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有关中医气象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气象学,亦称人类生物气象学,是研究天气、气候、气象、季节对人体的影响,进而为防治疾病服务的一门年青的边缘学科。中医对医学气象早有较系统的论述,如《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最近,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医学气象研究座谈会上,对此又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对大自然的认识,构成了《内经》的自然观。本文以古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探讨了中医的宇宙观、天文观和"天人相应"整体观。我们构建了《内经》中的宇宙空间结构,模拟了天球模型,确立了"气一元论"观念,建立了"天人一合"与"天人同道"的整体观,体现了中医的自然科学性与逻辑性。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与医学气象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医药学早就注意到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仅《内经》就有大量精妙的论述,如:"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都明确地指出了人与大气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又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阐明了人作为万物之一,决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必然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上发展了生物气象学,研究生物圈中大气环境对生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医学气象学是生物气象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系通过观察天气、气候、气象和人体健康的情况,来衡量、分析、研究"气象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而阐明天气、气候、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其目的是要避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象条件,并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因此,医学气象学也可认为是预防医学的一部分(图1).它的研究范围大致为如下三个方面:(1)生理气象学:研究季  相似文献   

4.
贺子瑶 《光明中医》2011,26(9):1755-1757
运气学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体,尤其是对人体生理、发病等影响的学说。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以及生物体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作为基础,把自然界气候现象和生物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界气候变化和人体发病规律统一起来,从宇宙间的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影响。气象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运气学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在古气象学背景下全面构建了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系统医学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象学思想。突出表现在:其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具有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的变化规律;其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受气象变化的影响;其三,疾病防治着重强调"因时制宜"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根据《内经》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结合有关运气学说的自然规律,阐述了《内经》的气象医学观念,并强调在治疗中应顺应时令变化,不要与自然规律相违。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书经典,其内容涉及医学、哲学、天文、气象、生物等诸多方面;其理论渊博,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渊薮",被后世尊称为"医家之宗",其博大深邃的健康理论,影响着中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造就了众多著名的医学大家。从古至今,健康都是人们一直重视并追求的一项事业,《内经》对其也有深刻的理论阐述。文章从《内经》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五脏为枢的整体观、邪正相争的发病观、以平为期的治疗观、未病先防的养生观探讨健康之要,为日常生活作出指导,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将人放在宇宙中来考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天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整体观——天人相应学说。“天”指整个自然界,“人”指人类,“相应”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能影响人体,并使之作出相应的改变。这种学术思想在经文中有反复论述,  相似文献   

8.
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道生”。查阅《内经》,深感《内经》中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之丰富。在《素问》的前3篇,即《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中都有比较集中的论述,并可散见于其他各篇。现笔者试就《内经》中有关养生论的运动观的辩证法思想作一粗略的探讨。1天人相应整体观天人相应,又叫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整体观。《内经》理论认为人与外界环境密不可分,人始终生活于外界环境之中,外在的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时刻都影响着人的形体和精神变化。人必须根据自然界阴阳消长、寒暑往来的变化规…  相似文献   

9.
何义霞 《国医论坛》2010,25(6):13-15
《周易》和《内经》作为中国哲学和医学的传世经典,二者在历史的传承中通过阴阳紧密相连。以阴阳为基础,通过运用天人相应整体观、辩证发展的运动观等认识理念,建构了它们既具有相同机理而又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临床实践看中医整体观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把人体与自然、五脏与六腑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与对待。《内经》中的天人相应思想、脏腑相关思想以及五行学说,都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强调和反应。中医整体观为指导临床实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结合笔者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研究中医药学和中医学的生命观,必须从它的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从文化解读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黄帝内经》从生命来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要素"形神合一,乃成为人";生命价值"人者,天地之镇也"和珍爱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四个方面综合阐述其生命观。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第一经典,不仅为中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会在新的健康医学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但黄帝内经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人才队伍萎缩、学科发展迟缓、教育教学压缩等。为更客观全面了解《黄帝内经》面临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就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内经学科状况进行了调研,从5个方面分析指出发展存在困境的原因,并从6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包括重视文化价值、学科发展、人才队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等。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所言五行即五常,包涵了五脏、五液、五辛、五劳、五邪、五方、五味等.其以五为数,以五脏为核心,将人体津液、饮食气味、致病因素等归至五行理论中,建立了东方—肝脏—木行—厥阴—酸味、南方—心脏—火行—少阴—苦味、阳明—中央—土行—甘味、西方—肺脏—金行—太阴—辛味、北方—肾脏—水行—咸味的关系.张仲景持中土五行观,基本...  相似文献   

