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3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转移组(淋巴结转移)17例和未转移组(未发生淋巴结转移)4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情况、脉管侵犯情况。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不同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结转移组肿瘤直径、神经侵犯比例、脉管侵犯比例明显高于未转移组,随着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增加,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是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肿瘤直径大、低分化、浸润程度深以及存在神经、脉管侵犯会明显增加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缩短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脉管癌栓对Ⅱ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70例Ⅱ期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阳性组(216例)和脉管癌栓阴性组(15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1、3年生存率,分析Ⅱ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脉管癌栓阴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4.0%(203/216)和60.6%(131/216),脉管癌栓阳性组分别为86.4%(133/154)和48.7%(75/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癌栓、肿瘤部位、N分期、TNM分期、清扫阴性淋巴结数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癌栓、TNM分期和清扫阴性淋巴结数是Ⅱ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脉管癌栓是Ⅱ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复发转移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菏泽市两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992例,统计年龄分布、临床病理数据,记录复发转移情况,分析复发转移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结果 992例患者中有复发转移101例,复发转移率10.18%,其中有29.90%(29/101)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转移。年龄55岁、年龄≥55岁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93%、13.18%;子宫内膜样癌患者、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95%、21.43%;三类不同肌层浸润深度的患者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45%、10.07%、19.64%;肿瘤长径≤2cm患者、肿瘤长径2cm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5.00%、22.60%;腹水细胞学检查阴性患者、阳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5.53%、27.10%;ER阴性患者、阳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4.23%、6.77%,PR阴性患者、阳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9.05%、6.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92例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6%、84.32%;经COX回归分析,年龄、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结果及病理类型OR值分别为1.413,2.473,3.456,2.473。结论年龄、肿瘤体积较大、肌层浸润较深、浆液性腺癌、病理分级较高、腹水细胞学阳性、ER阴性、PR阴性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术后容易复发转移,预后相对较差;经COX分析,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结果及病理类型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复发转移多集中于术后5年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头颈肿瘤手术切缘净度与肿瘤复发率、患者生存率、肿瘤转移率等因素相关性研究,寻找获取头颈肿瘤外科手术干净切缘可靠方法,提高头颈肿瘤患者的预后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近3年头颈肿瘤手术切缘的术中冰冻、术后石蜡病理情况分析不同部位、种类、肿瘤分期的头颈肿瘤手术切缘净度与复发率、生存率、转移率等患者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探讨术前充分评价、术前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必要的活检和相关检查、理想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冰冻等临床手段与获取头颈肿瘤外科手术干净切缘的相关性。结果切缘阳性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明显高于切缘阴性的患者,而三年生存率小于切缘阴性患者。术前经过充分评价检查、影像学检查、术前活检、术中冰冻及选择理想的手术通路的患者的切缘阴性比例也较高。肿瘤相关蛋白P53、P16、Survivin、COX-2、e IF4E在切缘阳性患者中的比例亦高于切缘阴性患者。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皆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切缘阴性的患者预后明显高于切缘阳性的患者,对于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判断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淋巴结清扫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12年5月6年间某院诊治的胃癌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淋巴结清扫与否分为两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淋巴结清扫的89例患者为实验组,行常规淋巴结清扫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化疗,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临床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ol6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两个区为16a2与16bl;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Tl-T4分别为0%、33.3%、38.7%、42.2%,不同侵犯深度间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浆膜侵出阴性者和阳性者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7.1%和70.8%,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7.9%,3年生存率为79.8%,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8.8%,3年生存率为4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胃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和医院收治的900例ⅠA2~ⅡA2期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例数,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9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55例,转移率为6.11%,以宫旁软组织转移率最高(3.11%),宫旁脉管次之(1.67%);(2)单因素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累及宫体、累及阴道均有其相关性(P0.05);(3)多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相关度最高。