家务繁重,抑郁伤肝,风热蓄积挟其中,形成风动热炽。诊其恶寒发热,右侧胁肋疼痛,牵引腰背,噁心呕吐,胸腹胀闷,嗳气,小便短赤,身目俱黄,头痛眩晕,卧床不安,脉弦滑而数,舌苔焦黄而燥。断为肝郁发黄,治宜疏肝,泻火,利湿。方用茵陈六钱,栀子、金铃子、延胡索、郁金、猪苓、泽泻各三钱,黄芩、黄连、枳壳各二钱,甘草一钱,煎服。连服二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栀子-茵陈药对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和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以浸膏得率、总黄酮、环烯醚萜苷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栀子-茵陈药对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栀子-茵陈以质量比2∶1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加入10倍量水,浸泡2h,提取3次,每次1.5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靠,所得指标成分含量高,为栀子-茵陈药对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笔者师承家父王履亨验方茵陈丹牡汤化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多例,疗效显著,兹介绍如下。方剂组成:茵陈、丹参、牡蛎(先熬)、蒲公英各30克,栀子、郁金、柴胡各12克,秦艽20克,山楂15克,大黄、甘草各6克。小儿  相似文献   

7.
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栀子甙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茵陈蒿汤合煎液、栀子水煎液、栀子与大黄水煎液、栀子与茵陈蒿水煎液等不同药物配伍情况下栀子甙的溶出率,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合煎茵陈、大黄后、栀子甙含量明显提高(P<0.01);全方水煎后,栀子甙含量更明显提高(P<0.001),说明茵陈、大黄及全方水煎后均有利于栀子甙溶出。方药配伍是茵陈蒿汤中栀子甙溶出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茵陈-栀子药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药物数据库筛选出茵陈-栀子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并预测和筛选茵陈-栀子药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疾病的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的网络图。绘制关键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有效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注释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茵陈的化合物36个,有效靶点481个;栀子的化合物101个,有效靶点798个;通过筛选得到茵陈-栀子药对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交集靶点254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发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肿瘤抑制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可能是茵陈-栀子药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键靶点。GO注释分析涉及对激素的反应、对异种刺激的反应、膜筏、受体复合物、蛋白激酶活性、激酶结合等信号通路。KEGG通路...  相似文献   

9.
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和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能,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之要方.本实验建立HPLC测定了茵陈蒿汤、茵陈、茵陈与栀子、茵陈与大黄配伍的水煎液中绿原酸的含量,以探讨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的影响,为探讨中医传统方剂配伍变化,探讨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者应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三例确诊为阿米巴肝脓肿(其中两例经肝穿刺镜检发现阿米巴滋养体),获得满意效果;并经4—8个月追踪观察,患者未见有任何不适,乃至可以参加劳动。方组:黄连、秦皮、黄柏、白头翁各三钱,水煎服。加减法:湿热内蕴者,加竹叶、通草、栀子、茵陈以分利湿热;脓肿已成者(最好是能穿刺证实),加茜草、重楼、芦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茵陈-栀子”药对治疗小儿胆道闭锁(BA)的潜在机制。方法 运用网络数据库对“茵陈-栀子”有效成分及BA靶点进行检索筛选。运用作图软件构建“茵陈-栀子”药对的“成分-靶点”和胆道闭锁-通路-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茵陈-栀子药对治疗胆道闭锁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利用Cytoscape3.9.1软件依据Degree值筛选核心靶点。最后,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药物-疾病公共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及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在茵陈-栀子药对中共筛选出28个与BA相关的活性成分和96个潜在作用靶点;经“Netework-Analyze”分析以“degree值>30”为条件筛选出16个核心靶点;分别是AKT1、EGFR、HSP90AA1、ESR1、HIF1A、MTOR、SIRT1、MDM2、MMP9、BCL2L1、ATM、PPARG、PIK3CA、AR、JAK2、NOS3。茵陈-栀子有2个共同成分,分别是quercetin(槲皮素)、beta-sitosterol(β谷甾醇)。涉及与胆道闭锁相关的通路有Pathways in ca...  相似文献   

