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伴颈枕融合的内镜经口入路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具有难以缓解的延颈髓交界区压迫症状病人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颈痛、肢体感觉异常、脊髓性四肢轻瘫。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后半脱位的游离齿状突压迫颈枕交界区。病人均在没有颈枕后固定和骨性融合的情况下实施内镜经口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结果病人经单纯内镜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后均成功获得颈枕交界区减压,且术后清醒即拔除麻醉插管,未行气管切开或术后置入胃管。本组病例术后未出现鼻咽反流、脑脊液漏、局部感染或脑膜炎等术后并发症。术后CT和MRI显示齿状突全切除和颈枕交界区充分减压。随访1~5年,未见颈枕交界区不稳定,且病人神经功能均显著恢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是到达寰椎和齿状突最近、最直接的手术入路。该入路在实现齿状突完全切除、颈枕交界充分减压的同时,不需要行颈枕后固定及融合,不要求气管切开,不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We report five patients with odontoid invagination, in which the odontoid process bulges upward into the foramen magnum and compresses the brainstem without deformity of the occipital bone. Two patients had a craniovertebral abnormality associated with Chiari malformation without instability of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stable odontoid invagination). The other three patients had dislocation of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due to iatrogenic destruction of the occipital condyle, rheumatoid arthritis or an anomaly of C2 (unstable odontoid invagination). Patients with stable odontoid invagination underwent a transoral odontoidectomy followed by 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 Those with unstable odontoid invagination underwent cervical traction followed by posterior fixation in reducible cases, while in irreducible cases odontoidectomy with subsequent 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 was performed. Decompression of the neuraxis together with symptomatic improvement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and none became unstable or developed new symptoms during follow-up ranging from 3 to 15 years.  相似文献   

3.
Although posterior segmental fixation techniqu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surgical treatment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al disorders is still challenging because of its complex anatomy and surrounding critical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Basilar invagination is major pathology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that has been a subject of clinical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various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difficulty of treatment. Most authors recommend a 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 following transoral decompression o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 However, both surgical modalities inadvertently sacrifice C0-1 and C1-2 joint motion. We report two cases of basilar invagination reduced by the vertical distraction between C1-2 facet joint. We reduced the C1-2 joint in an anatomical position and fused the joint with iliac bone graft and C1-2 segmental fixation using the polyaxial screws and rods C-1 lateral mass and the C-2 pedicle.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rnod-Chiari畸形合并无寰枢椎脱位的颅底成角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30例Arnod-Chiari畸形患者合并颅底成角畸形但无完全寰枢椎脱位,MR显示脑干与颈脊髓腹侧明显受压,测量其颅底角小于120°,行枕下减压手术治疗同时纠正颅底角角度后内固定。结果30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MR均有人工枕大池的形成,脊髓空洞均缩小,脑干与颈脊髓之间夹角较术前明显增大,植骨已融合,颅底角大于130°。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Arnod-Chiari畸形合并颅底成角畸形患者进行枕下减压手术同时纠正颅底角角度并固定,可以解决脑干与颈脊髓腹侧受压问题,能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或阻止临床症状加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于神经导航引导下单纯内镜下经鼻腔行齿状突切除术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手术方式,阐明与传统经口腔入路相比较的优势.方法 自2009 年9 月-2010 年2 月共对2 例先天性颅底凹陷畸形患者施行神经导航内镜下经鼻腔入路齿状突切除手术,其中例2 同期接受经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 分法)系统评价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患者均于麻醉清醒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次日即可经口进食.术后头部CT 重建和MRI 扫描显示,硬脊膜压迫完全解除,减压效果满意.例2 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腰椎穿刺引流10 d 治愈;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随访24 个月以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 评分分别从术前的12 和8 分恢复至最近一次随访的17 和15 分.结论 于神经导航内镜下经鼻腔行齿状突切除术可以成功解除颅底凹陷畸形对延髓颈髓的压迫.相对于传统的经口腔入路,其微创优势包括改善术中视野、减轻舌体水肿、减少牙齿损伤、避免长时间插管或气管切开、无需鼻胃管营养,以及不影响术后发声功能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告2例成人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病例,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1例为58岁女性,进行性四肢无力10年;t例为18岁男性,进行性四肢无力半年.头颅CT和MRI示寰枕后脱位,斜坡下部压迫延髓,伴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手术包括:经口咽人路切除斜坡下部、颅骨牵引及二期经后路颅颈固定融合.结果 术后四肢肌力改善,延髓减压充分,小脑扁桃体复位,脊髓空洞缩小.结论 三维重建CT和MRI是诊断非创伤性寰枕脱位的好方法,前路减压联合后路颅颈固定融合对治疗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We present a 16-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Marfan’s syndrome who presented with quadriparesis from a Type I Chiari malformation (CM) with basilar invagination and a syrinx. The condition resolved after transoral odontoidectomy and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without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of the CM. Thus, ventral decompression alone can resolve a cervical syrinx in patients with compression of the foramen magnu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20.
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例齿状突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1例,颅底凹陷伴Chiari畸形7例,颅底凹陷伴寰枕融合4例,12例患者均行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枕颈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长期跟踪随访,根据影像学参考数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6月至2年的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8例,肢体感觉无变化3例,1例2月后出现脑脊液漏,经过修补和皮瓣转移治愈,无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同时测量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上钱氏线,麦氏线,韦氏线,Klaus高度指数、延颈髓角及颅底角的影像学参数值变化,并将影像学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口齿状突切除术是治疗齿状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变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充分磨除齿状突和必要的固定能够促进患者的治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