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 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 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脑血管图像,同时期同机器常规扫描模式所得脑动脉重建检查100例,脑静脉三维重建检查25例,脑血流灌注检查80例分别建立数据库。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图像中,随机抽取脑灌注图像20例,44例非烟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脑动脉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像、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各20例,从17例进行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中随机抽取15例,与随机抽取相同例数的常规扫描模式下同类型图像,就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比较。
结果 宝石能谱CT 110 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所得脑灌注图像及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与常规扫描模式差异无显著性,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和常规扫描模式两组脑灌注图像得分分别为4.00(3.00,4.00) vs 4.00(3.00,4.00),P=0.477,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得分分别为5.00(4.00,5.00) vs 4.00(4.00,5.00),P=0.119。脑动脉薄层MIP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扫描模式,其评分分别为4.00(4.00,5.00) vs 4.00(4.00,4.00),P=0.016。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扫描模式,评分分别为3.00(3.00,4.00) vs 4.00(4.00,5.00),P<0.001。
结论 宝石能谱CT 110 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能够有效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 RA )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 RA检查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 DWI检查显示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高信号,而M RA检查显示阳性患者38例。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DWI能够早期定位病灶及其性质, M RA能够显示颅内大血管狭窄或闭塞位置与程度,动态检测溶栓治疗效果,二者结合在指导临床和判定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 MRA)原始图像评估脑内微出血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69例高血压、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或既往原发性脑出血病患者。分别进行T2*加权梯度回波(T2* weighted gradient echo,T2*GRE)序列及3D-TOF MRA序列扫描,评估T2*GRE图像及3D-TOF MRA原始轴位图像显示的微出血病灶数量、部位及分级。结果 75例患者脑实质内存在微出血病灶,排除9例不符合标准者,剩余66例。T2*GRE成像共发现微出血病灶338个,1级50例,2级10例,3级6例;3D-TOF MRA序列原始图像显示微出血病灶242个,0级11例,1级40例,2级12例,3级3例。两种序列发现微出血病灶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皮质和皮质下P=0.000、丘脑P=0.001、小脑P=0.039);对基底节(P=0.581)和脑干(P=0.211)发现的微出血病灶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D-TOF MRA原始图像可显示脑微出血灶。在无T2*GRE图像的情况下,观察3D-TOF MRA原始图像有助于了解及初步观察脑微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脑静脉性血管畸形患者SWI特点,并与常规MRI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MRI扫描显示.23例患者中20例呈单发病灶,4例伴海绵状血管瘤;3例为多发病灶.T1WI呈点状或片状稍低信号改变.T2WI呈短条形或条形低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呈明显放射状线样强化改变.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于静脉期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及引流静脉.SWI可见扩张的髓静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与MRI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其病灶显示范围更全面、广泛,且图像更加清晰.结论 SWI诊断脑静脉性血管畸形快捷、无创,可替代全脑血管造影作为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的筛查及手术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皮质区脑膜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动功能区脑膜瘤患者30例,术前行头颅CT和MRI检查,将图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系统进行重建、融合和提取等处理,再进行观察、测量和手术模拟等操作,在术前获得肿瘤与皮质和血管相互关系的信息,以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在显微镜下分离非功能区一侧肿瘤包膜,阻断部分血供,显露肿瘤,行瘤内分块切除,然后在显微镜下将肿瘤切除。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实现术前三维立体虚拟现实影像重建;术前计划对病灶及局部解剖学特征的判断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结论:术前模拟手术过程,有助于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和避免术中损伤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和脑功能区皮质,对预防术后脑水肿和保护运动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94例患者分为全脑放疗组38例和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组56例。2组均行全脑放疗,联合组在全脑放疗的同时,针对局部转移灶再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和全脑组中位生存率分别是13.5个月和7.9个月(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治疗脑转移瘤能明显提高局部控制及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均提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正>1概述医学影像在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用于临床诊断的传统医学影像都只能提供单一组织、器官或血管的影像,如CT、MRI、DSA等。而人体解剖结构是由多种组织、器官构成的,如有各个脏器、血管、神经、骨骼等。因为单一影像不能同时显示各组织、器官、神经、血管、骨骼等之间毗邻的相互解剖关系,尤其在病理情况下,如肿瘤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因此,单一影像对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步态分析。 方法:选择2005-11/2006-1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3例,年龄42~82岁,平均59.2岁。男33例,平均身高(172±13) cm, 体质量(64±11) kg; 女20例,平均身高(155±11) cm, 体质量(45±1l) kg。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应用东方新锐DVMC-8801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6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 结果:置换后行走速度、步频、步长及患肢站立相均有明显改善(P < 0.01),置换后1年步态分析各参数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置换前髋关节最大曲度为15°,后伸为8°,膝关节最大屈曲度7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5°。置换后6个月髋关节最大屈曲度为27°,后伸17°,膝关节最大屈曲度5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4°;各指标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 结论: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全膝置换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准确的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的治疗手段和置换后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全脑放疗对脑转移瘤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肿瘤医院2012-02—2016-01收治的54例脑转移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27例。