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1q和抗C1qRnAb抑制U937细胞产生TNF—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Mφ系U937细胞可在PMA/LPS诱导下产生了TNF-α。这种TNF-α的诱生可被C1q以剂量依赖方式所抑制,而且多聚C1q的抑制作用比单体C1q强约10倍。将C1q热灭活或加入抗入C1qF(ab)2C1q的抑制作用即消失,证实该作用是C1q。此外,抗人C1qRmAbE8能模拟C1q诱导类似的抑制效应,这些资料提示了C1q/C1qR系统的一项新功能,提供了该系统与细胞因子网络联系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C1q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补体分子C1q具有调节各种细胞反应的能力.近年,随着C1q功能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细胞内或者细胞表面存在结合C1q的蛋白或者受体,如C1qRp、gC1qbp、C1qRo2-、钙网素/CRT/cC1qR胶凝素受体、CR1.其中某些蛋白除结合C1q外还结合其它配体.  相似文献   

3.
谭艳  陈政良 《免疫学杂志》2004,20(6):424-427
目的研究5个C1q结合十二肽及其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物对C1q的结合活性和溶血活性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十二肽,将其与BSA偶联,分别用U937细胞配体结合抑制试验、多聚IgG(AJgG)竞争抑制试验、CH50抑制试验测试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游离的线性肽对C1q的结合活性和溶血活性几乎无影响,而偶联肽对C1q与U937细胞表面受体、AJgG的结合以及C1q介导的溶血均有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获得5个C1q受体模拟肽,它们能抑制C1q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阻断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其对于补体异常激活有关疾病的防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G蛋白参与C1q/C1qR系统介导的信号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gg-C1q可抑制人T细胞系Jurkat和Mψ系U937细胞受霍乱毒素刺激的(cAMP)i增高,而百日咳毒素能遏止人B细胞系Raji细胞agg-C1q诱导的(cAMP)i升高和C1qR交联所促成的磷脂酰肌醇水解。表明:G蛋白介入了C1q/C1qR系统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调控着机体的免疫应答和耐受。补体分子C1q作为补体C1的组分,在补体经典途径的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C1q能够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人M 系U937细胞可在PMA/LPS诱导下产生TNF-α。这种TNF-α的诱生可被C1q以剂量依赖方式所抑制,而且多聚C1q的抑制作用比单体C1q强约10倍。将C1q热灭活或加入抗人C1qF(ab')2,C1q的抑制作用即消失,证实该作用是C1q特异的。此外,抗人C1qRmAbE8能模拟C1q诱导类似的抑制效应。这些资料揭示了C1q/C1qR系统的一项新功能,提供了该系统与细胞因子网络联系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
人C1q分子对Raji,U937细胞产生IL—1活性的抑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C1q与免疫细胞产生的IL-1活性的关系,采用Raji,U937及对照MolT4三株培养细胞与C1q共同孵育20h后收集细胞上清、以^3H-TdR掺入法检测IL-1活性,结果显示C1q能明显抑制Raji及U937细胞IL-1活性,对MolT4细胞无此作用,F(ag‘)2anitC1q可阻断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能结合C1q并模拟C1q受体 (C1qR )配体结合位点的短肽 ,以C1q为钓饵蛋白筛选噬菌体环七肽库 ,采用C1q结合ELISA、U937细胞配体结合抑制试验、多聚IgG (AIgG )竞争抑制试验鉴定阳性克隆 ,再进行单链DNA测序和分析。结果经 3轮筛选后 ,随机挑选 2 3个噬菌体克隆进行ELISA鉴定 ,10个克隆与C1q有较强的结合 ;利用U937细胞配体结合抑制试验 ,得到了 7个阳性克隆 ;从其展示肽DNA测序结果推导氨基酸序列 ,获得 7个短肽序列 :QTPFQLW、NPFNWTS、SPFXLTS、FLTWLDP、FSTFLYP、GPMWWSY和NPFXLIL。  相似文献   

