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门诊怀疑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共90例。GERD诊断采用内镜及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并采用GerdQ量表进行调查,以GerdQ积分8分拟诊为GERD,评估GerdQ量表在GERD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GERD组GerdQ积分大于非GERD组(<0.05),以GerdQ积分8分为诊断临界值,Gerd Q的敏感度为81.7%,特异度为47.4%,准确度为74.4%,阳性似然比为1.55。结论 GerdQ量表可以作为门诊诊断GERD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静息压力降低与正常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行内镜射频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内镜射频治疗的27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LES静息压力分为压力降低组(14例)和压力正常组(13例)。收集两组患者射频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评分和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使用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射频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压力降低组与压力正常组患者的GerdQ评分均较射频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射频治疗后3个月,两组均有超过85%的患者可减少PPI用量。射频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GERD患者无论LES静息压力是否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外损害临床特征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病历资料,分食管外损害组和无食管外损害组,分析其病因、食管外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以BMI增高最常见(58%),其次为胆汁反流(26%)。食管外受损最常见为咽喉部(52%)。伴有食管外损害的患者其治愈率、好转率与无食管外损害组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者复发率比后者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可累及食管外组织的疾病,容易合并食管外损害,合并食管外损害的患者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 对消化内科门诊具有典型烧心、反酸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GERD的诊断标准为内镜证实反流性食管炎(RE)及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试验阳性,并与GerdQ积分情况进行比较,计算出诊断GERD最佳临界值.结果 GerdQ积分以7分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干预措施降低海军长远航官兵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率的效果.方法 2011年6-12月应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758名海军官兵,其中371例为干预治疗组,387例为对照组.问卷采用GerdQ量表,GerdQ积分≥8分提示GERD诊断,8周后分析发病率及GerdQ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 海军长远航官兵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高达26.25%,显著高于国内普通人群的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症状重者比例较少,仅占3.17%.治疗8周后,干预治疗组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GerdQ积分明显下降,烧心、反流、上腹部痛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 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执行长远航任务海军官兵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并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刘慧敏  蔡迎彬 《新疆医学》2011,41(12):39-41,4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可行性。方法:在接待消化内科门诊及胃镜室就诊病人中,选择反流相关症状者进行问卷调查。GERD的诊断标准为内镜证实反流性食管炎(RE)及质子泵抑制剂(PP1)治疗试验阳性,并与GerdQ积分情况进行比较,计算出诊断GERD最佳临界值。结果:GerdQ积分以9分为临界值,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6.1%和96.5%,Youden指数达到最大值0.826,ROC曲线下面积(Az)为0.964。对GERD诊断阳性符合率82.36%,阴性符合率为70.92%。GerdQ积分高低与RE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GetdQ可作为初步诊断GERD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贲门松弛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并寻找与GERD患者临床表现相关的主要胃液成分,为GERD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RDQ量表积分≥12分或内镜下可见反流性食管炎表现(内镜下可见的食管黏膜发红、充血、糜烂破损)作为GERD诊断标准,收集内镜下通过贲门镜身比诊断贲门松弛的患者197例,将病例分为GERD组和非GERD组,探讨贲门松弛程度和GERD发病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收集贲门松弛患者的胃液,研究GERD组和非GERD组患者胃液成分的差异,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贲门松弛程度的增加,GERD发生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松弛的患者中,GERD患者较非GERD患者而言,前者胃液中胃酸及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而胃蛋白酶及淀粉酶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贲门松弛与GERD密切相关,贲门松弛程度越重,GERD发生率越高。贲门松弛患者的胃食管反流发生与胃液中胃酸及胆汁酸密切相关,临床可尝试从改善贲门松弛程度、抑酸促动力方面着手改善贲门松弛患者的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钠10mg/d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奥美拉唑20mg/d比较。方法:根据反流症状、食管24hpH监测和胃镜检查结果,采用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将137例偶有反酸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分成雷贝拉唑组10mg/d83例及奥美拉唑组20mg/d84例,疗程为2周。记录服药前后烧心、反酸、反食和胸骨后疼痛症状的改变情况,判断诊断和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1.000)。结论:雷贝拉唑钠10mg/d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其疗效与奥美拉唑20mg/d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辨证施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西医方案治疗的7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西医组,以行中医证型辨证施治的78例患者为中医组,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应用中医证型辨证施治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较好,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是抗反流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食管和胃连接处是一个解剖上复杂的区域,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LES)、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之间的锐角、贲门,上述各部分形成食管抗反流屏障。