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实质是脏象理论的关键,证候科学内涵的阐释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特定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本课题小组通过对以往脾虚证本质的实验研究,认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脾虚证候动物模型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和功能机型进行研究,可为解释脾虚证的现代科学意义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与脾虚证研究现状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危北海 《中医杂志》1990,31(5):51-5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术派别,它的发生发展随着整个中医学的进展而逐步形成的,并且越来越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建国40年来,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脾胃学说和脾虚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对证的探讨,引入规范化机制,运用模糊数学,展开跨学科研究,证的本质可望得到客观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证本质研究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重点切入点和可能的突破点,但在目前大量研究的众多成果中却未出现广为认同的所谓“金标准”,使证本质的研究陷入较为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在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欲解决以上问题,应在遵循中医“证”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文献调研,确立科学规范、严谨、操作性强的辨证标准,构建科学完整的实验数据的评价体系,是证本质研究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选择吸收现代科学先进的研究理论及方法运用于证本质的研究,应该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  相似文献   

5.
少阴人为"少偏于阴之人",其脏局之大小为"肾大脾小",即脾的功能及其"党与"之功较弱。本文主要从少阴人体质与中医脾虚证的内涵、少阴人的特点与脾的生理功能、少阴人的病因病理与脾虚证的关系等方面阐释少阴人与中医脾虚证的相互关系。1脾的内涵及其认识  相似文献   

6.
有关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尽管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累积了大量的结果,但迄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现围绕证本质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与分析,力图在重新梳理过程中寻找新的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王萍  杨海燕  喻松仁  袁肇凯 《中医杂志》2012,53(10):815-816
证本质的研究历经多年,从证本质的理论探讨到证研究方法的改进累积了丰富的素材.从证本质研究的现状出发,提出了证本质存在异质性的特点,并对证本质存在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为证本质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者们把证本质的研究,作为中医研究的重要方面,力图通过该项研究揭示中医学术的奥秘,使中医证和辨证施治更加科学化、客观化。特别在五脏本质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采用了生化学(酶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  相似文献   

9.
10.
端粒与脾虚证内在关系与外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DNA结构,在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连续的细胞分裂,端粒逐步缩短,细胞老化死亡。端粒酶是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酶,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细胞衰老时,人体均可表现中医脾虚证的症状,健脾方可延缓衰老,端粒与中医脾虚证之间很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理法方药必一气贯通,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证正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桥梁和关键。证的得出,前有中医理论为基石,中有病患疾苦之征象,后才有立法处方用药之手段。(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证是中医特色与精华的集中体现,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这一认识已得到中医学界普遍认可,并付诸于实践当中。证本质研究,又称证实质研究,从中西医研究一开始,就成为最主…  相似文献   

12.
论脾虚证现代研究特点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中医脾虚证研究特点分析 1.1临床观察研究日趋深入,为揭示脾虚证本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证的本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叙述证的概念,接着讨论证的发展史、证的发生学基础,最后讨论证的特点。揭示出证的概念和理论除具有生物学基础外,还具有整体联系性、主客一体性、动态时序性、模型性、模糊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郭文峰  陈蔚文 《新中医》2006,38(8):8-10
从脾的生理功能与营养物质吸收、脾运化失常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关系,阐述了营养物质在胃肠的吸收作为探讨脾虚证本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明了该研究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简述了代谢物组学等研究领域的进展,为从营养物质的吸收研究脾虚证本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利血平脾虚证模型大脑皮层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利血平脾虚证大鼠模型大脑皮层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按体重均衡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用利血平注射液背部皮下注射。造模第1~9天:0.15mg/kgbw/天,第10~12天:0.25mg/kgbw/天,第13天:0.5mg/kgbw/天。对照组同法注射同量注射用水。第14天处死,取大脑皮层,提取mRNA,作逆转录为cDNA,制成探针以备检测。选用两张BioDoor Chip4096基因表达谱芯片,将探针与芯片杂交,计算机扫描后,用GenePixPro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两张芯片上4096条靶基因中,脾虚证模型基因差异表迭一致的基因145条,占检测基因的3.54%,其中已知基因表达上调的有27条,表达下调的有20条。并进行初步分析。模型大鼠大脑皮层的基因表达改变涉及免疫、细胞骨架运动、能量代谢、蛋白合成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等多个方面。结论:脾虚证实质涉及大脑皮层的基因表达谱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益气健脾法干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脾虚证的影响。方法:30例女性乳腺癌化疗病人随机分单纯化疗、化疗前中药和化疗后中药3组,用益气健脾法中药干预,研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脾虚证积分、血象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3组化疗后脾虚积分均有升高,以单纯化疗组最明显(P〈0.05),中药干预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单纯化疗组60%(6/10)出现Ⅲ度血液毒性,化疗后中药组10%(1/10)出现Ⅲ度血液毒性而化疗后中药组未出现Ⅲ度血液毒性病例;T细胞亚群:化疗前后辅助性T细胞(CD4^+)及CD4^+/CD8^+比值单纯化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中药干预两组反有上升(P〈0.05)。结论:抗肿瘤化疗药物可影响中医证侯,使肿瘤患者出现或加重脾虚证,益气健脾中药干预可减轻或改善患者脾虚证,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使CD4^+/CD87^+比值向CD4^+方向漂移,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血瘀证证候本质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威胁人类的多发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因虽有寒、痰、气、瘀之不同,但其基本病机则属于心脉瘀阻。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血瘀证是CHD最常见的证型之一[1]。 对CHD血瘀证证候本质的研究,自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主要研究证明,CHD血瘀证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血小板聚积性和粘附性及血液粘度增高,以及红细胞的压积增加,电泳率、变形能力降低,表面形态异常等方面[1]。9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研究多从生化、体液、影像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的手段更加多样化,从更深的层次揭示…  相似文献   

18.
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西医学的引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的转化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多年来又一直是中医研究现代化的突破口.人们普遍认为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1].其中证本质研究又是最主要的攻关对象,人们试图超越疾病探求证的本质,寻求证的客观指标,认为只要发现和证实了与证有关的特异性物质成分,便揭示了证本质,便可对证进行客观的解释和度量,并可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界全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证本质研究.从临床研究到动物实验,从寻求单一"证"的特异性指标到病证结合研究某一病证的客观指标,人们将其作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攻关对象,期以突破.然而50年过去了,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我们为一时的成功而振奋鼓舞时,诸多困惑也伴随而生,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深入思考之处.  相似文献   

19.
对中医"证"本质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研究中医证本质的重点在于寻找证的具体物质基础,这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要确定证的实质也是难以做到的。应当将中医证的本质和某种具体疾病的证候区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对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近几十年来,证本质研究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最主要的攻关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