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评价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肝病中心治疗的70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ELD分值与患者经内科治疗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肝衰竭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为(13.85±2.62),经内科综合治疗后,有效组MELD分值为(12.54±1.57),无效组为(14.99±3.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内科综合治疗有效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2%(5/38),无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0/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入院时MELD分值超过(14.99±3.60)的或早期出现并发症的肝衰竭患者预后极差,应尽快准备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58例急性肝衰竭(AHF)病因、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2015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AHF患者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45(28, 66)岁。AHF诊断符合要求。依据临床结局状态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根据患者病史资料,58例AHF病例中已知病因44例、未知病因14例。已知病因包括药物源性、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药物源性包括中草药10例(17.4%)、对乙酰氨基酚7例(12.1%)、抗菌药物4例(6.9%)、抗结核药物2例(3.4%)、抗肿瘤化疗药物及抗凝药物(苯丙香豆素)各1例(1.7%);病毒性肝炎包括HBV 5例(8.6%)、HEV 2例(3.4%)及HAV、巨细胞病毒、EB病毒各1例(1.7%);还包括肝外恶性肿瘤转移3例(5.2%)、酒精中毒2例(3.4%)、胆道严重感染2例(3.4%)及布加综合征、心力衰竭各1例(1.7%)。比较存活、死亡AHF临床资料,存活组年龄[40(28, 58)岁]显著小于死亡组[47(36, 66)岁,Z=-2.205,P<0.05];存活组≤2期、>2... 相似文献
4.
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肝衰竭合并不同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后者对患者病情和转归的影响。结果在资料完整的200例患者中,亚急性肝衰竭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92例,慢性肝衰竭105例。其中浅部真菌感染39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89例,侵袭性曲霉菌感染72例。感染前三组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别为25.3±6.0、25.1±6.4和26.2±6.2(P〉0.05),感染后则分别为25.8±8.7、28.7±9.8和32.9±7.7(P〈0.05)。MELD评分分别增加0.46、3.66和6.75,感染后三组间MELD评分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0)。浅部真菌感染出院时生存18例(46.1%),死亡21例(53.9%),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生存34例(38.2%),死亡55例(61.8%),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生存11例(15.3%),死亡61例(84.7%),三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恶化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儿童肝衰竭病因及病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肝衰竭的病因和病理特征。方法应用Excel2000软件和χ2检验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2006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儿童肝衰竭临床资料。结果①急性肝衰竭10例,亚急性肝衰竭45例,慢性肝衰竭65例。在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中,半数以上病因不明。②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学龄期7~14岁组(70例,58.3%);其次是婴儿组(32例,26.7%)。③婴儿组中13例(40.6%)病因不明,占第一位;其次为CMV感染(11例,34.4%)。1岁以上组病因以病因不明最多(27例,30.7%),HBV感染24例(25.0%),肝豆状核变性17例(19.3%),HAV感染10例(11.4%)。④HBV感染、肝豆状核变性与病因不明引起的肝衰竭存活率相比无显著差异。⑤本组肝衰竭临床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88.9%。一些病例通过肝脏组织的铜染色、CMV免疫组化和HBVDNA原位杂交明确了病因。结论①儿童肝衰竭病因与年龄有较大的关系。在婴儿组中,主要是由CMV感染引起,但近一半病因不能明确。年长组在已知病因中以HBV和HAV感染为主,但在引起儿童肝衰竭的其他因素中,肝豆状核变性是最常见的。②诊断肝衰竭须临床与病理有机结合起来,才不至于诊断失误。通过肝组织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可以明确一些病例的病因,但还有一部分病原不明的病例尚须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131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术(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和MELD计分的变化。结果在PE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6.2±591.6u/l和88.9±93.4u/l)、总胆红素(407.2±144.1μmol/l和287.6±150.4μmol/l)和凝血酶原时间(24.9±14.7s和19.7±7.1s)的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5);MELD计分小于40的患者经PE治疗后MEDL计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计分大于40的患者在治疗后MELD无显著性变化(P>0.05);入院时MELD计分在0~20分、20~30分、30~40分和大于40分的患者,其病死率分别为17.8%、37.3%、60.0%和100.0%。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血生化指标和MELD计分,MELD评分系统可用于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1 儿童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在国内,儿童肝衰竭又有儿童重症肝炎、小儿暴发性肝炎之称.儿童急性肝衰竭(pediatric acute liver failure,PALF)定义为原先无肝脏损害,8周内突发严重肝功能障碍,注射维生素K1无法纠正的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20 s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可无肝性脑病;或肝性脑病合并凝血障碍,PT>15 s或INR>1.5.这一概念对儿童有不足之处,有些儿童代谢性疾病累及肝脏,平时无症状,可突然表现为急性肝衰竭(ALF),可有脑病症状,但和ALF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相关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患者不良预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4例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例急性乙型肝炎相关的肝衰竭患者中7例... 相似文献
9.
