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改良外侧斜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THR)对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并发骨性关节炎(OA)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98例收治的DDH并发OA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成A组(n=49)、B组(n=49)。B组接受后外侧Gibson入路THR治疗,A组接受改良外侧斜行小切口THR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免疫应激(CD3+、CD4+、CD4+/CD8+)、创伤应激[去甲肾上腺素(NE)、白细胞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切口长度较B组短,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P<0.05);术后1个月、3个月A组Harris评分较B组高(P<0.05);A组术后3 d、7 d VAS评分较B组低(P<0.05);A组术后1 d、3 d CD3+、CD4+、CD4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直接前入路,60例采用外侧入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较外侧入路组长,出血量较外侧入路组少,住院时间较外侧入路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较外侧入路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前入路对软组织损伤少,患者围术期恢复较快,其治疗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选取本院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2例,随机平均分为THA组和PFNA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THA组在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P0.05),但THA组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经后方传统及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切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虹  张健 《重庆医学》2008,37(2):166-167
目的 比较经后方传统及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 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50例,微创切口全髋关节置换36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术后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入路血沉及C-反应蛋白较高(P<0.05).结论 传统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入路均体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微创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48例,其中21例接受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3D组),27例接受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常规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Harris评分等。结果:3D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其效果与常规手术无明显区别,但其具有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及NK细胞、CD4+和CD8+T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雅安市人民医院2021年8—12月行择期单侧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和试验组(行全身麻醉联合ESPB),每组45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在入手术室(T0)、切皮(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和拔管时(T3)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采用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 h恢复质量;比较术前和术后24 h两组患者NK细胞及CD4+、CD8+T细胞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瑞芬太尼泵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T0、T1、T2、T3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试验组身体舒适度、疼痛评分及NK细胞、CD4+和CD8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人路的临床疗效.方法: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行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23例,后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36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术后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侧入路血沉及C-反应蛋白较高(P≤0.05).结论: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入路均体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后侧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5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髋臼假体影像学结果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植入髋关节假体,但直接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直接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传统后方入路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86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传统后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手术,观察组应用直接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后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手术,恢复速度更快,预后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探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前方入路组30例、后外侧入路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随访12个月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Pa组手术时间(76.5±2.1)min及随访12个月时的Harris评分(93.5±1.2)分均明显高于daa组,但其出血量(365.8±1.3)mL、住院时间(4.8±0.5)d明显高于DA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方入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传统后外侧入路对患者创伤更大,术后康复时间长,但其远期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同年资医生施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243例(248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DAA组121例(124髋)与PLA组122例(124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围术期指标、手术并发症,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早期临床恢复情况,通过术后骨盆正位片来评价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8~21个月,平均14.5个月。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切口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脱离助行器行走天数更短,住院时间也更短(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DAA组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AA组术后1月、3月、6月的Harris评分更高(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后外侧微创入路和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双极头置换的差异。方法 32例双极头髋关节置换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15)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对照组(n=17)采用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SF-36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止痛药使用量、切口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第2周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量较少等优势,但较长的学习曲线和更有限的手术视野对术者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和更长的随访对这一术式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低温等离子刀与传统术式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5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术式切除扁桃体,观察组患者接受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扁桃体。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区疼痛评分、术后伪膜完全形成时间,以及两组手术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应激指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和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伪膜完全形成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术区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两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 h,两组的SOD水平及对照组的G-SH水平高于术前;观察组的G-SH、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42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髋Harris功能评分。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时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患者身体健康状况许可,有严格要求生活质量及围术期护理措施相对严密的状态下,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行非骨水泥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11例(13髋)患者,对其随访结果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03月至2015年07月采用施乐辉短柄(SMF)行全髋关节置换的11例(13髋)患者,其中采用DAA入路2髋,OCM入路6髋,后外侧入路5髋。分别从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影像学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24(22.37±7.5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5-100(83.60±8.26)min,术中出血量150-400(230.18±17.69)ml。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均获明显改善,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为1-4(2.29±1.17)d。VAS评分由术前4-8(6.13±1.13)分改善为术后1个月1-3(2.15±0.3)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末次随访91-96(93.36±2.14)。结论施乐辉短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多手术入路,从手术创伤,术后康复及中短期的随访结果来看均可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23-132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8例68髋Evans-Jensen分型Ⅲ型或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3例应用DHS固定、35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0.6min和176.8mL,均明显少于DHS组的98.6min和235.8ml(P<0.05)。术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下地时间为39d,平均5.3d;DHS组29d,平均5.3d;DHS组24周,平均3.3周(P<0.05)。DHS组平均住院时间多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是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动力髋螺钉组和人工关节置换组分别是82.7(584周,平均3.3周(P<0.05)。DHS组平均住院时间多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是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动力髋螺钉组和人工关节置换组分别是82.7(58100)和93.3(67100)和93.3(67100)(P<0.05)。结论: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与DHS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后卧床时间短和患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板(PFLP)、股骨近端防旋螺钉亚洲改进型(PFNA-Ⅱ)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4月手术治疗的18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FLP组59例、PFNA-Ⅱ组8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1例,比较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结果 PFLP组切口长度(15.1±1.8)cm,手术时间(82.7±11.8)min,术中出血量(337.6±55.4)ml,术后负重时间(44.5±4.6)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4/59),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6.5±4.6)分,优良率84.7%(50/59);PFNA-II组切口长度(9.3±0.7)cm,手术时间(73.7±7.4)min,术中出血量(174.0±36.2)ml,术后负重时间(24.3±2.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9%(5/85),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9.6±5.5)分,优良率88.2%(75/8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切口长度(13.3±1.0)cm,手术时间(54.4±9.1)min,术中出血量(388.1±53.1)ml,术后负重时间(7.1±1.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9%(2/4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92.2±5.9)分,优良率92.7%(38/41)。3组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最短、Harris评分最高、术中出血量最多,与PFLP组、PFNA-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Ⅱ组切口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与PFLP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NA-II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其临床效果优于PFLP。  相似文献   

18.
潘昊鹏 《吉林医学》2012,33(33):7209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关节置换组(30例)与内固定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卧床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低于关节置换组,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关节置换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较内固定术是一种更优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假体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和术式选择。方法:从2003年7月~2008年10月住院治疗的7O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实行髋关节置换共64例64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26例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38例。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6个月,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和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下床行走时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10.2±24.3分钟,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55.8±21.4分钟,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450.0±110.8mL,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量90±45.4mL,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随访期间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随访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85.8±3.6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75.7±3.5分,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术前的生活状态、活动量、预期寿命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