9.
10.
11.
C1q A链结构—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政良 《免疫学杂志》1997,13(2):128-130
在概述人C1q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一个奇特的生物学现象,即C1q分子的许多功能都限于其A链,就其结构基础,包括膜结合区、非免疫性激活物结合位点、关节炎调节表位、C1q受体结合部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李文君  谭艳  陈政良 《免疫学杂志》2004,20(6):420-423,427
目的 从噬菌体十二肽库中筛选结合C1q的短肽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以C1q为钓饵蛋白筛选噬菌体十二肽库 ,利用ELISA、U937细胞配体结合抑制试验、多聚IgG(AIgG)竞争抑制试验鉴定阳性克隆 ,再进行单链DNA测序和分析。结果 经 3轮筛选后 ,随机挑选 2 5个噬菌体克隆做ELISA鉴定 ,14个克隆显示与C1q有较强的结合。经过U937细胞配体结合抑制试验和AIgG竞争抑制试验鉴定后 ,将此 14个阳性克隆测序 ,从其展示肽DNA测序结果推导氨基酸序列 ,获得 9条氨基酸序列 :HWDPFSLSAYFP、WTPVRTNPFLLH、NGHLFSLSAYFP、RTQRNSPFFLCP、SPAFHPEHMGRG、SRAFHPFYRGRA、WYEGPFTLQTWP、LTQHNSPFFLLP和TSNPFFLWYPQP。结论 获得结合C1q的一些抑制性短肽 ,它们可能成为抑制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肽类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C1q刺激Raji和U937细胞24h,其上清中含IL-1抑制活性。抗人rIL-1ra抗血清能识别上清中一个约22 ̄24KD的蛋白分子,并可中和其IL-1抑制活性,证实上清中的活性成份是IL-1ra。C1q以特异、剂量依赖及可饱和的方式诱导这些细胞产生IL-1ra,表明是C1q/C1qR系统介导了IL-1ra的产生。资料提示:C1q/C1qR系统在炎症、免疫应答及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董群  宗庭益 《免疫学杂志》1990,6(2):115-118,96
本文首次报道了以优球蛋白沉淀法提取的豚鼠C_1q替代人C_1q,作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结果。用豚鼠C_1q和一定条件下的不同浓度的AHG,作固相酶联免疫试验,制订了检测人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标准曲线。通过对24例正常人、11例SLE病人、28例乙型肝炎病人和21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检测,发现正常人与病人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检出的阳性率分别是4.2%,90.9%,100%和47.6%。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成本低,且不受混淆IgG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抗人C_1单克隆抗体(McAb)A_4、B_6、D_5的作用部位及对C_1q功能的影响,本文采用免疫印渍技术观察了McAb A_4、B_6、D_5和C_1q的A、B、C链及胶原样区域的反应性,通过C_1q溶血试验观察了McAbs对游离C-1q、EAC_1q和血清C_1溶血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cAb A_4、B_6、D_5的作用部位均位于C_1q的B和C链的胶原样区域中,各McAbs对游离C_1q,EAC_1q,血清C_1溶血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McAbD_5对血清C_1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游离C_1q,EAC_1q的抑制作用。此结果可能提示:C_(1r)、C_(1s)和C_1q结合成C_1分子使C_1q构象发生改变,暴露了新抗原。  相似文献   

16.
将抗人C1q轻链可变区(pC1qVL)氨基酸序列与Swiss蛋白质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检索及与已知的IgV功能区相关分子进行对准比较,检索了同源性积分子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pC1qVL归属鼠IgVK,符合Igk轻链可变区的基本特征。同时进行了亲水性、可及性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这为利用构象分析方法研究pC1qVL构象特点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C1q在狼疮肾炎与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为临床狼疮肾炎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住院治疗狼疮肾炎患者3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57例,同期体检健康人10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 狼疮肾炎组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肾病组(P=0.00)和对照组(P=0.001);糖尿病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补体C1q水平在各组受试者中不同,检测血清补体C1q水平可用于狼疮肾炎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计算机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大量累积的序列数据,获得许多重要发现。对抗人C1q轻链可变基因(C1qV_L)的分析结果表明:C1qVL属鼠IgVK基因家族,但与其它种属的Ig基因也显示较高同源性。它的另─个显著特点是与自身抗体编码基因高度同源。研究结果对我们进─步认识抗-C1q抗体生理、病理作用具有─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C1q与免疫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免疫细胞表达C1gR.C1qR与C1q相互作用,通过免疫细胞产生可溶性固子,曩免疫细胞及共受体的功能活性,从而对IL-1活性的形成,Ig的产生、ADCC及吞噬活性发挥调节作用,这是一种直接而又非常有效的免疫应答调节方式,特别是在疾病或免疫应答的早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C1q调理酵母多糖颗粒刺激U937细胞产生TNF—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U937细胞吞噬C1q、IgG和C1q+IgG调理的酵母多糖颗粒(分别称为CZ、IZ、ICZ)后可产生TNF-α,但对未调理酵母多糖颗粒(Z)不应答。加入抗C1qF(ab)2、将调理颗粒热灭活或以高浓度C1q或抗C1qR McAb E8预处理U937细胞,可完全或部分抑制CZ或ICZ诱导的INF-α产生,但C1q预处理却使IZ诱生的TNF-α增加,同时赋予原本无作用的Z以TNF-α诱生能力,从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