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8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对其冠状动脉进行血管病变评分,计算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同时检测其尿白蛋白/肌酐浓度值(ACR)、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他指标,并与35例冠状动脉造影为非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LGACR及LGCRP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LGACR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LGACR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独立相关,而LGCRP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LGACR与LGCRP均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密切相关,且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独立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Wang Y  Li 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981-983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169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糖尿病组99例,糖尿病组70例,均行冠脉造影(CAG),检测尿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肌酐、空腹血糖、2 h血糖、血脂等.冠脉病变程度通过病变血管数和冠脉病变积分两个指标表示.结果 (1)在非糖尿病组中,MA阳性组的冠脉病变积分(7.90±3.07比5.77±2.87,P<0.05)和冠脉病变血管数(1.84±0.17比1.38±0.93,P<0.05)明显高于MA阴性组.(2)在糖尿病组中,MA阳性组的冠脉病变积分(8.15±3.40比5.86±3.06,P<0.05)和冠脉病变血管数(2.03±0.91比1.51±0.76,P<0.05)明显高于MA阴性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男性、MA、LDL-C、射血分数是冠脉病变积分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筛查MA有助于发现冠脉病变严重的患者及疾病预后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72例可疑冠心病的非糖尿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检测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冠心病组121例.根据病变血管的数量分为无血管病变组51例、单支病变组51例、双支病变组32例、三支及以上病变组38例,对比各组间UAER和MAU阳性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男性患者的比例、UAER、MAU的阳性率、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冠脉病变数量和程度的增加,UAER(分别为12.9 mg/L、34.4 mg/L、45.1 mg/L和60.7 mg/L)和MAU的阳性率(分别为9.8%、41.2%、56.3%和68.4%)均进行性升高(P<0.05,P<0.01).相关分析显示冠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与UAER呈正相关(r=0.959,P<0.05).结论 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UAER水平升高,UAER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8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以B型超声仪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用冠脉病变支数表示冠心病程度。采静脉血检查血脂水平。结果: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危险因子,如增龄、肥胖、血脂异常。比较各组IM T差别发现,颈动脉窦的F值最大(左,右分别为65.64%,63.24%)。颈动脉窦粥样硬化对诊断冠心病的阳性预告值最大(左、右颈动脉窦分别为89.9%,88.8%)。结论:颈动脉窦IM T与冠心病程度明显相关。颈动脉窦IM T可以作为筛选冠心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MA)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8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34例)与非糖尿病组(50 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测尿白蛋白/肌酐、尿素氮、空腹血塘、肌酐、2 h血塘、血脂等.冠脉病变程度通过冠脉病变血管数和冠脉病变积分两个指标表示.结果 在非糖尿病组中,MA阳性组的冠脉病变积分、冠脉病变血管数与MA阴性组的冠脉病变积分、冠脉病变血管数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在糖尿病组中,MA阳性组的冠脉病变积分、冠脉病变血管数与MA阴性组的冠脉病变积分、冠脉病变血管数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MA有助于发现冠脉病变严重的患者及疾病预后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微量白蛋白尿(MAU)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的1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及MAU、胰岛素水平测定。以内环境稳定评估模型(HOMA)值作为评价IR程度指标,对MAU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IR程度的增高,MAU水平逐渐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增高。IR与MAU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IR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要重视IR。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心帆管疾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53例老年患者,按其尿白蛋白排泄量分为两组:正常白蛋白尿(NAU)组21例(尿白蛋白〈30mg,L)、MAU组32例(尿白蛋白30-300mg/L),分析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因素。结果与NAU组相比,MAU组患者具有高血压,高体重指数(BMI)、高血糖(Bs)、高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且冠状动脉造影(CAG)多支血管及弥漫性病变多,血管狭窄程度重,左室射血分数低,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结论MAU不仅是老年人肾脏损伤的标志,也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心血管病患者的主动脉粥样硬化 (AAS)程度能否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方法 在我院连续 30年尸检的 2 995例病例中 ,其中经临床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或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2 38例 ,男 185例 ,女 5 3例 ,年龄 4 3~ 97( 73 2± 9 9)岁 ,单纯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 70例 ,单纯患有冠心病的患者 81例 ,同时患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的患者 6 2例 ,同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三种疾病的患者 2 5例。将他们的尸检资料按以下标准分级 :AAS程度根据粥样硬化病变所占主动脉内膜面积的百分比并结合病变性质分为 0~Ⅳ级 ;CAS程度根据冠状动脉 3个主要分支中至少 1支的管腔狭窄程度分为 0~ 4级。所有病例资料经过分级评分后 ,进行AAS与CAS的相关分析 ,统计分析用SPSS 10 0 ,进行两因素直线相关分析及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在2 38例尸检资料中 ,AAS与CAS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 =0 36 6 ,P <0 0 1) ,年龄分组 (≥ 6 5岁 ,<6 5岁组 )也显示AAS与CAS程度呈正相关 (分别为r =0 343,P <0 0 1;r =0 5 2 1,P <0 0 1) ;单纯高血压组 ,AAS与CAS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 =0 2 4 3,P <0 0 5 ) ;单纯冠心病组 ,AAS与CAS程度无显著相关 (r =0 0 72 ,P >0 0 5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 ,总体显示AA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老年男性尸检116例所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生前血脂水平的关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按通用方法分级,以冠状动脉4支病变之和为总记分。