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中耳腔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此病名称不一,又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等。临床较多见,发病率极高(尤其是儿童),是儿童最常见的致聋原因,多因儿童咽鼓管的宽、短、平、直的解剖特点,以及局部腺样体增生发育阻塞咽口所致。如能在疾病早期发现并予以适当的处理,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若继续发展,可引起中耳粘连、硬化或胆固醇肉芽肿等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若听力损失较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尤其是儿童的智力发育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咽鼓管是中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中耳和鼻咽的管道.咽鼓管是人体最复杂的结构之一,与中耳和鼻咽疾病关系甚为密切.咽鼓管阻塞是咽鼓管机能障碍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多种鼻、咽、腭部疾病的结果,又是多种中耳疾病的原因.咽鼓管阻塞在渗出性中耳炎和各型中耳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中耳成形术的成败密切相关. 由于解剖、生理等原因,咽鼓管阻塞的治疗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鉴于恒河猴与人的中耳解剖极其相似,我们用10只恒河猴行外耳道进路咽鼓管成形术的动物实验,冀以寻求解决人咽鼓管骨部和峡部阻塞的方法,为扩大中耳成形术的适应症和治疗渗出性中耳炎创造条件.此动物实验的目的是:(1)寻求一条行咽鼓管成形术安全、方便的手术进路;(2)观察在咽鼓管成形术中放置不同植入材料后的组织反应;(3)同位素铟在咽鼓管功能检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渗出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本病似有增多倾向,多在儿童发生。许多学者认为本病主要为一种中耳粘膜病变,在粘膜上皮病变时,血管通透性增强,粘稠度增加,粘液流动紊乱,分泌性上皮引起渗出及分泌而致积液,非化脓性。本病名称甚多;如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中耳卡他、鼓室积液、变态反应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胶粘性中耳炎或咽鼓管炎……等。其病因:咽鼓管机能障碍、感染、变态反应、植物神经紊乱等学说。祖国医学认为中耳积液系外因:风热或湿浊之邪壅塞清窍,内因:肺、心、肝等经湿热上迫,邪结于耳窍,可致耳聋、耳鸣,中耳积液之说。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在咽鼓管阻塞后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又引起免疫反映的病理过程[1],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如积液粘稠呈胶东状者,又称胶耳.中医称为"耳闭".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2~7岁儿童发病率最高(7.3%~30....  相似文献   

5.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有关。中耳积液多为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因病程不同而以其中某种成分为主,病程早  相似文献   

6.
鼓窦口开放替代耳咽管通气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广艾  周祥宁 《天津医药》1997,25(7):416-417
对因耳咽管阻塞引起的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行乳突切除术,使鼓窦口向外耳道开放,用开放的鼓窦口替代已阻塞的耳咽管向中耳通气。治疗4耳渗出性中耳炎(胶耳),再与相应的中耳成形术相结合,治疗2耳粘连性中耳炎及1耳伴耳咽管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听力提高18 ̄32dB。术后经6个月随访,听力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孙琳 《家庭医药》2014,(11):53-53
有的人感冒时觉得耳朵听不清楚声音,有闷塞感,好像隔了一层纸,或耳朵里像塞了棉花一样。这是感冒引起的卡他性中耳炎导致咽鼓管堵塞引起的。 当感冒时,鼻子发生炎症,分泌物增多,如果鼻腔内压力增加,比如不恰当的擤鼻涕动作等,可使鼻腔内的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儿童由于其咽鼓管宽短而平直,鼻内分泌物更容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炎。鼻黏膜、鼻咽黏膜、咽鼓管内膜互相连接,呼吸道感染时,这些黏膜均会发生肿胀、充血,甚至造成咽鼓管狭窄或阻塞,炎症会沿着咽鼓管侵犯中耳,导致中耳炎。  相似文献   