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转移发生率较低,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手术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均为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胃腺癌淋巴管浸润检测中的价值及其与胃癌手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65例胃腺癌淋巴管浸润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胃癌手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浸润至胃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病理组织中D2-40阳性率明显低于浸润到肌层、浆膜层甚至突破浆膜层的病理组织,分化程度越低阳性率越高,溃疡型和浸润型肿瘤组织中D2-40阳性表达率高于结节型,D2-40表达阳性组1、3、5年生成率和1、3、5年转移复发率明显高于表达阴性组,中位转移复发试验D2-40阳性组为15个月而阴性组为38个月。结论D2-40的表达能反映出病程的早晚、肿瘤浸润的深度及恶性程度的高低,D2-40可作为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ⅠA2-ⅡA。观察术后病理LVSI,随访终点为死亡。分析LVSI与临床、病理及总生存率关系。结果:98例中LVSI阳性48例,LVSI阳性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患者失访7例(LVSI阳性3例、阴性4例),随访率92.9%,随访中位时间68个月(50~86个月),5年生存率71.4%,LVSI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LVSI阴性者(82.6%)(P0.05)。Kaplan-Meier分析,LVSI阳性患者生存期低于阴性患者(P0.05)。LVSI、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侵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LVSI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相关,LVSI阳性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LVSI可能成为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108例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1.30%。发生组的肿瘤直径≥4 cm、病理类型为腺癌、脉管浸润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4 cm、病理类型为腺癌、脉管浸润均为宫颈癌术后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 肿瘤直径≥4 cm、病理类型为腺癌、脉管浸润为宫颈癌术后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胃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7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甲胎蛋白阴性和阳性2组胃癌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浸润深度、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程度、临床分期),生存率及预后因素。结果肝脏转移、多个淋巴结转移发生率,AFP阳性组均明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AFP阳性组l、3、5年生存率为57.1%、8.9%和近0,明显低于AFP阴性组的90.3%、62.7%、49.8%(P〈0.01),AFP表达为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胃癌患者AFP高表达提示其易发生肝脏和淋巴结转移,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初次手术治疗,并获得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效果,术后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EOC,有完整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组织标本在本院病理科有存档的65例EO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O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中VEGF表达情况。根据石蜡组织标本VEGF表达呈阳性或阴性,将65例EOC患者分为VEGF+组与VEGF-组。统计学分析VEGF+组与VEGF-组患者的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或)脉管浸润与否、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铂类药物耐药或敏感情况。结果1本研究65例EOC患者中,VEGF+为35例,纳入VEGF+组;VEGF-为30例,纳入VEGF-组。2VEGF+组与VEGF-组患者年龄,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或)脉管浸润,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铂类药物耐药或敏感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组患者FIGO临床期为晚期(Ⅲ~Ⅳ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VEGF-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2)。VEGF+组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中、低分化程度所占比例,显著高于VEGF-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4)。结论对于FIGOⅢ~Ⅳ期,中、低分化EOC患者,术后化疗联合VEGF抑制剂治疗,可能获益更大。不能通过检测患者癌组织VEGF表达情况,预测患者是否会对含铂类药物的化疗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武汉市都市妇产医院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IB2~IIB期的宫颈癌根治术前静脉化疗的患者45例(静脉化疗组)及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45例(未化疗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化疗毒副反应、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宫颈深肌层浸润率、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率、阴道切缘的阳性率.结果 静脉化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未化疗组(t值分别为4.34、5.45,均P<0.05).静脉化疗组患者中胃肠道反应3例,骨髓抑制2例,肝肾功能损伤2例,其他副反应3例(脱发或口腔溃疡等),程度均较轻,经过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未对后续化疗及手术治疗造成影响.静脉化疗组较未化疗组相比宫颈深肌层浸润率、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率均明显降低(χ2值分别为5.12、4.90、4.87,均P<0.05),两组患者阴道切缘的阳性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χ2=0.26,P>0.05).静脉化疗组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为93.3%(42/45),显著高于未化疗组1年无瘤生存率75.6%(34/45),χ2=12.25,P<0.05.静脉化疗组术后1年总生存率为97.8%(44/45),显著高于未化疗组1年无瘤生存率84.4%(38/45),χ2=8.93,P<0.05.结论 将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宫颈癌治疗过程中可减少化疗毒副反应,降低转移与浸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手术、新辅助化疗+手术及近距离放疗+同步化疗+手术三种不同方案对IB2-IIA2期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生存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IB2-IIA2期宫颈癌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B组(40例)及C组(40例),分别采用单纯手术、新辅助化疗+手术及近距离放疗+同步化疗+手术三种不同的方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脉管侵犯率、神经侵犯率、深肌层浸润率及淋巴结阳性率、中位总生存时间、随访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术后脉管侵犯率、深肌层浸润率及淋巴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三组患者术后神经侵犯率、中位总生存时间和随访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距离放疗+同步化疗+手术这一方案治疗IB2-IIA2期宫颈癌,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风险,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价值优于单纯手术、新辅助化疗+手术这两种方案。  相似文献   

14.
