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内压增高及甘露醇治疗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征,并探讨TCD和甘露醇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作用。方法:对40例颅内压增高患者进行TCD检测,其中15例行甘露醇治疗前动态观察。结果:颅内压增高患者脑血流速度(Vd,Vs)减慢,血管阻力参数值(PI,RI)增大,甘露醇治疗后检测在数明显改善,并以舒张期速及脉动指数为著,结论:根据脑血流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合试验性甘露醇治疗,TCD为无创性诊断和动态观察内压增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337例(382枚动脉瘤)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An),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297例,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塑形术29例,动脉瘤孤立术8例及包裹术3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并于SAH1—3d.4~7d,8~14d、15~20d进行床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主要观察MCA平均血流速度(VmMcA)、计算Lindegaard指数,即同侧MCA与颅外段ICAVm之比(LI),观察CVS及颅内压(ICP)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SA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CVS,25%的患者1—3d就出现CVS,8~14d达高峰;Hunt-Hess分级与CVS的变化成正相关;102例患者(102/337,30.3%)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17例(17/337,5%)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颅内压增高且有CV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可以床边、动态监测aSAH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TCD检测的脑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和频谱形态相结合对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CVS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烟雾病行STA—MCA分流术前后脑血流的TCD检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烟雾病(MMD)行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STA—MCA)分流术前、后脑血流的变化,探讨TCD对MMD治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18例MMD患者在实施STA—MCA手术前、后分别行床边TCD检查。对患者手术前后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频谱形态、音频信号进行检测,并对手术前、后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MCA主干血流速度异常增高者,频谱紊乱,音频信号粗糙或乐性杂音,术后血流速度降至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频谱形态规则,音频信号清晰柔和。术前MCA主干血流速度降低者,为低脉动型,波浪型频谱,术后血供增加,血流速度升高至正常范围,频窗清晰。对比手术前、后Vm的数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TCD可以实时动态的检测MMD患者行STA—MCA分流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MMD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临床特点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下治疗脑血流过度灌注之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8月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且行TCD监测的60例(63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TCD监测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血流过度灌注或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结果术后7d三维CTA检查显示,60例(63例次)患者颈动脉狭窄完全解除,术后30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轻度缺血性卒中(1例次占1.59%)、心肌梗死(1例次占1.59%)、声音嘶哑(1例次占1.59%),无脑出血和死亡病例。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4例次(6.35%),持续1~3d,其中1例次(1.59%)为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为精神亢奋,幻觉和睡眠障碍。术后视力明显改善3例次占4.76%,其中1例次发生脑血流过度灌注。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TCD监测可以早期发现术中和术后脑血流过度灌注,及时根据TCD监测结果控制血压异常变化,是减少术后脑出血并发症之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对3个月的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基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再通后重症监护的登记研究(registration study for critical car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recanalization,RESCUE-RE)数据库,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协会/介入放射学协会制定的基于DSA的侧支分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成功再通的AIS患者分为侧支不良(0~1级)和侧支良好(2~4级)两组。无效再通定义为血管内治疗术后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但患者术后90d功能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比较侧支不良组和侧支良好组基线特点和预后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状态对无效再通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48例EVT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侧支不良组323例(4...  相似文献   

7.
TCD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CD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现脑动脉完全阻塞及部分阻塞、脑动脉狭窄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微栓子信号 ,可以监测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脑动脉阻塞的再通情况和微栓子信号的变化 ,帮助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在EVT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并不会增加患者出血或不良预后的风险。而EVT术中抗凝虽然无法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但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有积极作用。此外,EVT术后抗凝可以预防颅内动脉再闭塞的发生,并可能有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因此,对于抗凝指征更加明确的、伴有心房颤动的AIS患者是否可以尽早开始抗凝值得进一步探索,今后仍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来评估AIS患者EVT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创伤(sTBI)的临床监测手段多以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为主,而这些手段无法迅速有效地诊断、监测sTBI病理生理过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无创、实时地测量大脑大动脉的血流状态,获得脑血流动力学信息,通过分析脑血流速度及方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远端血管阻力变化来监测脑血管狭窄、痉挛程度并评估颅内压、识别脑死亡。本文围绕TCD在sTBI救治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脑功能变化和影像学改变及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脑电图(EEG)变化和影像CT改变,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TCD、EEG在急性脑梗死中异常率较高,且EEG异常程度越重,预后越差.结论 急性脑梗死存在不同程度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变化,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TCD和EEG检查,结合颅脑CT,以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 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 方法 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1∶1比例匹配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卒中亚型 (TOAST分型),匹配患者的NIHSS评分≥10分。主要疗效结局为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 24 h ICH及90 d全因死亡率。 结果 共纳入328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EVT组69例,IVT组259例,匹配后两组基线数 据相似,每组各55例。各卒中亚型比例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P <0.001),两组均以大动脉粥 样硬化型为主,其中EVT组63例(91.3%),IVT组164例(63.3%)。临床疗效结局显示匹配后EVT组90 d mRS评分≤1分比例(30.9% vs 38.2%,校正OR 0.724,95%CI 0.329~1.595,P =0.423)及mRS评分≤2 分比例(38.2% vs 50.9%,校正OR 0.596,95%CI 0.279~1.272,P =0.181)均低于IVT组,但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安全性结局方面,24 h症状性脑出血及治疗后90 d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 意义。 结论 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EVT治疗和单纯IVT治疗,在疗效及安全 性结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55例发病时间<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注射尿激酶75~150万单位。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国中风量表(CSS)评分,应用经颅三维多普勒(TCD)超声仪观察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依据溶栓后1h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显效者40例(72.7%),疗效不明显者15例(27.3%)。溶栓治疗前,显效组TCD表现异常者37例(92.5%),非显效组15例(100%),均表现为梗死侧脑血管血流速度下降或无信号,梗死灶对侧和椎-基底动脉血流信号明显增强,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或正常,部分患者可闻及血管杂音并可见湍流表现。治疗后1h,显效组梗死侧血流速度增快,血管数量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梗死灶对侧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下降;非显效组则无明显变化。显效组有7例患者于溶栓后24h内出现反复。结论TCD可以客观地观察和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并可作为疗效判断和血管再闭塞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血管内介入治疗(EVT)的疗效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72例ABAO的临床资料。102例先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内容栓治疗,其中89例溶栓失败再行Solitaire TM支架取栓术治疗;70例直接采用Solitaire TM支架取栓术治疗。结果 172例EVT后,153例获得满意前向血流,血管再通成功率为88.95%;病死率为11.05%。术后90 d,98例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74例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0分、术前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7分、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评分0~1级血流及血管未再通是EVT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VT治疗ABAO疗效确切,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很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5.
