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立方本义,原文说得虽属简要,但很清楚。《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同371条。综观这三条原文,不难看出该方主治病证为“热利”,症见下利后重,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白头翁汤是仲师专为治疗热痢而设,见于《伤寒论》第371条及第373条,分别论述如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方中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为厥阴热痢之主药;佐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尤其能增强清热治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凡三见: (一)阳明篇(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少阴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厥阴篇(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呕吐哕下利病》中有:“呕而胸  相似文献   

4.
白头翁汤加减运用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选用成方,贵在审机识证。苟方证相符,多能默收捷效;而病机相侔,亦可推用通借。笔者有感于此,兹举白头翁汤为例,介绍点滴体会。一、遵古法施治白头翁汤见于《伤寒论·厥阴篇》及《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篇》。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医宗金鉴》:“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即《素问》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  相似文献   

5.
何军 《新疆中医药》2009,27(3):84-85
白头翁汤由“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四味药所组成。见于《伤寒论·厥阴篇》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痢篇》,原文:“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痢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足见仲景将此方用于热痢是也。余从医三十载,常喜用此方加减,用于肝家郁火,内蕴湿热,气机不畅的各种证候,用之得当,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兹略举数例,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6.
白头翁汤本是《伤寒论·厥阴篇》用于治疗热利下重的方药,本人通过加减治疗湿热蕴结证,扩大了白头翁汤的使用范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应用经验做以下总结。 1方药来源与方证分析 白头翁汤始见于《伤寒论·厥阴》篇[1]。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2]“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热利下重,说明了疾病的症状与病因病机。“热利”二字说明白头翁汤所治疗的痢疾的病邪性质是热邪。白头翁汤主治肝经湿热下迫大肠,热邪损伤肠膜,引起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的热利。肝风夹热下迫大肠,故会出现腹痛。肝郁化火生风,风火相煽,往往挟有毒邪。热淤血壅,损失肠道脉络,故出现便血,粘液便,肛门有下坠、坠胀之感,下利不畅、滞涩难出、里急后重等下重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全书二十五篇中,论述下利者凡十余条,主要见于《呕吐哕下利病》篇,其他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篇。仲景所论之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考其内容颇为丰富,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兹将《金匮要略》所述之下利的证治浅析如下。一、便下脓血,当辨寒热原文第43条曰“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42条日“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二者同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载桃花汤证有二条。一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条);一为“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条)。桃花汤重用赤石脂温涩固肠止泻,干姜振奋中阳,粳米和养胃气,属于温涩固下之剂。余临床治下痢不止、虚多实少之重症,常以此方和香连丸,更加罂粟壳一味,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自问世后。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流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然历经劫难,现行诸本已失原书旧貌,难免有所谬误,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之条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殊为难解,笔者详考历代文献,结合临床,以《金匮玉函经》载“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为是,作此文。  相似文献   

10.
栀子豉汤,《伤寒论》用于治疗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为主的热扰胸膈证(原本78、79、80、231、374条)。《金匮》用于治疗“下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者(《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据仲景原文及后世验证,该方对无形邪热郁于胸膈的“虚烦”、“心中懊憹”之证疗效确实,其清热除烦、宣郁宁心的功效非他方可比。但该方“方后注”中,有“温进一服,得吐  相似文献   

11.
<正>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共有三十二个“清”字。有三种意义:其一为形容词,形容其清浊之清的,如《伤寒论》56条:“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形容其清稀,清薄之清的,如《金匮·血痹虚劳》;“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其二用为动词,如《伤寒论》91条:“清谷不止”;367条:“必清脓血”;《金匮·呕吐哕下利》:“下利清谷”;此处的清字,意为排解大便。也有“清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载下利条文凡85条,治下利方剂29方,至今仍广泛指导于临床。《伤寒论》中的下利证依发病规律有“自下利”、“必作利”,依下利程度有“微利”、“下利至甚”、“大下利”,依下利性状有“下利清谷”、“下利便脓血”等。下利证有寒热实虚之别,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异,有时作主证辨,有时作副证辨。本文把下利证分为十个类型作一初步分析。1合病下利葛根汤证(32):本证既有发热恶寒脉浮表证,又有下利里证,系太阳表邪不得外越、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而利,病变重心在表,下利乃表病引起,不为主证,故不须治里,只用葛根汤解肌表之邪、升阳明之气,表解里自和,下利自止,属下者举之,逆流挽舟法也。黄芩汤证(172):本条虽言合病、实以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之邪,内迫阳明下趋大肠而自下利,下利为主证,自不同于葛根汤的表证下利,故以黄芩汤清少阳之热,热清利止,表邪自解。成无己认为: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为在半表半里,故与黄芩芍药以和解之。《医方集解》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2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证(34):本证系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热迫于肠,传导失职而致下利不止、病变重心在胃肠里热、下利特点粘秽而臭,暴注下迫,虽有表证亦较轻微,刘渡舟教授谓其...  相似文献   

13.
本方出自《伤寒论》,在原文32条中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按应依新辑宋本伤寒论32条文中注语即指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原文34条又提:“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由葛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就枢转少阳在痢疾治疗中的意义,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凡痢下脓血后重者,乃邪传入里,其病多属厥阴。如《伤寒论》厥阴篇云:“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之主”;“热  相似文献   

15.
聂秋霞 《四川中医》1997,15(2):32-32
白头翁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是治疗热毒赤痢、疫毒痢的常用方。《伤寒论》说:“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又说:“下痢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可知本方所治不是一般湿热痢,临床应用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加减疗效自不必说,但对于治疗慢性痢疾却应用者不多,若用之不当,反有伤胃损正之弊。慢性痢疾乃急性痢疾迁延而成。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饮食减少、倦怠怯冷等。此病理机制多为初痢治不得法,涩止大早或未及时治疗,使久病正虚、湿热留滞、病根未除,每受外邪或饮食不…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汤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三见 ,即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则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 378条 :“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二见 ,即“呕而  相似文献   

17.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历代医家对本条争议较大,其焦点为“肺痛”究竟应作何解?归纳起来不外“胸痛”、“腹痛”之说。本人认为“肺痛”即为肺病,不当解作“胸痛”、“腹痛”。此实为仲景所言病位在肺,良由肺痈而致肺痛,理固昭然,何疑之有?观仲景《金匮》组方,紫参一味凡两用:一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之泽漆汤;二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之紫参汤。前方注为治咳之病,然焉知其非肺  相似文献   

18.
《金匮·痉湿暍病》:“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伤寒论》179条称“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对条文中白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之病机,历来争议颇多。辨析条文,细解方意,管见以为自术  相似文献   

19.
临床解惑     
用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效果不著时应怎样进一步调整方药? 答:《金匮》“妇人杂病篇”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后人认为咽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医  相似文献   

20.
六经之病,据临床实际验证:单纯者少,复杂者多;正病典型者少,合病并病居极大多数。《伤寒论》载合病七条,并病五条。本文总结六经病合病、并病证治规律,供深入研究仲景学说者参考。一、合病合病的意义,即一经以上、数经的证候不分先后同时出现,叫做合病。如“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条)上两条的呕、利已涉及阳明,但主方用葛根汤,以方测证,必以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为主,故以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