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影响因素。方法该实验室对1 378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无菌操作下羊水穿刺获得孕中期羊水14mL,接种T瓶培养7~9d。及时处理不合格羊水,规范培养环境,严格要求无菌操作。采用消化法收获细胞,常规染色体制片后进行产前诊断,分析核型。结果通过消化法培养1 378例羊水细胞,失败13例,成功1 365例,成功率99.1%。结论羊水细胞培养各个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培养结局;符合产前诊断适应征孕妇的异常率高于正常孕妇,应指导其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核型。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比较血性 羊水不同培养方法的成功率。方法收集 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染色体检查的血性羊水标本31例,31例均采用两线培养法:1线载玻片原位培养盒法(简称原位培养法),1线塑料培养瓶和原位培养盒联合培养法(简称联合培养法),收获培养细胞并行吉姆萨染色,比较两种培养方法的成功率和有效染色体核型数量。结果原位培养法31例,21例培养成功,成功率67.7%;联合培养法31例均培养成功,成功率100%;联合培养法成功率高于原位培养法(P<0.05)。31例血性羊水中,3例新鲜出血,原位培养法平均有效核型数为8,联合培养法平均有效核型数为32;28例陈旧性出血,原位培养法平均有效核型数为13,联合培养法平均有效核型数为53。联合培养法的有效核型数高于原位培养法(P<0.05)。 结论联合培养法适用于血性羊水标本的培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载玻片-原位培养法(以下简称原位法)和胰酶消化法在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12月来该院进行产前诊断的1 105例孕妇的羊水标本,分别采用原位法和胰酶消化法进行培养、收获及制片,成功制片后用GSL-120扫描、捕获核型,对两种方法的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培养时间、分裂相、核型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105例羊水标本同时采用原位法、胰酶消化法两种方法进行培养,这两种方法的培养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原位法和胰酶消化法羊水需求量分别为5、10 mL,培养基用量分别为7、8 mL。与胰酶消化法相比,原位法羊水细胞培养时间短,分裂相及优质分裂相数目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3,P<0.001;Z=-2.937,P=0.003;Z=-2.943,P=0.003)。两种方法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检出972例正常核型、128例异常核型,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真嵌合7例,染色体核型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 与胰酶消化法相比,原位法具有培养时间短、培养基用量少、羊水需求量少、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0月于永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查的40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孕妇的羊水细胞,分别采用原代培养法以及传代培养法进行羊水细胞培养,收获后进行低渗处理,制作吉姆萨染色玻片阅片核对。比较两种羊水细胞培养方法的成功率和失败率,对羊水标本玻片中的染色体分裂相进行计数。结果采用传代培养法的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明显高于原代培养法〔100.00%(404/404)比96.04%(388/404)〕,失败率明显低于原代培养法〔0(0/404)比3.96%(16/404)〕,且羊水染色体分裂相出现数(个:92.85±1.15比50.94±1.20)、可计数(个:53.78±1.22比30.30±1.25)、可分析数(个:27.34±1.06比14.55±1.05)均明显高于原代培养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传代培养法的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更高,且能够获取足够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值得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的质量情况。方法普通培养瓶法对1 798例羊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其结果做质量分析。结果 1 798例羊水标本中,培养成功1 744例,成功率为97%,培养成功的1 744例制作为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标本片,并对其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其分析的成功率为99.3%。结论该实验室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分析结果的质量符合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基层实验室开展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普通培养瓶法对350例羊水标本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结果 350例羊水标本1次培养成功340例,1次培养成功率约97.1%。其中引产羊水标本60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35岁或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羊水标本15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例21-三体;1例47,XXX;1例46,XY,15p+。异常核型约占1.9%。产前筛查唐氏高风险孕妇132例,核型分析结果:2例21-三体;1例46,XY,t(6;19)(q12;q134)。异常核型约占2.3%。结论基层实验室开展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7.
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中孕期妇女羊膜腔穿刺获取羊水,细胞培养后分析染色体核型,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17例产前诊断患者羊水细胞培养及制片成功率均为100%,共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3例,检出率为17.65%,其中21三体2例(11.76%),胎儿2N/4N嵌合体1例(5.88%...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产前诊断的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探讨染色体异常核型与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对产前筛查为高风险的孕妇3347例在B超介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取羊水细胞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为99.9%(3344/3347),核型分析的成功率为100%,发现异常核型92例(2.75%)。结论:本方法是一种实用的产前诊断方法,在孕中期就能鉴别异常核型,对于减少染色体异常胎儿的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在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羊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近3年来该院接受产前诊断的孕妇进行检测。结果 3 702例产前诊断病例羊膜腔穿刺成功3 700例,成功率99.95%,培养成功3 664,成功率99.03%;检出75例唐氏综合征,其中标准型21三体型70例,易位型21三体2例,嵌合体3例;其中唐氏筛查高风险孕妇50例,占66.67%,无创产前检测阳性孕妇18例,占24.00%,其他占9.33%。