重症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重症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方法:对42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7天的TCD检测,20例正常人TCD检测数据作为正常组。结果: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阻力参数值(Pl、Rl)增大,病程的3~5天各指标变化达高峰。结论:根据脑血流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表明重症脑梗死在病程早期就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水肿发生,进展迅速,多在病程的3—5天达高峰:TCD用于床旁连续监测,可通过动态观察TCD参数变化,评价颅内压变化、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经颅多普勒(TCD)可以动态无创地监测和评估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而颅内压(ICP)是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颅内病情的重要指标。临床工作中一直在探索一种准确、方便的无创ICP监测方法,由于TCD具有床旁无创、低廉快捷的优势,并且通过TCD检测脑血流频谱还可间接评估ICP变化,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结合ICP监测技术和TCD技术,并整合既往文献中基于搏动指数建立ICP评估模型的公式方法,就TCD脑血流频谱评估IC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无创检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52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TCD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血压(MABP)。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MABP与ICP、CP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I、RI与ICP正相关系数分别为PI:r=0.881(P<0.0001);RI:r=0.789(P<0.0001),ICP和CPP与PI、RI、Vd、Vm、MABP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PI与ICP,CPP与PI、MABP关系最为密切(P<0.0001)。结论 无创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可实时反映ICP和CPP的变化,可作为ICP和CPP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安全、价廉的特点,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的2MHz超声探头可以透过颅骨薄弱部位实时动态监
测颅底Willis环组成的血管血流速度,从而得到脑血流动力学等参数,在重症脑血管病领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TCD一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床旁诊断的有力武器,但是TCD诊断的血管痉挛对临床预后的
判断受到临床挑战。血管再通迎来春天,床旁TCD可以对血管再通治疗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起到
预警作用,而且可以随访检测血管再通的治疗效果。TCD对于无创颅内压监测的指示作用有待国际公
认的可重复的数学模型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灌注成像为参照, 探讨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征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取栓术(EVT)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发病时间为6~24 h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91例。患者均同时接受MRI平扫和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或MRI灌注加权成像)检查, 分别应用两种影像筛选模式判断EVT指征。其中MRI平扫判断有EVT指征的标准为存在FVH-DWI不匹配;灌注成像判断EVT指征的标准为梗死核心体积与缺血半暗带不匹配。评价两种影像筛选模式判断EVT指征的一致性, 以及经两种方法筛选后行EVT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分]率的差异。结果 91例患者中, 应用FVH-DWI不匹配筛选73例(80.2%)存在EVT指征, 其中49例行EVT, 术后90 d 28例(57.1%)预后良好。应用灌注成像不匹配筛选75例(82.4%)存在EVT指征, 其中55例行EVT, 术后90 d 28例(5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 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且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临床信息。 术后48 h内使用TCD联合无创动脉压,连续采集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flow velocity,FV) 和逐搏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使用TFA计算FV和ABP信号的极低频(0.02~0.07 Hz)、 低频(0.07~0.20 Hz)、高频(0.20~0.50 Hz)的相位差和增益;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血 流速度指数(mean flow velocity index,Mx)。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和预 后不良(mRS>2分),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上述CA参数的差异,并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同方法计算的CA 参数对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另外,分析CA参数与术后7 d NIHSS评分相对术前的改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52例患者,90 d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34例。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 Mx较高[0.40(0.18~0.50)vs 0.26(0.05~0.36),P =0.012],但两组各频段相位差和增益的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Mx与术后7 d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 均为正相关性(r 值分别为0.299、0.382、0.561和0.286,P值分别为0.031、0.005、<0.001和0.040), 极低频相位差与术前梗死体积、90 d 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282、-0.276,P值分别 为0.043、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x值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2.69,95%CI 5.71~3081.96,P =0.002)。 结论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CA功能相对保留与预后良好相关。相比于相位 差和增益,Mx与90 d临床结局有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