将死亡2年以前的血脂平均伍作为生前血脂基本水平。按总记分高低分成3组。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记分成正相关,三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总记分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负相关,但与甘油三酯无明显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与糖尿病是病变加重的因素,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对危险性最高。以总记分与各项血脂作逐步判别分析,指出最有判断价值的指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结果表明老年期与中年期一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应用ASPE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28例健康人(对照组)及8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进行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的检测。冠心病组患者以冠脉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1.19±0.14)mm,而对照组为(0.92±0.13)mm,(P<0.01);IMT增厚检出率及斑块形成检出率冠心病组为43.21%、74.65%,而对照组为14.49%、34.35%,(P<0.01)。1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00±0.014)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42.86%;2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15±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65.52%;3支及以上冠脉病变组IMT为(1.31±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74.49%,(P<0.01)。结论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韵洪  张利华 《心脏杂志》2002,14(4):303-304
目的 :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AS)程度的关系 ,探讨其血清浓度在预测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 168名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患者按狭窄程度分为 A,B,C,D组 ,另设正常对照组 5 4名 ,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 Hcy水平 ,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CAS各组 Hcy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 P<0 .0 1) ,且随着 CAS狭窄程度的加重 ,Hcy水平升高 (趋势检验 P<0 .0 1)。结论 :Hcy水平与 CAS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在预测冠心病的发作中 ,是一敏感而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析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32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对照组(80例)、单支病变组(102例)、2支病变组(62例)和多支病变组(84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及颈动脉分叉处IMT,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支病变组分叉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增高,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分叉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增厚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增厚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OR=2.8,95% CI:1.18~6.6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颈动脉病变情况,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筛查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腹部内脏脂肪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自2007-11-2009-03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206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检测受试者的血脂、空腹血糖、尿酸、肾功能等指标,采用定量Gensini积分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同时应用超声测量腹部内脏脂肪厚度(visceral fat thick ness,VFT),根据VFT值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值3组。结果:与低值组比较,中、高值组患者腰围、体质指数较大,TG明显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随着腹部内脏脂肪厚度的增加,Gensini积分明显增大。Gensini积分与年龄、腰围、体质指数、TG、LDL-C、VFT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DL-C、糖尿病和VFT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校正腰围后VFT不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VFT与冠状动脉狭窄呈明显正相关,VFT测量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危险评估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冠心病或确诊冠心病的住院患者40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病变累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支数分为4组:冠状动脉正常组(102例)、单支病变组(77例)、双支病变组(102例)和3支病变病(124例)。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所有患者在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及外周桡动脉血压。结果3支病变组主动脉、外周桡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双支病变组主动脉收缩压、外周桡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单支病变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与脉压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而增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脉压、桡动脉脉压、年龄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脉压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主动脉脉压的预测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分析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并分析与冠心病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80例、单支病变组102例、2支病变组62例和多支病变组84例。