结论联合唐氏筛查、胎儿DNA无创产前检测及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是一套安全、有效的产前诊断方法,对唐氏综合征的检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能成为产前检测和产前诊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对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多采集孕中期羊水,对妊娠其他阶段羊水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系统地对不同孕期羊水和不同培养基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效果还未见报道.目的:比较不同孕期羊水中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效果.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细胞培养基分别对60份妊娠时间为15~42周的羊水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生长状况及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成功率;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化学性质;MTT法检测传代后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采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基和AmnioMAXⅡ complete羊水专用细胞培养基对孕期为37~42周羊水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成功率分别为8%和44%,孕期为21~36周羊水的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率分别为20%和60%.而孕期为15~20周的羊水用两种培养基培养成功率为100%.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OX、SB(-),ACP、PAS、AENE(+),而NAP有1%为(+),不同孕期染色结果无差异.MTT法测定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形.孕期在15~36周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传15代以上仍然旺盛,而孕期为37~42周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传10代即表现为生长缓慢.结果表明采用AmnioMAXⅡ complete羊水专用细胞培养基可以明显提高晚期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成功率.羊水的最佳采集时间为15~20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关于细胞移植的功效,重点在于其分泌的促增殖或抗凋亡的细胞因子,羊水干细胞能否分泌相关细胞因子有必要深入分析.目的:观察分离培养的羊水于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12/2009-06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研究所完成.材料:10例剖宫产孕妇足月羊水,50 mL/例,用于分离培养羊水干细胞,同时留取其产后脐静脉用于分离培养内皮细胞,取前均获孕妇知情同意.方法:①贴壁法分离培养羊水干细胞,达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5×10~8L~(-1),分为2组:缺氧羊水干细胞组通入体积分数为2%O_2+体积分数为5%CO_2+体积分数为93%N_2,常规羊水干细胞组通入体积分数为5%CO_2+体积分数为95%空气,两组细胞37℃培养24 h,收集各自培养上清液及细胞以备分析.②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2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2×10~4细胞/孔的密度接种于12孔板,分为3组: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2 mL,常规羊水干细胞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1 mL+羊水干细胞培养液1 mL,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1 mL+缺氧诱导羊水干细胞培养液1 mL,培养3d,加入1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细胞凋亡.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测定羊水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ELISA法测定羊水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情况,RT-PCR法测定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检测内皮细胞增殖率及凋亡率.结果:培养7 d后羊水干细胞呈长梭形,以漩涡状、辐射状排列,第3代羊水干细胞呈CD29~+,CD105~+,CD34~-.常规培养的羊水干细胞可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缺氧诱导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增加(P<0.01),其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及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培养3 d后常规羊水干细胞组、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内皮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凋亡24 h后内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羊水干细胞组(P<0.05).结论:羊水干细胞可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羊水干细胞培养液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经缺氧处理后,羊水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增加,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干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胎自然分娩中羊水粪染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孕足月、单胎、头位、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羊水粪染、胎儿情况正常的初产妇6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条件相同、羊水清亮的10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总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产后24 h出血量及分娩前后24 h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值.结果:两组总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产后24 h出血量是344.50±91.70 mL,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87.15±58.76 mL.P<0.05;研究组分娩前后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值是6.44±8.49 g/L,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96±3.81 g/L,P<0.05.结论:羊水粪染的产妇产后出血量多,产后出血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技术大多是建立在对细胞表面标记识别的基础之上,包括单抗贴壁铺展法、流式细胞分选法、免疫磁珠分选法等,但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目的:观察两步法分离和培养人羊水来源胚胎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8-03/2009-03在新疆医科大学干细胞研究室完成.材料:10例羊水标本来自怀孕16~22周行产前诊断或自愿引产的孕妇,在超声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取得20~40 mL羊水.