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汉中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况,为进一步健康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汉中市汉台区9个农业乡镇的3030名常住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结果纳入分析的调查对象为3017人,其中男性1048人,女性1969人。平均体重指数为(22.9±4.2)kg/m2,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3.0±5.5)和(22.9±3.2)kg/m2。该调查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7.9%和5.9%(标化率为23.4%和5.4%),其中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8.3%和6.1%(标化率为24.7%和7.5%),女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7.6%和5.8%(标化率为22.8%和4.5%)。在婚、家庭财富指数较高、文化程度高的中青年男性超重肥胖率高,女性的超重肥胖好发于家庭财富指数较高、文化程度低的中老年女性人群。结论该地区超重和肥胖率均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需采取有效措施对该地居民进行健康干预,以预防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江阴居民中体质指数(BM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2007年11月~2008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江阴市3个镇(街道)、6个行政村(居委)537个住户中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实施入户调查及体检。结果样本人群BMI均值为(23.00±0.19),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9.8%和8.4%;城市和农村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3.9%、28.0%和6.0%、9.4%。男性超重比例高于女性,肥胖比例低于女性;15~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增长,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45~岁组超重率最高(44.9%),55~岁组肥胖率最高(13.8%);已婚组男子超重与未婚组无明显差异,已婚组男子肥胖率高于未婚组;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肥胖率差异不明显,文盲组的超重率高于其它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近年来江阴市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呈上升趋势,BMI与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云南省玉溪市某大型企业职工体重流行现状,制定体重管理策略.方法对在玉溪市人民医院参加2014年年度体检的企业职工 4 454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查对象BMI均值为(23.31±3.16) kg/m2;体重正常占57%,异常占43%,其中体重不足、超重与肥胖率分别为3.48%、32.17%和7.34%;男性的超重率与肥胖率均大于女性(P<0.01).女性的超重率与肥胖率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趋势.超重及肥胖组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体重不足组和正常体重组(P<0.05).结论该企业职工超重、肥胖的患病率较高,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应制定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加强慢病高危人群体重管理,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肥胖和超重情况的差异及影响肥胖和超重的主要因素。方法分别于2010、2014年在3个社区进行两次社区卫生服务的横断面调查。两次调查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成都市某城区的3个社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2010年与2014年相比,社区成年居民超重率从27.9%上升至31.2%,其增加幅度为11.8%;肥胖率从6.9%上升至7.7%,其增加幅度为11.6%。年龄标化后,超重率由28.9%上升到30.4%,肥胖率由7.2%上升到7.5%。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男性超重、肥胖患病率和增长幅度均高于女性;45~<55岁超重率最高,而18~<25岁肥胖率最高且该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增长最快;非再婚人群、低文化程度、锻炼、饮食口味重及静坐时间长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率较高。结论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应采取综合措施,运用健康促进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平台,加强重点人群防治,促进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强化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皋市磨头镇成人体质指数的分布特征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10~2011年2年全镇21个行政村(居),体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为分析对象。结果 32 987份居民健康档案中BMI均值为(23.11±2.71)kg/m2,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2.70%和10.10%,男性高于女性,超重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近几年我镇居民超重率呈上升趋势,BMI与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成都市龙泉驿区7~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以及肉类、脂肪和脂肪酸摄入现状,并初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龙泉驿区1 811名7~15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分别收集膳食和体格数据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标准差评分(BMI SDS)、腰围/身高比值(WHtR)、超重率和肥胖率,通过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儿童肉类、脂肪、脂肪酸摄入情况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肉类、脂肪、脂肪酸低、中、高摄入量组间超重率、肥胖率、BMI SDS及WHtR的差异。结果 成都市龙泉驿区7~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0.34%,肥胖率为6.59%。男生超重率(12.05%)与超重肥胖合并率(18.97%)均高于女生(8.55%,14.80%)( P<0.05)。总肉类、红肉、白肉及脂肪供能比摄入情况均为女生高于男生,总肉类、红肉、白肉、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P<0.05)。女生中,超重肥胖组平均每日脂肪供能比、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于体质量正常组;BMI SDS与WHtR均随脂肪供能比增加而升高,BMI SDS在平均每日单不饱和脂肪酸高摄入量组中最高( P<0.05)。结论 红肉、脂肪供能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可能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相关,性别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体质指数水平和超重肥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部分直属机关单位7752名干部采用问卷调查与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包括个人基本特征、既往病史、行为习惯,并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项目检查。