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分叉处IMT,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结果: 颈总动脉IMT、分叉部IMT、斑块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总动脉 IMT多支病变组与对照组(P<0.01)、2支病变组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叉部IMT,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斑块积分,多支病变组与2支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颈动脉IMT、分叉部IMT、斑块积分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parameters of flow-mediated vasodilatation (FMD) obtained by continuous measurement approaches and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and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subjects consisted of 282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and in whom we could measure FMD. Using continuous measurement approaches, we measured FMD as the magnitude of the percentage change from brachial artery diameter from baseline to peak (bFMD), the maximum FMD rate calculated as the maximal slope of dilation (FMD-MDR), and the integrated FMD response calculated as the area under the dilation curve during the 60- and 120 s dilation periods (FMD-AUC60 and FMD-AUC120). We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 the CAD group and the non-CAD group, and defined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ccording to the Gensini score. The CAD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FMD, FMD-MDR, FMD-AUC60, and FMD-AUC120. Gender, smoking, dyslipidemia (DL), and diabetes mellitus (DM), in addition to FMD-AUC120, were identified as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at predicted the presence of CAD by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In addition,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gender, DL, and hypertension, in addition to FMD-AUC120, were predictors of the Gensini score. Finally, we defined the cutoff value of FMD-AUC120 for the prediction of CAD in all patients as 11.1 (sensitivity 0.582, specificity 0.652) by a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alysis.

In conclusion, FMD-AUC120 as assessed by continuous measurement approaches may be a superior marker for evaluating the presence of CAD and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厚度(VFT)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16例患者,其中冠心病148例,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检测血脂、空腹血糖、尿酸、肾功能等指标,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Gensi-ni积分,同时应用超声测量VFT,根据VFT值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值3组。结果与低值组比较,中、高值组患者腰围、体重指数较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P<0.05),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VFT与年龄、腰围、体质量指数、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随着VFT值增加,Gensini积分明显增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G、低HDL-C、糖尿病和VFT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腰围后VFT的OR值有所减小,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VFT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VFT测量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危险评估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NLR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219例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冠脉Gensini评分并根据其结果将其分为低分组(0~30分)142例和高分组(〉30分)77例,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并计算NLR,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NLR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冠脉正常患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②以冠脉Gensini积分将患者分组后,高分组NLR与低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与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是高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③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658(95%CI:0.583—0.733),且当NLR切值取2.385时,其诊断效率最高,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63%。结论:NLR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方法:入选2005年~2009年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 786(男1 214,女572)例,记录性别、年龄、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血糖、吸烟等指标,并计算Gensini积分。首先,根据Gensini积分将所有患者分成4个组,对各个组之间的各项危险因素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比较冠心病与各项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通过性别分组再次行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性别冠心病与各项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随着Gensini积分的增高年龄、TC、LDL-C也增加,而HDL-C下降,但TG、UA在各组中无统计学差异,且各个小组中随着男性、吸烟者、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的增加冠脉病变积分增高;多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Logistic分析:糖尿病为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依次为吸烟、低HDL-C、高LDL-C、增龄、性别,而高血压病与高TC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分组后,男性患者中吸烟为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依次为低HDL-C、高LDL-C、糖尿病、增龄;女性患者中糖尿病为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次是低HDL-C、增龄,吸烟对女性冠心病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的增加、TC的增加、LDL-C的增加、HDL-C的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都会加重冠脉病变程度,其中糖尿病是冠心病最显著的危险因素,尤其在女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