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必须切除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破坏了正常的形态、结构,抗反流屏障不复存在,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在胃底、贲门癌患者中发病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解郁清胃汤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片口服,观察组给予解郁清胃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比较2组患者炎性因子、胃食管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与总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食管括约肌压力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郁清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可明显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胃食管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 Hp)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抽取2011-09~2013-09间入我院治疗的Hp感染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根除组和观察组两组,A组30例为根除Hp治疗,B组26例为单纯抑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几率。结果:A组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为43.33%,B组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为42.3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停药后1、3个月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与B组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治情况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平冲降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轻中度焦虑抑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96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平冲降逆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焦虑抑郁程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血清GAS、MTL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结论 平冲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轻中度焦虑抑郁疗效确切,可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食管源性胸痛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96例已排除心源性及食管器质性病变的胸痛患者,经食管测压、食管pH值监测和临床表现调查后,50例(52.1%)诊断为食管源性胸痛,其中31例(62.0%)符合胃食管反流病(有15例合并食管运动异常),25例(50.0%)为非特异性食管运动障碍,4例(8.0%)为胡桃夹食管,3例(6.0%)为弥漫性食管痉挛,2例(4.0%)为贲门失弛缓症。提示食管运动障碍所致胸痛以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最多,其临床表现与心源性胸痛相似,有时仅从症状上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5.
陈治  张永宏  周力  朱键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4):426-427,42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对490例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进行GerdQ问卷调查,内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RE)或质子泵抑制剂(PPI)诊断性治疗试验有效为GERD的诊断标准,并与GerdQ分值进行比较,计算各分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得出诊断GER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GERD患者85例,其中60例GerdQ分值≥8,且取临界值为8分时,敏感度为70.59%,特异度为87.50%,GERD诊断阳性符合率80.00%,阴性符合率为35.00%.结论:GerdQ量表是诊断GERD简单、易行、有效且零成本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食管的组织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不适,或伴吞咽不畅、食道及咽部异物感、哮喘、咳嗽等。其中食管黏膜有组织病理学损伤改变者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具有GERD症状而无内镜下黏膜损害者称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多归为中医的“吐酸”、“嘈杂”、“反胃”、“胃痛”、“梅核气”等范畴,其病因多与外感六淫,过食生冷、辛辣,烟酒过度,以及情志失调等有关。下面就其临床的辨证治疗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生物阻抗胃动力检测系统和评价方法研究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患者胃动力情况.方法:选取103例GERD患者,行GERD的反流症状(Gastroeso 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Q)评分,并通过胃动力检测系统提取胃...  相似文献   

18.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球溃疡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情况,了解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经胃镜、24h食道pH监测、^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染色检查,将50名Hp阳性不伴GERD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为两组,A组(根除Hp组);B组(对照组):单纯抑酸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Hp根除及GERD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2%。疗程结束1周后,Hp根除者与对照组GERD发生率均为0;疗程结束3个月后,Hp根除患者中GERD发生率为8.7%,对照组GERD发生率为8.3%,两组间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无显著差别。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会显著增加或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提示幽门螺杆菌可能既不具有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保护作用,也不具有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无明显相关性。溃疡治愈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可能与强抑酸剂停用后酸分泌反跳作用强化有关,而与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无关。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组疾病。食管症状包括典型反流综合征(烧心、反流和反流胸痛综合征);食管外症状包括咽部异物感、咳嗽、声嘶、咽喉炎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应用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10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GerdQ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较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8%)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GerdQ 评分(9.03±1.09)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9.29±1.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 GerdQ 评分(5.12±1.12)较对照组患者 GerdQ 评分(9.03±1.09)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消化道不良反应、神经精神症状、药物过敏反应以及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单用雷贝拉唑还是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都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相近,均较少,但是是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更佳,降低GerdQ评分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