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较为常见,核心稳定训练是其新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腰部疼痛症状。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主要通过增强核心区稳定性来达到治疗目的。本文对核心稳定训练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和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各42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临床疗效有效率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出现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确切,该疗法可作为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VAS评分、JOA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江舟  韩旭翠  彭东生 《中医药导报》2019,25(17):88-90,127
目的:探讨超声离子导入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予磁疗、超短波、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超声离子导入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离子导入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可减轻非特异性下背痛,同时改善腰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结论: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6.70%,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能明显缓解不适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介绍万全庆主任中医师运用针药结合正骨及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经验。万全庆主任认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慢性劳损致瘀血腰痛所致。而结合现代医学病因认为,肌肉不均衡及关节的不稳定性亦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宜遵循“筋骨同治,标本兼治”的原则,内服以中药,外以正骨手法纠正关节结构紊乱,联合针刀局部松解粘连改善血运,并辅以核心肌群训练,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的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脐周四边穴加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腰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并建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处方。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治疗组)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和测定腰部背伸肌力量,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腰部背伸肌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ODI评分和腰部背伸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均能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增强腰椎稳定性,但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优于传统腰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火龙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9月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假火龙灸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给予火龙灸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两组均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双侧竖脊肌厚度、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RS)评分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M-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M-JO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N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双侧竖脊肌厚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火龙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减轻疼痛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DNS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强度和维持腰椎稳定的肌肉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5月在扬州江都人民医院康复科和骨科招募了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4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1例。试验组接受DNS训练加理疗,对照组接受腰椎稳定性训练加理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8周后用RMDQ评估疼痛强度,用超声诊断评估腹横肌和多裂肌的肌肉厚度。结果:治疗后4周和8周后,两组患者RMDQ评分、肌肉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8周后治疗组RMDQ评分、肌肉厚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加理疗和DNS训练加理疗都可以改善非特异性慢性患者的疼痛强度和腰椎稳定肌肌肉厚度,DNS训练加理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评价D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月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NLBP患者60例,根据门诊序列号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仪,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给予数字疼痛评分(NRS),同时采集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RM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试验组治疗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RMS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D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疼痛及椎旁肌运动单位募集数量,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传统治疗组)40例和治疗组(传统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组)40例。结果:两组慢性腰痛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两组慢性腰痛患者治疗前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慢性腰痛患者第2、3、4周及2、3、6个月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在慢性腰痛患者应用后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ODI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用膀胱经双角度排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疗效。群训练,每日1次;观察组采用膀胱经双角度排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每日1次。两组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腰部疼痛视觉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SW)评分、指地距离(FFD)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VAS、OSW评分及FFD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膀胱经双角度排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腰推功能、腰活动度方面疗效优于传统针刺加核心肌群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采用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30例患者均为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治疗后观察患者效果。结果 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例患者无效,其余29例患者均产生相应效果,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发现,其对于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值得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以期帮助患者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将4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治疗组(n=24),分别采用单纯穴位注射和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1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次后和治疗15次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次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次后,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63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给予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31例给予单纯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2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失访者1例,未按要求进行治疗者1例;对照组失访者1例。治疗前2组下腰痛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结束后3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与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均有效果,均能降低VAS分值、ODI评分,但联合治疗在近期症状改善及远期疗效维持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非特异性腰痛(NSLB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2),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组则采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治疗,治疗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VAS、OD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CNLBP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组(n=55)和联合组(n=61),针推组选用膀胱经、督脉相应腧穴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联合组在针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核心肌力训练。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核心肌力(一分钟内卷腹个数、一分钟内背桥个数、平板支撑时间)变化及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均降低(P<0.05),核心肌力改善(P<0.05);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VAS、ODI低于针推组,核心肌力高于针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发现联合组复发率低于针推组(P<0.05)。结论:核心肌力训练联合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近远期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腰部疼痛症状、增强腰椎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和经济压力。本文将从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理论两个角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进行综合分析,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筋理论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筋灸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训练组、结合组,每组46例。经筋组采用经筋灸法,首先对患者触诊标记,每次选取8~12个结筋病灶点,以艾条温和灸,30 min/次;训练组借助瑞士球,按端坐、双桥、屈膝双桥、反桥和俯卧撑的顺序,每个动作持续30 s,每次间隔休息1 min,重复3次。结合组采用先经筋灸法,后核心稳定训练的方法。3组均1次/d,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3组治疗前后VAS、RMDQ分值、静、动态肌耐力评估,并评价疗效。结果:(1)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经筋组和训练组(P0.05),经筋组疗效优于训练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VAS、RMDQ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值明显增强(均P0.05);(3)治疗后,与经筋组、训练组相比,结合组VAS、RMDQ评分明显降低(P0.05),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值明显增强(P0.05);(4)治疗后,与经筋组相比,训练组V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RMDQ评分明显降低(P0.05),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值明显增强(P0.05)。结论:经筋灸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腰部功能,并明显增强静、动态腰部肌耐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