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国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用PCR扩增和测序检测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菌株;通过改良霍奇试验(MHT)和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DDST)进行产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利用PFGE及MLST对产酶菌株做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与结论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亚胺培南MIC处于较低水平;KPC-2和IMP-4为本研究发现的主要酶型;肺炎克雷伯菌IMP的遗传背景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5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55株铜绿假单胞菌、49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结果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以美洛培南和比阿培南显示最佳,亚胺培南次之,帕尼培南逊于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明显逊于其他四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厄他培南的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而其他几种活性基本相当。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均较高,而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均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5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55株铜绿假单胞菌、49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结果 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以美洛培南和比阿培南显示最佳,亚胺培南次之,帕尼培南逊于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明显逊于其他四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厄他培南的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而其他几种活性基本相当.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均较高,而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均敏感.  相似文献   

4.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和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特点,临床疗效确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治疗混合型细菌感染和耐药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和总结了非经典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理活性,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理活性进行阐述,以此促进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结构特征及其抗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满玲  封玉东 《中国药业》2004,13(11):20-20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由青霉素通过结构改造而成的一类新型抗生素,在治疗疾病中显示出毒性低、疗效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通过在天然物质中寻找而于1976年发现的.经过对其结构和抗菌活性及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有第2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更多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继章  杨树民 《上海医药》2004,25(3):109-111
目的:促进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分3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开发史、药理与药效、临床评价、药物相互作用及用法等进行阐述,结合临床应用情况,分析比较了5个品种之间的不同特点。结果:本组抗生素具有抗茵谱广、抗茵活性强和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特性,经临床验证其抗感染疗效确切。结论:对混合性严重感染及时合理地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南省人民医院耐美罗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和日勾维肠杆菌是否携带KPC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探讨blaKPC基因的水平传播机制。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PCR检测KPC编码基因,质粒电转化试验分析blaKPC基因能否水平传播,质粒酶切电泳图谱判断质粒的相似性。结果两株耐美罗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和日勾维肠杆菌均检测出KPC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其编码基因blaKPC-2位于质粒上,并且可以在细菌之间进行水平传播。结论质粒介导的KPC-2型碳青霉烯酶是我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水平传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开发抗菌活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主要从产β-内酰胺酶、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的亢进以及作用靶位的改变等4个方面讨论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的耐药机制。结果与结论: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细菌对该类化合物的耐药越来越严重,耐药机制也越来越复杂,往往是几种方式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对耐药菌耐药机制的探索有助于加速新的更有效的化合物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分析,了解临床用药习惯,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药物的临床应用水平。方法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信息系统调出2019年1月~8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用Excel将所得数据进行用药频度分析法和销售金额排序法分类、排序、统计,得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前五名科室,以及计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DDDs、DDDc值。结果 2019年1~4月和5~8月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排名前五的科室,在排序上并无明显变化。排名前五的科室,收治的患者通常均具有呼吸衰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肺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性休克等特点。在销售金额和DDDs上排序均依次为美平、泰能、俊特。美平的DDDs最大,说明临床对美平的选择倾向性越大,应用广泛。三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B/A比值均为1,说明这三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数的同步。俊特的DDDc值最小,说明俊特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致性良好。结论某院科室在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时比较严格规范,严格遵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及时正确留取微生物标本,依据标本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相应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含β-内酰胺结构的新型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并且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随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细菌越来越多,临床上常将碳青霉烯类药物作为ESBLs感染后的有效治疗方法,也因此增加了临床使用此类药物的频率.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的产生,并且表现为泛耐药.早期报道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细菌多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但是近年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i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这逐渐成为临床抗感染用药中的难题.