方法:采用改进的两步培养法分离和培养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首先同一步法将羊水标本离心、接种、培养至出现梭形细胞为主、类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集落.然后将上清培养液转移至新的25 cm~2培养瓶中继续培养,至出现梭形细胞为主、类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集落且达70%汇合后消化,改用α-MEM培养基,同样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接种培养,记为第1代.主要观察指标:①原代及传代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变化.②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核型、细胞周期、生长曲线和集落形成能力测定.③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表面抗原和细胞因子.结果: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和传代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①孕中期羊水细胞原代培养平均7 d可见散在的梭形细胞为主、类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集落;传代细胞在12 h内完全贴壁,经过一两天潜伏期后增殖迅速,培养六七天可达90%融合,细胞排列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漩涡状、辐射状排列,细胞为长梭形,相互之间界限不清.②两种方法得到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为正常二倍体核型;生长曲线均呈S形,但两步法在第(6.1±0.5)天就达到高峰,显著快于一步法第(7.2±0.6)天(P=0.03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两步法羊水P3细胞S期细胞占(14±2.3)%,显著多于一步法(9.0±1.4)%(P=0.031).两种方法获得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低密度种植7 d后,均可形成散在的细胞集落,但两步法集落形成率为(15.0±2.3)%,显著多于一步法(10.0±1.8)%(P=0.021).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CD29、CD105,而CD34、CD45、HLA-DR阴性;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羊水中含有Oct-4阳性细胞,但两步法羊水间充质干细胞中Oct-4阳性细胞比例为(1.2±0.3)%,显著高于一步法(0.9±0.2)%(P=0.041);RT-PCR分析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Oct-4.结论:人羊水中也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两步培养法是一种高效、简便实用而且不干扰常规产前诊断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通过体外培养人角膜缘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建系研究可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足够的细胞储备。 目的:探讨一种体外培养人角膜缘干细胞传代、建系的方法。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赣南医学院。 材料:实验于2003—06/2004—04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与中山大学医学院眼科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新鲜人角膜缘组织块分别取自2名健康人角膜组织供体,均经过供体者知情同意。RPMI-1640(Sigma R8755,含L-谷氨酰胺),200g/L胎牛血清(Gibco 16140—071)。DMEM培养基、硫酸软骨素、人表皮生长因子购自美国Sigma公司,HEPES、DMSO购自美国Gibco公司,100%甘油购自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戊二醛购自德国E.Merk公司,乙醇、盐酸、丙酮、甲醛等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0.25%胰蛋白酶液购自上海新华制药厂,上述试剂均为分析纯级。 方法:人角膜缘深部色素区组织块经消化后,分别在含有RPMI-1640、200g/L胎牛血清的培养瓶与以羊膜细胞外基质为培养载体的培养皿中进行体外培养。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采用台盼蓝排斥实验计算冻存细胞逐代冻存处理后的复苏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人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观察结果。②细胞冻存复苏率。 结果:①原代培养结果:经PRMI-1640培养基中培养1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瓶中细胞多已贴壁。均匀稀疏排列成单层并贴于培养瓶底部。②传代培养结果:传第2代时添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后,细胞分散成单层,贴壁生长旺盛。所有细胞传至第30代后形态的变异性增加明显,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密集成群。在培养液中传33代后,细胞仍然保持旺盛的分化、增殖能力,并且更适宜在羊膜细胞外基质上生长。③细胞冻存复苏率:冻存细胞的复苏率为82,2%。 结论:将人角膜缘干细胞经体外培养33代并逐代冻存后初步建立了人角膜缘干细胞系,人角膜缘干细胞更适合在含有羊膜细胞外基质为底物的培养基中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量对休克患者临床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ICU住院的休克患者116例,将患者根据1周液体入量分为3组(1组:<2500 mL,17例;2组:2500~3500 mL,66例;3组:>3500 mL,33例);根据液体平衡量分为4组(A组:<-500 mL,22例;B组:-500~<0 mL,27例;C组:0~500 mL,36例;D组>500 mL,31例)。比较不同液体入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和指数、BNP、Cr、BUN、LAC、总胆红素水平、ICU死亡率、28 d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利尿剂1周内总量;比较不同液体平衡量组患者的ICU死亡率、28 d死亡率;采用韦恩图分析两种分组方法下患者的28 d死亡情况。结果液体复苏后,3组与1、2组患者1周前、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BNP、BUN、总胆红素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2、3组患者1周前、后的氧合指数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组患者的Cr、LAC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ICU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1、2组(P<0.05);1组的28 d死亡率低于2、3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2、3组(P<0.05);3组患者的利尿剂1周内总量大于2组(P<0.05)。D组患者的ICU死亡率及28 d死亡率均高于A、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韦恩图可知,28 d死亡总人数为46例,D组与3组的死亡人数交集为14例,分别占D组死亡人数的60.87%,占3组死亡人数的73.68%,占死亡总数的30.43%。结论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成功后,当患者液体入量>3500 mL,且液体平衡量>500 mL时,患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医师应加强液体管理,减少液体输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Measurement of fetal urine production may provide a means of evaluating amniotic fluid volume, which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directly, and predicting fetal hypoxia.