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不同部位和类型的颅内动脉瘤在破裂24 h内实施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其余患者恢复良好。随访6~45个月,无再次破裂出血患者;34例于术后6~12个月内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24 h内用微弹簧圈超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可提升患者救治效果,极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的102枚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过程、并发症和临床结果,分析与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类型、频率、相关因素和后果。结果发生并发症的有16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脱出1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6例患者无神经功能异常,3例患者具有暂时性神经功能异常,6例患者具有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死亡。与治疗相关性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88%和0.98%。结论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和应用裸金属圈栓塞一样安全,生物活性物质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应用Matix弹簧圈栓塞远段、较小动脉瘤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微弹簧圈急诊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合理治疗是预后的关键。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用电解可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EDC)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2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 1996年 3月至 2 0 0 0年 5月 ,用微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2 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16例 ,年龄 2 8~70岁 ,平均 4 5岁。 2 9例脑CT检查有SAH ,合并脑内血肿 5例 ,其中位于额颞叶 1例 ,颞叶 2例 ,前纵裂额底 2例 ,并破入脑室 ,血肿量 10~ 30ml左右。动眼神经麻痹 1例。发病到入院时间 :1~ 4天 2 6例 ,5~ 10天 3例。入院到脑血管造影时间 :1~ 4天 12例 ,5~ 10天 17例。动脉瘤栓塞治疗时间 :1~ 4天 3例 ,7~ 14天 18例 ,15天以上 8例。全部病人都做了脑CT和DSA全脑…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共56个)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DSA检查:致密栓塞39个,大部栓塞13个,部分栓塞4个。随访51例,时间6-12个月,GOS评分:5分43例,4分5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6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共38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个动脉瘤在前循环,2例病人分别有1个动脉瘤在后循环。根据Hunt—Hess评分,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5例病人一次性将所有动脉瘤栓塞,1例仅栓塞责任动脉瘤,未能栓塞的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无死亡病例,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无再出血;预后按GOS评分,良好11例,轻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责任动脉瘤;然后再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原则,选择性栓塞其它未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统计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并探讨其处理方式.方法 对介入治疗437例颅内动脉瘤过程中破裂的1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对术中破裂出血处理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术中破裂的发生率为3.2%.4例死亡,死亡率为28.6%;其中死亡的3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例为大脑中动脉瘤.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中破裂的发生率很低,当发生破裂出血时需要沉着应对,处理妥善,多数可以及时止血,使患者得到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罔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用电解町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成功栓塞208例220个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95%)128个,大部分栓塞(80%-95%)80个,部分栓塞(<79%)1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5例,局部溶栓后遗留偏瘫和单瘫;3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的载瘤动脉内.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12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 结论 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5%~80%,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再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病死率.目前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使用银夹夹闭动脉瘤瘤颈,其后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引入、动脉瘤夹设计的改进,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手术夹闭动脉瘤的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对于一些复杂的巨大的动脉瘤亦可通过手术夹闭获得治愈[1-2].另一方面,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当时技术所限同样面对高风险,直到20年后Guglielmi发明了一种电解脱式铂金弹簧圈装置(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并将其推广至临床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才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随着适合不同治疗环境的各种类型弹簧圈的不断推出,血管内支架辅助治疗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的应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已成为诸多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形状将其分为规则组77例,不规则组25例,比较两组病人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差异.结果 本组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3.81%),其中动脉瘤形状规则组发生1例,不规则组发生4例,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存在一定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而动脉瘤的形状与术中动脉瘤破裂事件密切相关,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更易发生术中破裂.  相似文献   

12.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unrupture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在治疗上目前仍有不同意见。2000年6月至2005年5月作者对46例UIAs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71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07~2006-08我科对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水解可脱性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7例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间161例动脉瘤在接受栓塞治疗过程中7例动脉瘤再次发生破裂。通过对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处理,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结果术中再破裂的发生率占动脉瘤介入治疗的4.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5例发生于弹簧圈栓塞过程中,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6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形态及术中血压波动有关。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应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处理得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9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21例,发生率为11.1%,其中其中血栓栓塞12例,术后早期再破裂出血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早期硬膜下出血或远隔部位脑实质出血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Fisher分级Ⅲ~Ⅳ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对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人提前做好术前预案,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与非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以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复查造影瘤腔填塞致密程度(Raymond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前术后改善程度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与预后.方法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45例(47个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9个,前交通动脉瘤12个,大脑中动脉瘤 5个,大脑后动脉瘤 1个.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34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型技术栓塞治疗8例,支架辅助瘤颈重塑型技术栓塞治疗5例,双微导管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再发破裂的急救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再发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术后随访6个月,未再出血,DSA复查示,载瘤动脉通畅,瘤体栓塞完全,瘤颈覆盖良好。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再发破裂时良好的急救配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