4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肝衰竭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4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损肝药物、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前三类药物依次是中药(共17例,36.17%)、抗结核药(9例,19.15%)、抗菌药物(6例,12.77%);肝衰竭类型以急性(17.02%)、亚急性(80.85%)为主;并发症以肝性脑病、腹水为主;总治愈好转率为26.19%,无效死亡组的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发生率均高于治愈好转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药物有中药(包括成药及汤剂)、抗结核药、抗菌药等,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监测。 相似文献
10.
四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各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肝衰竭(ALF)25例、亚急性肝衰竭(SALF)3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121例、慢性肝衰竭(CLF)206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常见并发症和预后。结果四类肝衰竭在临床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转氨酶、胆碱酯酶和胆红素)、并发症和预后方面均有差异,预后的优良顺序为CLF〉ACLF〉SALF〉ALF。结论四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均有差异。肝衰竭指南符合国情,有较强的科学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酒精性肝病(ALD)患者临床特点及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189例HBV合并ALD患者为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急性肝衰竭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并发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89例患者中56例(29.63%)并发急性肝衰竭。腹水(OR=1.640,95%CI=1.424~1.889)、上消化道出血(OR=1.995,95%CI=1.234~3.225)、总胆红素(OR=1.278,95%CI=1.107~1.475)、CTP评分(OR=1.246,95%CI=1.021~1.521)是HBV合并ALD患者并发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HBV合并ALD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表现多样,伴肝损害,易并发急性肝衰竭,与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总胆红素、CTP评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急性肝衰竭病情危重、救治十分困难、病死率极高。对急性肝衰竭预后进行早期预警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尽管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较困难,但这种评估对于优化临床治疗路径、特别是适时选择肝移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首先评价了一慢性乙型肝炎严重急性加重”在早期预警急性肝衰竭发生风险中的价值;其次.提出了“急性肝衰竭前期”的概念、诊断标准及其在早期预警急性肝衰竭发生风险中的价值;最后,对常见的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或模型的优缺点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衍生模型iMELD、MELD-Na和MESO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12周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按照现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纳入67例HBV-ACLF患者,收集患者诊断成立时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评分,应用MedCalc 15.8软件分析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MELD及其衍生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12周死亡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和约登指数,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效能。结果 在治疗12周内,在67例HBV-ACLF患者中,死亡45例(67.2%);入组时,生存组MELD、iMELD、MELD-Na和MESO评分分别为(22.12±3.24)、(41.59±5.30)、(22.55±4.07)和(1.64±0.24),显著低于死亡组【分别为(30.47±9.01)、(51.88±11.09)、(32.35±11.58)和(2.28±0.70),P<0.01】;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预测患者12周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802、0.806和0.817,其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2.70、47.76、22.16和1.69,约登指数分别为0.5040、0.5535、0.4808和0.4818,提示四种模型的预测效能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MELD、iMELD、MELD-Na和MESO四种评分系统对于HBV-ACLF患者12周生存情况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急性肝衰竭(pediatric acute liver failure,PALF)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0年8月—2022年8月间山东省4家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236例急性肝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36例患儿病因有感染性疾病49例(20.8%)、遗传代谢性疾病36例(15.3%)、噬血细胞综合征27例、中毒19例、恶性肿瘤/血液病12例、循环衰竭11例,胆道疾病3例、热射病1例及不明原因78例(33.0%)。