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对TKA患者术后镇痛作用及对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关节外科需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收肌管阻滞镇痛,对照组进行股神经阻滞镇痛。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2 h、6 h、12 h、24 h、48 h)疼痛评分,术前、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前静息痛、活动痛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 h、6 h、12 h、24 h、4 8h,2组患者的静息痛、活动痛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肌管阻滞组患者术后24 h、48 h股四头肌肌力明显优于股神经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2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肌管阻滞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股神经阻滞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对TKA患者术后的镇痛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收肌管阻滞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恢复较股神经阻滞快,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2.
手术引起的疼痛是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重要临床问题。未有效管理手术后疼痛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增加医疗费用, 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如何解决急性术后疼痛管理的挑战, 寻找有效的管理策略, 提高疼痛管理质量,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近年来急性术后疼痛管理现状, 包括疼痛的发生机制、疼痛评估方法、药物及非药物管理策略、慢性术后疼痛的预测因素等进行总结, 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行择期开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2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 每组40例, 术毕分别行腰方肌阻滞+静脉镇痛(QLB组)、腹直肌鞘神经阻滞+静脉镇痛(RSB组)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的静息及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术后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率、皮肤瘙痒发生率,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QLB组、RSB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活动VAS均明显低于PCIA组, 且QLB组各时点VAS低于RS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LB组术后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均P<0.05)。QL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PCIA组、RSB组,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RS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RS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PCIA组(均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联合七氟醚吸入全麻在冠心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12月就诊于长沙市第三医院的冠心病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90例,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 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TAP联合七氟醚吸入全麻, 对照组给予常规单纯全麻。观察两组麻醉前(T1)、切皮时(T2)、分离切除胆囊时(T3)、缝皮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苏醒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术后2、6、12、24 h疼痛量表(VAS)评分;检测手术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T2、T3和T4时MAP、HR较T1时升高(均P<0.05);观察组T2、T3和T4时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5.
6.
四季交替, 时光流转。在过去的一年, 杂志紧密围绕国家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目标, 响应国家科技期刊发展战略, 履行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责任, 推进科研管理机制优化, 做好伦理和学术道德监管, 不断增强医学创新活力, 努力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质量。在十四五科研创新战略布局的崭新时代背景下, 杂志也于2022年开始了编委换届工作, 计划成立第六届编辑委员会, 并将继往开来, 行稳致远, 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带领下再度扬帆起航, 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7.
辐射损伤防治药物是指能抑制辐射损伤的发生, 或者在照射后早期使用减轻辐射损伤的发展, 促进损伤恢复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和干预时间, 将辐射损伤的防治药物分为4类, 即外辐射暴露的防护药、缓解药、治疗药以及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本文对近年来辐射损伤防治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生存质量、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全身麻醉, 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神经阻滞麻醉。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6、12、24 h疼痛程度, 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价患者术后24 h的恢复情况及术后3 h、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血清与疼痛相关的细胞因子[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水平。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12 h 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24 h QoR-40评分及术后6个月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 NPY、PGE2、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改良肋下腰方肌前路阻滞(MSC-AQLB)对开放性妇科肿瘤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长沙市中心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开放性妇科肿瘤手术患者50例, 年龄35~70岁, ASA分级Ⅰ~Ⅱ级,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MSC-AQLB复合全麻组(MQ组)和单纯全身麻醉(GA组), 每组25例。MQ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 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MSC-AQLB, 双侧均给予0.4%罗哌卡因20 ml;GA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中采取静吸复合全麻, 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MQ组在阻滞后5 min及15 min时的阻滞平面, 两组患者拔管时(T1)、离开PACU时(T2)、术后6 h(T3)、12 h(T4)、24 h(T5)、48 h(T6)的静息和活动(咳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术后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 术后患者满意度、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局麻药中毒、肌力减退、气胸、出血、误入腹腔、肾脏损伤等)。结果超声引导下双侧MSC-AQLB的最高阻滞平面与最低阻滞平面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因三叉神经痛拟行微血管减压术的80例患者,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C组), 每组40例。A组于麻醉诱导前在B超引导下行手术侧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阻滞, 每个位点均用0.5%罗哌卡因3 ml。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依托咪酯和利多卡因行麻醉诱导, 随后行气管插管, 并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术毕接上镇痛泵。记录两组术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 术后2、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使用总量少于C组(均P<0.05)。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P<0.05), 恶心呕吐评分也低于C组(P<0.05), 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 h两组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阻滞可减少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2.
胃肠手术作为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 传统胃肠外科手术后镇痛依赖于阿片类药物自控镇痛或硬膜外麻醉, 引起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等, 损害患者恢复。目前结合超声下引导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发展迅速, 如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腰方肌下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等神经阻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胃肠手术中, 相比于自控镇痛以及部分椎管内麻醉技术, 神经阻滞技术能够提高镇痛效果, 减少术后镇痛药物使用, 加快患者出院和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神经阻滞技术在胃肠道手术中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可以根据不同神经阻滞技术的特性, 应用于不同术式的胃肠道手术的术后镇痛。但腰方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等新型神经阻滞在胃肠道手术后镇痛效果仍需后续的大量试验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SAPCD2基因可能影响肿瘤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 参与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转导, 提示SAPCD2可能作为肿瘤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的潜在靶点。因此SAPCD2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SAPCD2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