单一组实施单纯全脑放疗,于此基础上,联合组实施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统计2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及神经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2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联合组81.49%(22/27)显著高于单一组55.56%(1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神经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治疗后联合组神经认知功能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治疗后联合组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52%(5/27)与单一组11.10%(3/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转移瘤患者予以全脑放疗联合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控制效果更为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用西门子Artis zee biplane双平板DSA,所配设备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将DSA二维原始序列数据用Iflow软件分析处理,在一张图像上分别用红色、淡蓝色、深蓝色标记显示一侧颈内动脉或一侧椎动脉的全程血流情况。结果 利用Iflow软件处理后能在同一张影像上显示脑血流彩色全循环图像,清晰显示血管走向、狭窄、闭塞等病变,可以自动计算出循环不同期血流达峰时间,帮助诊断、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指导治疗。结论 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影像诊断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慢性脑缺血患者头颈部CTA 与全脑CT灌注(CTP)的相关性对比研究,评估两种检查方法在慢性脑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0 例患者行头颈CTA 和全脑CTP检查,对灌注区域分布规律、责任血管与灌注异常区域的关系进行相关对比研究。结果 98.72% 灌注异常区域其责任血管均为中度以上狭窄。随着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灌注异常区域比例呈明显递增改变。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与CTP梗死前期分期呈中等正相关。 结论 结合头颈部CTA 与全脑CTP的结果,能全面评判慢性脑缺血患者脑组织的慢性缺血程度,更有利于临床上的相关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形成患者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进行分析。诊断过程中,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MRV检测6例,增强扫描22例。结果单一横窦受累6例,上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受累8例,单一乙状窦受累16例,横窦和上矢状窦联合受累10例。所有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均表现出信号改变。22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脑静脉非正常强化,但静脉窦内部血栓未强化。M RV检查6例患者及DSA 12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其受累静脉窦不明显、狭小、不规则,且出现侧支血管形成现象。结论 M RI与M RV联合诊断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对脑胶质瘤全切率的影响及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对脑胶质瘤手术全切率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自2009年2月至6月应用高场强iMRI施行脑胶质瘤切除术40例.运用术中影像数据对胶质瘤体积及全切率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第1次行iMRI扫描仅10例胶质瘤完全切除,30例肿瘤仍有残留,23例行进一步切除,其中21例胶质瘤最终全切除.最终肿瘤的伞切率从25%提高到78%,残存肿瘤的体积也明显下降.结论 高场强iMRI的应用显著提高脑胶质瘤手术的全切率.  相似文献   

14.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形态与临床症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经数字减影和手术证实的167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形态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仅有1条引流静脉的小型血管畸形出血危险性最高,随着血管畸形增大和引流静脉数目的增多,出血危险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36例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检查,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评价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的性质。结果 36例患者行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狭窄28例,发现颈动脉斑块54块,而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24例,阳性率85.71%,其中病灶侧TTP、rCBF、MTT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与对照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8例,而CT灌注成像异常3例,阳性率3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患者MTT低于Ⅱ期,rCBF高于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rCBV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年随访,其中5例发展成为脑梗死。结论 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可同时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脑灌注(CTPI)与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东芝Aquilion 64排CT行头颈部CTA及CTPI检查,观察两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情况,分析CTPI与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一致性。结果①29例患者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共25例,阳性率为86.2%(25/29),高于普通CT扫描的27.6%(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灌注异常区的CBF、CBV、MTT三组参数值与镜像健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③CTA血管检查结果发现单纯颈内动脉狭窄5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0处;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4例。④病例组CTPI联合CTA检查结果比较,病例组存在责任血管的患者CTPI检查阳性率为65.51%(19/29)高于无责任血管者的20.69%(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与CTA可以清晰的显示缺血性脑卒中脑内病灶及责任动脉,能够提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和经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39例以顽固性头痛、头闷和颅内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采用头部MR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立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血管成形术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前MR检查显示颅内出血和静脉(窦)内血栓形成;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脑静脉明显扩张、瘀滞,脑动脉至静脉窦间的血液循环时间显著延长(>11s),尤其静脉期(>5s)。治疗后130例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治疗有效率达93.5%(130/139);并发症发生率0.7%(1/139);病死率2.2%(3/139)。对92例患者随访3个月~7年,1例死亡,91例疗效稳定,无明显复发。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可确定诊断;连续应用纤溶药物和长期抗凝治疗可获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相似文献   

19.
脑转移是很多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之一。约有4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其生存期内会发生脑转移。脑转移患者如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用MALDI-TOF质谱成像技术分析羊痒病感染因子22L毒株感染BALB/c模型小鼠脑多肽的差异表达。22L感染后引起脑组织21个多肽表达下降,其中m/z 758.7725 和m/z 5432.2069下降最为明显,提示这两个多肽可能是朊蛋白病的分子标记物,并与朊蛋白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