236例患儿中男性131例(55.5%);年龄0~1岁109例(46.2%);临床表现为黄疸160例(67.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48例、出血118例、腹水80例、肝性脑病75例、DIC 67例、肝肾综合征20例。236例患儿治疗后好转出院87例、治疗无效149例。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血氨(NH3)水平升高、血清白蛋白(ALB)水平降低及合并MODS是急性肝衰竭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23,1.008,0.928,2.980;95%CI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3个月转归情况分为生存和死亡组,进行预后预测。结果柯伟民评分系统包括肝性脑病、总胆红素、腹水、PTA、血清肌酐、肝脏斜径或厚度和感染等指标进行计分。在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计分分别为(10.8±6.7)和(27.3±9.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柯伟民评分<10分42例,死亡3例(7.1%),10分≤评分<20分26例,死亡12例(46.2%),20分≤评分2例,死亡2例(100%)。柯伟民评分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标准误为0.041,P〈0.000,95%置信区间为(0.796,0.958)。应用该模型判断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为94%(16/17),特异性为68%(36/53),准确性为74%。结论 MELD模型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均可以用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但后者计算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特征与其转归的关系。方法:对161名住院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选取门诊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验证MELD模型。结果: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死率与年龄〉38.5岁,HBVDNA〉1×106拷贝/ml,合并急性血吸虫感染,吸烟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总胆红素水平,总胆固醇〈1.4mmol/L,胆碱酯酶水平,凝血酶原时间,MELD评分相关。结论:年龄,HBVDNA载量,合并急性血吸虫感染,吸烟史,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胆碱酯酶水平,凝血酶原时间,MELD评分等是影响疾病转归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系统对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3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ELD、MELD-Na和Child-Pugh评分系统判断患者在观察3个月期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本组患者生存145例,死亡93例(39.1%);生存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INR、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钠和肌酐水平分别为(19.6±3.7)秒、(1.6±2.2)、(199.8±50.6)μmol/L、(137.6±7.7) mmol/L和(127.3±10.8)μmol/L,与死亡患者比[分别为(25.3±5.8)秒、(2.3±1.5)、(332.7±120.9)μmol/L、(127.0±14.6) mmol/L和(210.7±75.3)μmol/L],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生存患者MELD、MELD-Na和Child-Pugh计分分别为(19.3±6.9)、(21.1±4.6)和(11.4±2.3),均显著低于死亡患者[分别为(29.2±13.4)、(32.4±5.7)和(15.2±6.7),P〈0.05];MELD-Na和MELD评分系统在预测肝衰竭近期病死率方面优于Child-Pugh分级计分。结论MELD、MELD-Na评分系统和Child-Pugh分级系统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判断均有较好的价值,但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对肝衰竭预后判断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PE+DPMA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预后评分模型的建立。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84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PE+DPMAS组(A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PE+DPMAS组(B组),每组各42例。记录患者6个月的生存状态,然后将B组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进行两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的肝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对比。分析6个月生存影响因素;建立6个月生存预测ROC模型。结果 B组INR为1.82(1.48~2.20),A组2.18(1.52~2.87)(Z=-4.350,P=0.003;B组Cr水平为0.63(0.40~0.71),A组0.78(0.62~0.85)(Z=-2.256,P=0.006);B组MELD评分为23.69(17.85~27.02),A组24.67(22.37~28.86)(Z=-5.307,P<0.001);B组MELD-Na评分21.25(16.69~29.95),A组25.66(21.84~31.67)(Z=-4.892,P<0.001)。治疗3个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