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辉  周新华 《山东医药》2009,49(26):87-88
目的探讨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在踝前区及足背部的位置关系,为足背部皮瓣的制作和足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8例尸体的双下肢,观察踝前区及足背部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的位置及其关系。结果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的位置关系有四种。第一种(13/36):在踝前区内,足背动脉在腓深神经内侧走行;在足背,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内侧终末支的内侧。第二种(9/36):在踝前区内,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的内侧;在足背,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内侧终末支的外侧。第三种(11/36):足背动脉和腓深神经在行程中多处出现交叉。第四种(3/36):腓深神经内侧终末分支缺失,足背动脉在腓深神经外侧终末支的内侧走行。结论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的四种位置关系出现几率不同,在足外科手术和皮瓣制作时要充分了解此处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足部远端创面修复的可靠方法。方法选取3例第一跖背动脉Ⅲ型足部远端损伤患者,于足背设计皮瓣,供血血管取自足背动脉在第一、二跖骨基底处发出的皮支。皮瓣游离后切断足背动脉近端,沿第一跖骨与第一骨间背侧肌间向深面解剖显露第一足心动脉,并向远端游离适当长度,形成以第一足心动脉为蒂的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远端创面。结果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均完全成活,皮瓣面积为3.5cm×2.0cm—8.0cm×6.0cm。随访5~6a,皮瓣平整美观,成活情况良好,患者行走功能正常,感觉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以第一足心动脉为蒂的足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远端部位创面效果好,临床可行。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足患者经皮胫腓动脉腔内成形术(PTA)后随访3~12个月显示:15例(17条腿)术后临床动脉影像达100%成功。1例于3个月后截肢,其余病例临床疗效满意。3个月动脉开放率达94%。结论是:PTA对胫腓动脉阻塞的DM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院应用尿激酶动脉灌注加按摩治疗肢体动脉栓塞进行疗效观察,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四肢动脉栓塞共11例(男7,女4),年龄37~58岁,平均52.6岁。均有基础心脏病,其中风心病房颤5例,冠心病3例,肺心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动脉栓塞部位:桡动脉3列,胫前动脉5例,胫后动脉1例,腓动脉2例。临床表现 均突然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微弱;4例患肢远端关节疼痛;3例患肢抽搐;2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超声检查 11例作肢体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在病变动脉内探及动脉栓塞,近心端动脉扩张,远端变窄。4例栓塞远端管壁径…  相似文献   

5.
坐骨神经是下肢的主要神经,其损伤多由创伤所致,由神经内滋养静脉曲张压迫致神经功能受损罕见。笔者于1995年曾遇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37岁,因CO中毒昏迷、左下肢活动障碍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侧臀大肌、腘绳肌肌力Ⅳ级,胚前肌、腓骨肌、伸(足母)肌、伸趾肌、胫后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肌力均为Ⅲ级弱,屈(足母)肌、屈趾肌肌力均为Ⅱ级。左小腿前外侧,足背以及足底痛觉明显减退,足底有麻痛感。左大腿中段Tinel征( )。肌电图示左侧坐骨神经损伤,胫神经重度受损。拟诊左侧坐骨神经损伤,考虑到患者有左大腿中段受压病史,且此处Tinel征( ),故手术探查大腿中段坐骨神经。术中见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粘连受压约8cm长,质较硬。手术松解神经,解除压迫。术后8个月复查,腓总神经功能基本完全恢复,胫神经支配的腓肠肌,比目鱼肌、胫后肌肌力恢复到Ⅳ级,但屈(足母)肌、屈趾肌肌  相似文献   

6.
永存舌下动脉(PHA)是第二常见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此类患者常伴随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以及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动脉的发育不良,由于血管的异常吻合,会导致脑缺血症状和体征的复杂化,前循环的栓子可以导致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本院近期收治了1例PHA合并脑干梗死患者,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经过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循环...  相似文献   

