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3例,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s-CRP、 S100β、 NSE及F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T、 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rt-PA静脉溶栓,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丁悦辉 《医疗装备》2022,(20):110-11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及血清学指标[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N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清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运用于急性脑卒中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科室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患者37例和观察组患者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NIHSS指标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数值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运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对患者神经功能具有促进意义,明显降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辉 《临床医学工程》2019,(9):1225-122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及TNF-α、IL-1β、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缓解其神经功能损伤,改善其炎症状态,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术后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及出血性转化(HT)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AIS患者100例, 根据入院顺序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两组均予以rt-PA溶栓治疗, 同时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 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Hcy、NSE、S-100β蛋白水平, 血液流变学指标,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疗效, HT发生率, 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Hcy、NSE、S-100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NSE、S-100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 且观察组血清Hcy、NSE、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序贯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效果。方法96例AI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序贯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脑血流Vmax、Vmean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序贯替罗非班治疗AIS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方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1年8月山东省高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评分,血清炎性因子、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量表和NIHS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IL-1β、hs-CRP、GFAP、Ang-II、TNF-a和MDA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5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P<0.05)。结论 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提升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  相似文献   

8.
曹汇林 《中国校医》2020,34(10):752-754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某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75)与治疗组(n=75)。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和神经损伤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s)、凝血酶时间(TT/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水平分别为(14.35±2.11)s、(20.71±2.95)s、(36.36±4.23)s,高于治疗前的(11.29±1.73)s、(6.48±2.62)s、(27.18±3.60)s,对照组治疗后PT、TT、APPT水平为(13.30±2.12)s、(19.88±1.18)s、(34.42±4.31)s,高于治疗前(11.42±1.81)s、(6.35±2.53)s、(27.81±4.25)s,治疗后,治疗组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后S100β、NSE、NIHSS分别为(27.33±4.16)ng/mL、(21.56±4.32)ng/mL、(7.42±1.12)分,低于治疗前的(30.45±4.37)ng/mL、(30.99±4.27)ng/mL、(14.57±2.21)分,对照组治疗后S100β、NSE、NIHSS为(29.01±4.46)ng/mL、(23.12±4.23)ng/mL、(10.11±1.58)分,低于治疗前的(30.23±4.35)ng/mL、(32.31±4.45)ng/mL、(14.48±2.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延长凝血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济源市某医院收治的107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57)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早期溶栓后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BI)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25%,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0,P=0.01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1%,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4,P=0.014)。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年龄、营养状况、治疗前NIHSS评分、溶栓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rt-PA)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符合人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37例)先予阿替普酶(rt-PA)针0.9mg/kg静脉滴注,随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43)仅给予常规药物奥扎格雷钠针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积分(NDS)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 溶栓后NDS迅速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基本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患者凝血功能下降明显(P<0.01),1例发生脑出血.结论 超早期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严强  古月 《中国卫生产业》2013,(27):120-120,122
目的探讨各种不同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该院2010—2012年门诊和住院的172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本院体检的40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空腹采集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赛科希德SF-81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上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中至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APTT、PT、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各疾病组Fg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中至重度慢性肝炎组APTT、PT和TT较急性肝炎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Fg水平较急性肝炎组显著降低(P<0.05)。中至重度慢性肝炎组APTT、PT和TT较轻度慢性肝炎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Fg水平低于轻度慢性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APTT和PT显著高于中至重度慢性肝炎组(P<0.05),而Fg水平低于中至重度慢性肝炎组(P<0.05)。结论各种肝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肝脏损伤越严重,APTT、PT、TT有升高趋势,而Fg水平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雪清 《智慧健康》2022,(34):148-151+15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按照随机摸红蓝球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研究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质量和实验室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统计两组预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hs-CRP、Hcy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Hcy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内BI指数、NIH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BI指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优化溶栓流程联合时间追踪管理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优化溶栓流程+时间追踪管理)与对照组(时间追踪管理),比较两组的溶栓时间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的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均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优化溶栓流程联合时间追踪管理可缩短ACI患者的溶栓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4例.试验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田显忠 《智慧健康》2022,(13):46-48
目的通过对早期脑梗死开展介入溶栓治疗措施并观察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桂林市平乐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19年6月-2021年6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共计60例,并且按照对患者的治疗时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0,实施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措施)与观察组(n=30,实施早期介入溶栓治疗措施)。通过对两组脑梗死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其血管总再通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总再通率为73.33%,前者远高于后者(P<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有所下降,运动功能分数有所提高,并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总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总发生率为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对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开展早期介入溶栓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同时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具有临床推广实施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STEMI患者60例患者,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PCI治疗时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溶栓后早期PCI组(溶栓后12-24h实施PCI治疗)治疗患者30例、择期PCI(sPCI,溶栓后7-10d实施PCI治疗)患者3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早期PCI组临床终点总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sPCI组(P<0.05);早期PCI组术后3、6个月LVEF、LVEDd水平也均与sPCI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建议对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12-24h内实施PCI治疗,不仅能够改善预后情况,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静脉溶栓分别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为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残余血管狭窄多于20%的比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TIMI血流3级率及血管再通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LVEF)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显著的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左室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靳英 《智慧健康》2023,(6):144-14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栓机械取栓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30例患者单纯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中30例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疗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东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ACI患者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8.2±8.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3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实验室指标以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从治疗后第1,3,5,7,14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30例)27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30例)9例有效,有效率为30%,同时经轶和检验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2.50,P<0.05)。观察组中,半身不遂及舌强语蹇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紧张素I为36.64±14.63 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71±16.99 mmol/L,而白介素-6为68.75±46.46 mmol/L,明显地低于对照组的89.91±37.42 mmol/L(P<0.05),其他理化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轶和检验,观察组在风证、痰证和疲证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四类证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溶栓疗法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并在溶栓治疗后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溶栓较好组(37例)和溶栓较差组(23例);选择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入组后先实施常规治疗,并于发病6 h内给予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治疗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治疗组、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D-二聚体含量及治疗各时间段(1、2、3、6、12、24、48、72、96 h)治疗组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溶栓较好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较差组(P0.05)。溶栓治疗前,治疗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后,溶栓较好组F(1+2)水平峰值为治疗后2 h,溶栓较差组为治疗后6 h,溶栓较好组F(1+2)峰值后水平均低于溶栓较差组(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均在溶栓治疗后2 h达峰值,且两组达峰值后均下降,其中溶栓较差组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较溶栓较好组平缓(P0.05)。结论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动态监测血浆F(1+2)和D-二聚体水平,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有一定预测作用,同时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情况调整阿替普酶用量,对颅内出血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