因此,对细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了解细菌的耐药性,以期待更好的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定量构效关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分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进行新的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方法利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87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18个结构参数,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QSAR模型,根据药物分子设计理论,设计了一系列新的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结果利用建立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QSAR模型,对所设计的一系列新的碳青霉烯类化合物进行了MIC值预测,筛选出了有较高MIC值的5个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结论所建立的QSAR模型能有效地进行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MIC值的预测和化合物筛选,为这类新药开发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综述非经典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及市场前景。方法根据国内外有代表性的19篇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结果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经典青霉烯的结构相比,除4位硫原子被碳代替外,还存在6位反式羟乙基侧链,此特殊结构,使得这类抗生素成为非典型超广谱的β-内酰胺抗生素,并对β-内酰胺酶有耐受和抑制作用,成为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此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口服品种少等缺陷,有待进一步开发新品种。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因而相对于其他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已成为目前有关抗生素研究和开发的重要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汝龙 《首都医药》2004,11(6):12-14
(一)概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属于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母核的特征是将青霉素的1位硫原子被碳原子所取代,且噻唑环中2位和3位具有不饱和双键,从而组成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和典型β-内酰胺不同,其6位具有α位羟乙基侧链,典型β-内酰胺都具有β位胺基侧链,同时碳青霉烯在2位具有碱性烷基硫醚侧链。碳青霉烯具有耐酶性、广谱性和高效性等优点,是治疗严重感染、耐药性严重感染以及混合感染的选择药物。临床应用的碳青霉烯有以下4种。(见附表)(二)构效关系一、母核特征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imipenem帕尼培南panipemem美洛培南meropene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株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同时应用K-B法检测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厄他培南的耐药性,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blaKPC、b1aIMP-1组、bla1MP-2组、blavim)编码基因和广谱及超广谱p-内酰胺酶(blaTEM、blasxv、blaCTX-M-1组、blaCTX-M-2组、blaCTX-M-9组)编码基因;SDS-PAGE进行细菌外膜蛋白(Omp)分析,并对外膜蛋白基因ompFA行PCR扩增.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2株阴沟肠杆菌具有对广谱青霉素、第三、四代头抱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和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多重耐药性.PCR扩增4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和5种广谱及超广谱p-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一株阴沟肠杆菌TEM及CTX-M-9组ESBLs基因扩增阳性,其余基因扩增阴性.细菌外膜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阴沟肠杆菌比较,2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均缺少分子量在38KDa左右的条带,即OmpF;且PCR扩增其外膜蛋白基因ompF均为阴性.结论 2株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与外膜蛋白OmpF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以及其他常见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等电聚集电泳分析其β-内酰胺酶类型,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序列分析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型,接合试验分析其耐药质粒传递情况。结果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均为64 mg·L-1,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氨曲南和氨基糖苷类均耐药。转移接合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可以通过质粒转移。等电聚焦电泳结果显示转移接合子具有等电点(PI)约为5.0、7.5的2种β-内酰胺酶。PCR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产生KPC-2基因。结论 KPC-2型碳青酶烯酶的产生是引起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碳青酶烯酶耐药的主要原因,并且该耐药性能通过质粒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集2001-2005年病房临床分离PA共2 629株,测定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5 a总耐药率分别是49.54%和55.57%。2001年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是47.86%,2005年上升到60.59%(P<0.01)。2003年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是36.63%,2.005年上升到75.23%(P<0.01)。结论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十分突出,对于PA的感染,应在药敏指导下用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应该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量增加,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降低甚至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并且日益增多。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有:产碳青霉烯酶、膜孔蛋白缺失或改变合并产Amp C酶或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以及外排泵[1]。其中CRE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碳青霉烯酶,产酶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开发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至今,已半个多世纪,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二十余年来相继发现一些主核结构不同于传统的青霉烷与头孢烯的抗生素,如氧青霉烷、青霉烯、碳青霉烯、氧头孢烯、碳头孢烯、单环β-内酰胺等类化合物,为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的抗菌性能更具特色,优异品种不断涌现,已成为化疗药物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力量。 1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1976年发现链霉素菌(strptomyces cattleya)产生的硫霉素(thienamycin),是第一个碳青霉烯,迅即发现多种链霉菌产生此类化合物。根据5,6位的立体化学,分为顺、  相似文献   

19.
4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促进临床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对4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构效特点、药理特点、临床应用等进行阐述,分析比较4个品种之间的不同特点。结果:本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和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特点,经临床验证其疗效确切。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严重的混合性感染和对付耐药菌株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促进临床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对7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构效特点、药理特点、临床应用等进行阐述,分析比较7个品种之间的不同特点。结果:本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和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特点,经临床验证其疗效确切。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严重的混合性感染和对付耐药菌株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