12.
茵陈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即用茵陈配以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阳黄之症。《张氏医通》又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的阴黄症。总之,中医常应用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症之阴阳。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胆门:我国从汉代至明代十五家所载治黄疸方中,用茵陈者达三十七方之多,后世新方更当。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谌宁生教授治疗黄疸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收集谌宁生教授门诊黄疸医案,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挖掘谌宁生教授中医药治疗黄疸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有效处方123首,用药102味,通过Liquorice2015复杂网络软件进行分析,得出谌宁生教授治疗黄疸常用药物主要有茵陈、赤芍、大黄、甘草、栀子、白花蛇舌草、丹参、郁金等,核心处方为茵陈、赤芍、大黄、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栀子、丹参、郁金、石菖蒲、枳壳、连翘、甘草等,核心药物配伍有茵陈与赤芍、赤芍与白花蛇舌草、茵陈与大黄、茵陈与栀子、茵陈与白花蛇舌草、赤芍与丹参、赤芍与大黄、赤芍与栀子等。结论本研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索挖掘了谌宁生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黄疸的用药配伍规律,其核心用药主要为利湿退黄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与其"重在解毒,贵要化瘀"的治疗原则相符。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2020,(6)
目的建立茵陈清筋颗粒(茵陈、垂盆草、蒲公英等)的质量标准。方法 TLC法定性鉴别茵陈、垂盆草、栀子、拳参、大黄、甘草、蒲公英,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栀子苷含有量。结果 TLC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栀子苷分别在10.16~101.6、24.94~249.4、1.38~13.84、39.69~396.9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30%、99.08%、98.63%、98.24%,RSD分别为1.3%、1.2%、1.9%、1.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茵陈清筋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笔者自拟茵陈双白汤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00例,近期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 茵陈双白汤组成基本方:茵陈、白英、白花蛇舌草各60g,板蓝根、大青叶、茯苓各30g,丹参、白术、栀子各9 g,水煎服。随症加减法:便结加生大黄15g;胁痛加川楝子、柴胡各9 g;小便不利加猪苓、泽泻各9 g;腹胀加越鞠丸10g;苔腻而厚加藿香、白蔻仁各6 g;谷丙转氨酶过高加升麻4.5g。恢复期将基本方药量减半,酌加党参、黄芪、淮山。  相似文献   

16.
自1969年9月—1975年10月,我们用茵陈合剂治疗急、慢性胆囊炎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药物与用法: 茵陈、金钱草、丹参各一两、龙胆草三钱。水煎分早晚二次温服,每日一剂。随症加减:腹痛剧烈加延胡索三钱、徐长卿一  相似文献   

17.
正茵陈原名因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张氏医通》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之阴黄证;皆以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现代药理实验,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胡、黄芩、木香、枳壳、大黄、  相似文献   

18.
《茵陈汤》方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按仲景原意为治“阳黄”之用。方用茵陈清热利胆以退黄、用大黄泻热导滞,栀子清利三焦湿热。三药合用可使淤热湿浊从小便排出。在临床上,几阳黄之证,均有较好疗效。而敦煌遗方增加了黄芩、柴胡、升麻、龙胆四味药,更加强了清肝利胆、清热解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19.
栀子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药物,以“对药”思想为中心,文章将栀子对药归纳分类:栀子与豆豉配伍、栀子与干姜配伍、栀子与黄柏配伍、栀子与厚朴和枳实配伍、栀子与茵陈和大黄配伍,共5类,总结栀子对药的功效特点。《神农本草经》曰:“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临床中,栀子与淡豆豉配伍,泻火除烦,治疗热病烦闷,如栀子豉汤;栀子与干姜配伍,清上温中,治疗热郁胸膈,中焦有寒,如栀子干姜汤;栀子与黄柏配伍,清热利胆、泻湿退黄,治疗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如栀子柏皮汤;栀子与厚朴和枳实配伍,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治疗热扰胸膈、气滞于腹,如栀子厚朴汤;栀子与茵陈和大黄配伍,清热利湿,治疗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上述功效的发挥,与栀子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赵某 ,女 ,72岁。主诉右胁胀痛已 2 0多年 ,近来加剧 ,伴胸闷气短 ,厌食 ,口干苦 ,不欲饮。B超检查提示肝囊肿、胆囊炎。予下方治疗 :鱼腥草、金银花、黄芩、蒲公英、茵陈各 1 5g,栀子、赤白芍、龙胆草、瓜蒌、薤白、丹参、元胡、川楝子、青陈皮、茯苓各1 0 g,桃仁 6g,三七、大黄各 3g,山药、白术、砂仁、焦三仙各 1 0 g。共服用 1 0剂后疼痛有所减轻。改用下方 :鱼腥草、黄芩、蒲公英、茵陈、半枝莲各 2 0 g、龙胆草、栀子、赤白芍、青陈皮、瓜蒌、薤白、元胡、川楝子、丹参各 1 0 g,桃仁 6g,三七、大黄各3g,山药、白术、砂仁、焦三仙各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