14.
首先,根据古代天文学、历法学和中医学原理,首次提出了光变时空理论,指出在《黄帝内经》中存在着多维的时空结构;其次,进一步分析了建立在光变时空基础上的阴阳观是时空诊疗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内经中存在的太阳周年、周日视运动光变时空结构、月亮光变时空结构及五运六气时空结构等与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关系,奠定了时空诊疗的基础;然后,提出了在光变时空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天干地支时空表达符号,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和就诊时间开展时空诊疗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根据时空诊疗确立治疗原则;最后,得出如下结论:中医学是时空医学,中医学经典理论《黄帝内经》中存在着多维的光变时空结构,这种多维的时空结构一直在中医实践活动中应用,应该称之为望闻问切之外的第五诊。在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弘扬中医文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生物学、时间医学的发展,中医光变时空诊疗作为望闻问切之外的第五诊一定会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也一定会在中医学理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家、文明史学家一直以来均有"医源于巫"的观点,我国的古"医"字写作"醫"或"毉",明显可见"医"与"巫"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天神透过巫掌管人间"的层次观点渗入医学体系中,影响并形成中医学的形神理论。上古巫文化以"天(神)-巫-人"为核心架构的天人体系,至春秋时期,诸子以哲学思辨将其转化为"天(神)-心-人"体系,至战国晚期,以人为重心,建构出"神-心-形"的形神体系。此哲学思维模式影响中医学而形成中医原创思维"形神一体观"的核心架构,有效指导中医学数千年,由此发展出灿烂的中医文化。形神观的核心架构:"神-心-形"思维体系演变过程的确立,丰富并完善形神理论,明确了中医学天人合一之整体观的原创思维内涵,印证哲学对医学的指导意义,可使中医学能在更坚实的哲学、文化之根基上将理论及临床应用推向更宽广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卫气的卫外功能包含了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侵犯的作用.根据基础研究,卫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可解析为组织液在低流阻间质通道中的流动,其路径与淋巴管重合,可将抗原信息从间质输运至淋巴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疏通经络、促进组织液流动可提高免疫力,彰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有丰富的判断预后时间的理论,其中对时间尺度的判断较时间的阴阳五行属性更能反映生存期的长短,更能体现预后决定因素的作用。从《黄帝内经》中与死亡有关的经文入手,分析不同临床表现在判断死期远近中的作用,归纳各时间尺度下死亡时间相应的临床症状,从神、形、色、脉、症及误治经历等方面总结《黄帝内经》判断预后时间尺度的诊察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中所蕴含的阴阳互生、五行生克以及气机升降之机制。"酸、焦苦、甘"补肝法并不违背经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素问·脏气法时论》"辛补酸泻"的补充与发展。临床上,肝的补泻用药更多地体现在对肝病理状态及其传变的分析上,不应拘泥于原文经旨。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苦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内经》苦味之品、苦味功效、苦味应用及用苦禁忌进行探析。《内经》中苦味之品以温热性质居多,有坚、温、燥、发、泄、下等功效,其中温、发之功效仅在"运气七篇"中提出,可能与苦味五行属火有关。《内经》应用苦味时除依据五行理论之外,尚有五脏苦欲补泻及运气理论中的特殊应用及配伍方法。应用苦味时不宜多用过用,否则伤本脏、伐所克之脏,还会走骨、伤脾、令人呕。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理解《内经》苦味配伍需从其功效出发,慎将后世本草属苦药物代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脉经》并未列入校正医书局最初校正8部医籍之计划,该书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由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讫,成为宋之后定型化版本,传习至今。下文将从校勘过程、方法和内容等3个方面进行简要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