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some reports on fetal urine production, most of these have used two-dimensional (2D) ultrasonography to measure bladder volume. Three-dimensional (3D) ultrasonography is, however, known to be superior to 2D ultrasonography in some organ volume measurements. Thus, we undertook this study to measure bladder volumes using 3D ultrasonography and to establish a nomogram of fetal urine production rate (UPR) according to gestational age (GA).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four women with a normal singleton pregnancy at 24 to 40 weeks' gest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women had no medical or 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amniotic fluid volume. Fetal bladder volume was measured using 3D ultrasound imaging and Virtual Organ Computer-aided AnaLysis (VOCAL) with a rotational angle of 30 degrees and manual surface tracing technique. Bladder volume was measured two or three times within a 5-10-min interval and fetal UPR was calculated from serial measurements. When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more than twice, we used the mean rate of calculated UPRs. UPR was then plotted against GA to establish the nomogram. RESULTS: Fetal UPR increased with GA from a median value of 7.3 mL/h at 24 weeks' gestation to 71.4 mL/h at term, and could be calculated from GA using the formula: Ln(UPR) = - 6.29582 + (0.43924 x GA) + (0.000432 x GA2), r2 = 0.63, P = 0.0046. Growth percentiles of UPR according to age are presented. CONCLUSIONS: Fetal UPR can be easily measured by 3D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bladder volume. This modality may b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amniotic fluid volume measurement such as amniotic fluid index and single deepest pocket, and might be an alternative option for predicting fetal hypoxia.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脐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较统一且有效的方法.目的:探讨影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方法:分别从不同胎龄(≥40周,37周和≤32周),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2.5× 109 L-1,< 2.5×109 L-1),不同细胞接种浓度(1×107,1×109,1×1011 L-1),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15%,20%)以及培养瓶是否被胎牛血清包被等方面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率为58.3%,且随胎龄的增高而培养成功率降低(P < 0.01);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浓度≥2.5×109 L-1组培养成功率高于< 2.5×109 L-1组(P < 0.01);相同容量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与胎龄呈负相关(r = -0.95,P < 0.01);1×1011 L-1组原代及传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及扩增情况高于1×107,1×109 L-1;体积分数5%FBS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速度较其他3组略慢,但细胞纯度较高,且细胞传代速度与其他3组无明显差别;胎牛血清包被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后的纯度及扩增能力均高于未包被组.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选择较低胎龄的胎儿,采集足够量的脐血,以较高的细胞密度接种,培养基中添加较低浓度的胎牛血清,并将培养瓶预先用胎牛血清进行包被,能在体外建立稳定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发现人源羊水干细胞可向心肌前体细胞分化。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源羊水干细胞向心肌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含0,1.0,5.0,10.0,20.0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诱导培养基诱导鉴定后的人源羊水干细胞向心肌前体细胞分化,诱导24h后换为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结果与结论:诱导分化14d,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由长梭形逐渐变短增宽,相邻的细胞间有融合现象,似类肌管样结构,以5.0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诱导分化率最高;RT-PCR检测显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细胞Nkx-2.5和GATA-4mRNA的表达,以5.0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最强。说明外源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剂量依赖性促进人源羊水干细胞向心肌前体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许旺细胞是周围神经修复过程的重要细胞,而研究发现人羊膜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能够促进许旺细胞增殖。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对鼠许旺细胞(RSC96)生长的影响。方法:使用含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原代培养RSC96细胞株,传代至第2代用于实验研究。根据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在培养基中的不同体积分数(0,10,15,20,25%)分组。结果与结论:人羊膜匀浆上清液的总蛋白浓度为675 mg/L,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分别为(470.625±2.546),(4.121±0.026)和(0.172±0.002) ng/L。在培养第1-7天,10%和15%人羊膜匀浆上清液组的增殖率大于20%和25%人羊膜匀浆上清液组(P 0.05)。提示人羊膜匀浆上清液低浓度时(10%和15%)具有促进RSC96增殖作用,高浓度时(20%和25%)抑制RSC96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