结果:该人群体质指数(BMI)均值为(23.5±3.2)kg/m^2,50岁组为最高,男性为(24.2±3.0)kg/m^2,女性为(22.4±3.2)kg/m^2,男性30~60岁组均处于超重水平;人群总超重率为33.5%,总肥胖率为7.5%,其中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总体水平;且男性和女性BMI24.0~27.9kg/m^2组和BMI≥28.0kg/m^2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BMI18.5~23.9kg/m^2组。人群超重肥胖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以及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向心性肥胖为相关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饮洒是人群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广西少数民族干部体质指数水平较高,尤其是男性中青年干部,应将控制吸烟、限制饮酒、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作为干部人群慢性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8年吉林省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和分布特点,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08年吉林省6 505名9~18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测量收集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WGOC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和IOTF标准(欧洲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BMI、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0.07%,肥胖率为6.90%,超重加肥胖率为18.51%;按IOTF标准分析,吉林省9~18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1.74%,肥胖率为4.30%,超重加肥胖率为16.05%。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7~22岁男生超重率为8.20%,肥胖率5.07%;女生超重率4.61%,肥胖率2.6%)比较,吉林省青少年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增高。11~14岁是肥胖症的高发阶段,12岁是肥胖症发生最危险年龄。对于同年龄段,男生的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按WGOC标准,9~18岁男生超重率为11.94%,肥胖率为10.05%;9~18岁女生超重率为8.50%,肥胖率为4.27%。在12岁时男生超重率为19.77%,肥胖率为20.53%;12岁女生超重率为12.84%,肥胖率为10.89%。结论:吉林省青少年肥胖状况呈上升趋势,男生肥胖状况明显重于女生,学校、家长等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年高校教师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设计的量表,通过体检抽取45-60岁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其项目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BMI以及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并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心电图以及8超检查.结果 :受检人群超重率52.4%,肥胖率18.5%,其中男性超重率62.6%,肥胖率21.8%;女性超重率40.5%,肥胖率13.6%,男女超重率比较(P<0.01)肥胖率比较(P<0.05).通过分析受检者BMI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两者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超重及肥胖组受检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超重组(P<0.01).结论 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有密切关系,中年高校教师应该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温岭市某医院临床患者营养状况,探讨营养管理的对策。方法:对5个不同临床科室300例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所有患者BMI平均值为(22.67±4.27)kg/m2,各科患者BMI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其中普通外科轻体重率最高,内分泌科超重和肥胖率最高(<0.05)。所有患者营养不良率、贫血率及存在营养风险率分别为23.33%、21.33%及48.00%。各科营养不良率、贫血率及存在营养风险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营养科应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科室患者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程臻  胡瑜  刘雨濛 《当代医学》2021,27(1):22-25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体重指数与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为我市市民健康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体检的7004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体重指数、血压,对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及血糖和尿酸进行检测,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体重指数与其他体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接受体检的人群中,平均BMI(26.42±3.54)kg/m~2,其中男(26.36±2.76)kg/m~2,女(26.49±2.85)kg/m~2。受试者中无消瘦者,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1.29%和23.80%;超重和肥胖患者的BP、血脂、FPG及SUA异常率均高于BMI正常人群;超重率、肥胖率、血脂和血尿酸异常率在45~59岁达到峰值。此外,控制年龄因素的偏相关分析显示,BM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尿酸呈正相关(P<0.01)。结论超重和肥胖与血压、血脂、血糖和血尿酸的异常密切相关,本市市民的超重率、肥胖率偏高,应加强体质量控制,降低由此引发的健康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献血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BMI)和肥胖状况,为关爱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南通市区2021年5月1日至7月31日的11408例献血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体检资料,通过献血者自我汇报或现场测量体重与身高计算BMI和超重率、肥胖率,并进行分层比较。结果 11408例献血者中,中位年龄30(20,41)岁;女4260例(37.3%),男7148例(62.7%);体重正常5642例(49.5%),超重4026例(35.3%),肥胖1383例(12.1%),体重过低357例(3.1%);中位BMI为23.7(21.4,26.0)kg/m2。男性献血者的BMI高于女性(24.3kg/m2 vs 22.6kg/m2,P<0.001),单采献血者的BMI高于全血献血者(24.2kg/m2 vs 23.7kg/m2,P<0.001)。BMI随献血者年龄增长而增长,中位BMI≥24.0kg/m2的男性最低年龄为24岁,女性为40岁。女性献血者的BMI随学历的增加持续下降。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均对献血者的BMI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为正常高值及谷丙转氨酶异常的献血者的BMI均显著高于收缩压、舒张压及谷丙转氨酶正常者(P<0.05)。结论 献血者BMI与超重/肥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年龄较大、低学历、体力劳动等是超重/肥胖发生的促进因素,采供血机构需予以关注,以降低超重/肥胖对采供血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老年超重/肥胖现象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1]).1992年我国第3次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45~59岁和60岁以上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5.2%和43.7%~([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湖北省老年居民饮食习惯和BMI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科学性的干预措施和健康生活习惯奠定基础。