8.
杨建明  金建平  常涛 《江苏医药》2013,39(6):730-73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儿童的发病率较高[1].腺样体肥大阻塞咽鼓管咽口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对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我们采用内镜下经口腺样体切除联合显微镜下鼓室冲洗和鼓膜置管术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进行分析,应用中耳穿刺及中耳腔注药方法加咽鼓管吹张、部分需要腺样体刮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方法用内镜常规加用鼓气耳镜常规检查鼓膜,可以准确发现鼓室积液,并应用中耳穿刺及中耳腔注药方法加咽鼓管吹张,对伴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全麻下行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结果 2008~2010年36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取得了安全、快速、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中耳穿刺及中耳腔注药方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渗出性中耳炎其主要病因是咽鼓管内瘢痕、息肉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1]。治疗咽鼓管阻塞尚未有好的方法,故治疗效果不佳。我们采用家兔制作咽鼓管瘢痕动物模型后,再行咽鼓管Nd:YAG激光再通术,观察术后的通气功能和咽鼓管粘膜功能情况,以探讨涸鼓管激光术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程冯”鼓膜置管器的临床应用(附27例报告)莆田县医院方文旭,蔡志福,薛章伟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阻塞、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是一种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在病因治疗的同时,行鼓膜上有效的造瘘引流,解除中耳积液,有助于恢复中...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该病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咽鼓管(ET)阻塞及功能障碍、感染及免疫反应被认为是SOM的主要病因。现对SOM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1 ET阻塞及功能障碍ET是正常中耳腔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管道。传  相似文献   

13.
儿童鼓膜置管后正压注药必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正压注药在保持管的通畅,咽鼓管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置管后第2天应用正压注药仪将药液经中耳加压注入鼻咽腔。结果:硅胶管通畅,咽鼓管功能较术治疗恢复显。结论:此方法符合中耳和咽鼓管生理运动,为安全,无痛,无创性治疗,不但对咽鼓管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小龄儿童延长带管时间,减少复发,渡过易感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86年1月~1987年5月用氦氖激光治疗渗出性中耳炎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氨氖激光治疗渗出性中耳炎34例,40耳。男18例,女16例。左18耳,右22耳。年龄5~60岁。发病时间1月~3年,治疗前均经其它方法治疗。其中浆液性渗液24耳,粘液性渗液16耳。氦氖激光治疗配合中耳置管治疗16耳;配合鼓室内注射皮质激素13耳,单纯氦氖激光治疗11耳。又选单纯中耳置管治疗16耳,单纯  相似文献   

15.
<正>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本病根据其病理过程某些特点命名甚多。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是引起听力下降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为咽鼓管阻塞、感染、免疫反应,但咽鼓管阻塞是本病的基本原因。我科自2005年11月~2007年11月期间行鼻内镜  相似文献   

16.
何治兴 《云南医药》1996,17(1):71-72
外伤性中耳积液3例报告何治兴中耳积液常发生于航空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急性中耳炎未愈,病毒感染,过敏,裂腭手术。我们在诊治各类耳外伤病人中发现因耳挫伤引起中耳积液3例,较少见特报道如下。例1,男,20岁。左耳被拳击伤后感耳痛、耳闷、耳鸣,听力下降7天...  相似文献   

17.
渗出性中耳炎,又名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尤多发生于小儿。其特点是:听力减退、中耳腔内有液体潴积,但无耳膜穿孔,不流脓流水。治疗不当可致中耳液体机化、听骨链纤维固定或耳膜纤维粘连,甚至重度和永久性耳聋。一、发病机制:主要为耳咽管阻塞及功能不良,不能正常调节中耳压力。中耳长期负压,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扩张,液体渗出;以及变态反应,中耳粘膜变性,腺体分泌增加,造成中耳腔液体潴留  相似文献   

18.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刘佳辉 《河北医药》2009,31(2):214-215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sou)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该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目前认为主要的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但大多研究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的病因。对SOM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防治耳聋有重要意义,现就SOM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耳的疾病很多,有先天畸形、炎症、外伤、肿瘤、耳聋、眩晕等。其中以炎症性疾病最多见,尤其以中耳的急慢性炎症为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耳炎一般是在咽鼓管梗阻的基础上发生,梗阻的原因很多,如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鼻咽部粘膜肿胀,使咽鼓管口变窄或阻塞。鼻咽部肿物或鼻出血后鼻栓塞时,也可压迫咽鼓管口造成梗阻。咽鼓管阻塞后,空气不能进入鼓室,鼓室内原有的空气被吸收,则鼓室出现负压,使得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是为鼓室积液,即分泌性中耳炎,也是一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如果鼓室积液被细菌感染,成为炎性渗出物,最后变成脓液,鼓室积脓后内压增加,使鼓膜坏死破溃,形成穿孔流脓。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20.
吕哲  段乃超  路虹 《河北医药》2010,32(12):1621-1623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中耳炎性非化脓性疾病。研究表明,SOM的发生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及感染因素有关。作为主要病因的咽鼓管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过度扩张和不能自主开放的管道顺应性异常,而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所致的黏膜表面张力增加在此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