易伟  钱洪军  陈帆 《现代预防医学》2014,(19):3632-3635
目的探讨阴性淋巴结数目对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9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203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影响肿瘤复发及术后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03例胃癌手术患者的总体复发率为34.98%,总体3年生存率为71.92%。单因素分析显示更少的阴性淋巴结数目(10枚)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的显著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和阴性淋巴结数目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分层分析显示III期胃癌患者中,更少的阴性淋巴结数目(10枚)是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显著不利因素(P0.01)。结论阴性淋巴结数目不足是影响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III期胃癌中提高阴性淋巴结数目的淋巴结清扫有利于胃癌手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癌胚抗原(CEA)和CD147表达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标本126例,另随机抽取距胃癌组织边缘5 cm的癌旁组织80例为对照,SP免疫组化法检测CEA和CD147蛋白表达情况。术后随访患者,进行生存状况分析。结果 126例胃癌组织中CEA、CD147阳性率分别为68.3%(86/126)、77.8%(98/12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0.0%(0/80)、25.0%(2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总生存期在CEA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EA阳性表达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偏高,总生存期明显偏低。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总生存期在CD147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D147阳性表达患者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偏高,总生存期明显偏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CD147与CE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83,P0.05)。胃癌术后总生存期3年、≥3年的患者CEA阳性率分别为88.6%(62/70)、42.9%(2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阳性率分别为88.6%(62/70)、64.3%(3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术后CEA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4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4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CD147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相关,二者在胃癌组织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可促进胃癌的侵袭和转移;CEA和CD147可作为胃癌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乳腺癌转移监测及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乳腺癌患者160例,均行外周血CTC检测,分析CTC变化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分别进行个体化治疗和规范化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CTC变化及预后。结果淋巴结阳性患者的CTC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CTC阳性患者的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CTC阴性患者;实验组化疗结束后的CTC阳性率显著低于第1周期化疗前及对照组化疗结束后;实验组术后1年、2年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TC动态监测对乳腺癌转移、复发具有预测价值,并能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李洋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584-3586
目的:分析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高危因素,为早期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手术治疗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42例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盆腔淋巴结阳性与阴性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对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142例早期宫颈癌有34例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3.9% (34/142),其中30例(21.1%)闭孔组淋巴结阳性,8例(5.6%)髂内组淋巴结阳性,3例(2.1%)髂外组淋巴结阳性,3例(2.1%)髂总组淋巴结阳性.24例孤立性淋巴结转移,10例多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组5年生存率为51.2%,无淋巴结转移组为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宫颈侵犯类型,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是否有脉管浸润及宫旁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超过4 cm,深度浸润,脉管浸润以及宫旁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以闭孔淋巴结最易受累,肿瘤直径超过4 cm,深度浸润,脉管浸润以及宫旁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9,(6):741-74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效果与预后。方法选取进展期胃癌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8例。参照组患者行胃癌根治术,术后2~3周行全身化疗;试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行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术后3年的转移率和生存率,毒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 (CA199)水平。结果试验组术后3年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参照组,转移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均P <0.05)。两组的各类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EA和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且试验组的CEA和CA199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 <0.05)。结论胃癌根治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显著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手术切除Ⅰ-Ⅲ期胃癌的临床特点,探讨胃癌术后常规检测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HER1)、HER2、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拓扑异构酶IIα(TOPIIα)、Ki67、P糖蛋白(P170)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I-III期胃癌手术病例,综合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7项常规分子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对患者无疾病生存时间(DFS)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中位随访期18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95.12%,中位DFS为17个月,1年DFS生存率为70.59%。术后患者HER1、HER2、P53、P170、Ki67、VEGF和TOPIIα均有阳性表达,HER2、P53、VEGF和TOPIIα高表达DFS降低(P0.05)。结论 HER2、P53、VEGF和TOPIIα阳性表达DFS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临床病理因素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pT1-3NoMo期胃癌患者120例,应用癌胚抗原(CEA)对所有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临床病理因素和淋巴结的CEA表达对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在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结CEA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P=0.011)、浸润胃壁深度(P=0.027)和淋巴管浸润(P=0.001)明显相关.术后随访(53.14±16.75)个月,胃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与肿瘤直径(P=0.018)和浸润胃壁深度(P=0.015)明显相关.淋巴结CEA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ITCs)和微转移患者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91%(80/88)、86.36%(19/22)和40.00%(4/10),微转移患者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ITCs(P=0.009)和淋巴结CEA表达阴性患者(P=0.000),而ITCs与淋巴结CEA表达阴性患者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10例胃癌患者被检测出微转移,应划分为pN1期,重新分期率为8.33%(10/120).结论 对于pT1-3N0M0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