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了湖北省4个城市和4个农村老年居民的情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个人基本资料和健康状况的收集,并通过体格检查的测量身体状况。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了3717例老年居民,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6.53%和8.10%。其中男性老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4.88%和6.63%,女性老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8.19%和9.58%。将所有老年人以BMI分为3组:BMI < 24kg/m2,24kg/m2≤BMI < 28kg/m2(超重组)和BMI≥28kg/m2(肥胖组),3组每月吸烟量、累积吸烟时间和每年啤酒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居民饮食习惯中,每年进食米饭类量、蔬菜类量、牲畜肉量、鱼类量、豆制品量、干果类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湖北省老年人超重和肥胖发生率较高,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大于女性,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工作者应对该地区老年人提供健康饮食的针对性措施,对老年居民超重和肥胖予以控制,以降低发生罹患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比较重庆主城某社区居民2003、2013年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情况,分析其流行趋势.方法 分别于2003、2013年对该社区人群进行现况调查,内容包括填写调查问卷、人体学测量、血糖及血脂检测等.结果 2003、2013年分别调查3 073、5 938人.年龄标化后,男性超重率由2003年的44.3%上升至2013年的45.5%,而女性超重率由28.3%下降至2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07、0.260);男性肥胖率由10.0%上升至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而女性肥胖率由8.3%下降至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男性中心性肥胖率由50.9%上升至53.9%,而女性由39.6%下降至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17).结论 该社区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较高,男性中心性肥胖率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青岛市胶南地区35~74岁居民人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胶南市随机抽取35~74岁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计调查样本1 453例,胶南市居民BMI平均水平为(24.42±3.45)kg/m2,其中男性为(23.72±3.05)kg/m2,女性为(24.95±3.64)kg/m2,女性高于男性(t=-6.795,P<0.05);人群体质量超标准(超标)率为37.2%,肥胖率为13.9%,超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χ2=8.766、9.195,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与否、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与居民超标和肥胖密切相关(P<0.05)。结论胶南市居民超标率和肥胖率低于青岛市总体水平,但仍然很高,应对居民加强健康教育,提倡健康饮食等,以降低居民超标和肥胖率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体检人群体质指数(BMI)与血脂、血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吐鲁番医院、托里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10 097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多元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结果:调查对象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8.57%和32.43%,男女分布不同(χ2=87.293,P<0.001),男性超重率(P<0.05)和肥胖率(P<0.05)明显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人群BMI值分布不同(χ2=343.711,P<0.001)。男性30岁~组超重率最高(44.32%),50岁~组肥胖率最高(40.21%);女性40岁~组超重率最高(39.18%),60岁~组肥胖率最高(38.04%)。不同BMI组人群血脂水平不同(Wilks′λ=0.957,F=56...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探讨房山区成人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24个乡镇的常住居民4 835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的测量。结果北京市房山区成人的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0. 4%、20. 6%和66. 8%。男性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女性。超重率、中心性肥胖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肥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农村地区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城镇人群。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升高、男性、文化程度升高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北京市房山区成人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呈现较高的患病水平,提示应加强房山区肥胖干预,农村人群为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苏州市沧浪区6~12岁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为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1年沧浪区体检的23所小学6~12岁的138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对苏州市沧浪区儿童超重肥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13822名学龄儿童中,超重儿童1997人,总超重率14.45%;肥胖儿童1672人,总肥胖率12.10%,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结论 苏州市沧浪区学龄儿童超重率、肥胖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及早予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张亚果  冉域辰  张琚  李薇 《四川医学》2008,29(3):352-353
目的 为了解成都市城区学龄期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情况,及时对超重及肥胖儿童进行干预和治疗.方法 选取成都市3个城区6所小学共3769名6~12岁健康儿童进行调查,以身高别体重为参数,以WHO肥胖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结果 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9%和8.5%,总体肥胖-超重比为1.05.肥胖发生率在7~10岁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而在11~12岁有随年龄下降的趋势,10岁组肥胖率最高.整体人群中男童肥胖的发生率>女童,χ2=29.38,P<0.01.结论 成都市城区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虽然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与国内城市比较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学龄期男孩的肥胖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