7.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是踝部动脉(通常取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与上臂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其原理是根据动脉狭窄程度所达到临界水平并导致狭窄远端灌注压降低,其程度大致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最初是用于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缺血的一种简便、无创、有效的方法,但最近几年国内外有关ABI多项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发现,ABI不再仅仅是用于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断,而且已逐步推广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肾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多学科多领域疾病的研究,且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共识.现就ABI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病变血管造影对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 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病变的分布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 (DM组 ) 4 3例 ,非糖尿病动脉硬化症患者 (NDM组 ) 39例。将造影动脉所见分为腹主、髂总、髂内、髂外、股深、股浅、、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共 10段 ,用分段积分法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 结果 腹主、腹部内脏、股深及胫前动脉病变发生率在NDM组分别为 33/ 34(97% )、11/ 30 (37% )、11/ 6 9(16 % )和 2 5 / 4 2 (6 0 % ) ,在T2DM组分别为 2 6 / 36 (72 % )、1/ 36 (3% )、2 4 / 78(31% )和 6 1/ 75 (81% ) ;NDM组腹主动脉积分为 0 2 6± 0 6 7、髂总动脉积分为 0 5 5± 1 0 6、髂内动脉积分为 1 0 8± 1 2 9;T2DM组相应的动脉积分分别为 0、0 15± 0 5 8和 0 5 7± 1 0 5 ;这些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2DM组股深、、胫前、胫后、腓动脉积分分别为 0 6 0± 0 6 1、1 15± 0 82、1 92± 1 39、1 72± 1 85和 1 99± 1 0 5 ,均明显高于NDM组的 0 17± 0 4 8、0 75± 1 2 2、0 81± 0 94、1 0 7±1 0 0和 0 98± 1 0 0。 结论 NDM组较T2DM组血管病变更常累及腹主动脉及腹部内脏动脉 ,T2DM组较NDM组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和胫前动脉 ,且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9例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组57例,其余CTA检查无动脉瘤,但有头痛、头晕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②分析动脉瘤的有无,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的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③将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④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果①64排CTA共检出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6例,其中ACoAA 69例,PCoAA57例,以DSA和手术为判断标准,64排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②ACoAA组中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达81.7%,明显高于PCoAA组和对照组(P〈0.05);PCoAA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达56.1%,明显高于ACoA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64排CTA检出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位国人胫神经、腓总神经在腘窝的解剖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资料。方法观察和测量16具(男11具、女5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的30例腘窝(左15例、右15例)内胫神经、腓总神经走行及解剖关系。包括胫神经8项和腓总神经5项的相关指标。胫神经测量除腘窝顶平面的直径外,均在股骨髁间距最宽处平面测得;腓总神经测量沿腓总神经走行方向进行。结果胫神经的直径在腘窝内自上而下逐渐增粗,从顶部的(3.27±0.21)mm到髁部的(3.47±0.28)mm,半膜肌腱和股二头肌腱之间的距离为(48.72±4.73)mm,胫神经在这两个肌腱间的位置变异较大,距股二头肌内侧缘(22.88±1.87)mm,距半膜肌外侧缘(22.59±2.24)mm。腓总神经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6.51±0.36)、(16.19±0.46)mm。腓总神经发出点至分支点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1.89±1.21)、(12.56±1.01)mm。43%的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前发出腓深和腓浅神经。结论 95%的尸体腘窝部的胫神经可以定位在股骨髁间距最宽平面中内49.7%处,腓总神经在绕腓骨颈处均穿行于腓管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应变-血压指数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肱动脉和胫前动脉弹性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终末期肾病患者39例作为终末期肾病组,健康志愿者46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应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对肱动脉和胫前动脉进行检查。通过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获得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最大圆周应变,同时测量被检者肱动脉和胫前动脉血压,计算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应变-血压指数,对终末期肾病组和对照组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终末期肾病组的胫前动脉应变-血压指数(4.01%±0.59%)明显低于对照组(5.71%±0.55%,P<0.01);终末期肾病组和对照组的肱动脉应变-血压指数(3.82%±0.39%比3.95%±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变-血压指数可以作为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型动脉弹性改变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小腿胫骨前软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受伤后胫前皮肤常发生坏死、缺损、胫骨外露,导致骨折不愈合及骨髓炎,很难自愈。1996年6月-2008年4月,本院采用隐动脉皮瓣及双蒂筋膜推进皮瓣治疗外伤性胫前皮肤缺损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DF)病人下肢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正常受试者(NS)25例,糖尿病(DM)病人26例,非肢端坏疽糖尿病足病人(NGDF)30例和肢端坏疽糖尿病足(GDF)病人26例。应用Acusonl28xP/10彩色电脑声像仪,线阵探头,频率7.0MHz,观察下肢动脉管径和血流的变化。结果DF两组病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主要从胴动脉部位开始动脉硬化,尤其以胫后和足背动脉最为显著,动脉狭窄和闭塞是肢端缺血、坏疽的主要病因。观察发现,DM病人已有下肢胭动脉血流速度增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GDF组病人胫后和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帮助临床对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万宗  范栋 《山东医药》2004,44(27):52-52
患者女,42岁,被拖拉机撞伤左膝后不能活动1小时入院。查体:神志清,左膝被动屈曲位,其前内侧有一长7cm伤口,胫骨结节外露,髌韧带外翻;小腿轻度肿胀,皮温、颜色、感觉正常;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略减弱,足趾血运活动好。X线拍片示胫骨平台明显后移.膝关节失去正常结构,膝关节腔前方有一游离骨块。诊断为膝关节脱位、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  相似文献   

15.
冯新  井源  赵铁英 《山东医药》2010,50(46):25-25
踝肱指数(ABI)是踝动脉(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是诊断外周动脉病(PAD)的最佳指标。笔者对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进行了测算,观察其周围血管病的发病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0月,我们应用多功能固定架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左小腿离断伤1例,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患者男,49岁,被矿车扎伤左小腿1h于1997年10月8日16:30来院。查体:左小腿中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只有跟腱与部分皮肤相连,余均离断;踝上5cm骨质粉碎,创缘不齐,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均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前动脉(ACA)和前交通动脉(ACoA)变异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选择经MR血管成像(MRA)确诊的ACA或ACoA变异的患者62例(患者组),无血管变异的健康者48名(对照组)。应用TCD检测两组颅内外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①患者组中,48例为一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ACA—A1)发育不良,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为(61±16)cm/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6±15)cm/s;粗大侧ACA—A1血流速度为(125±12)cm/s,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细小侧血流速度约为粗大侧的1/2。②压迫对侧颈总动脉(CCA)后,双侧ACA—A1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在细小侧压迫前、后收缩峰血流速度的比值(Vp后/Vp前)为3.10±0.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3±0.24;粗大侧Vp后/Vp前为1.33±0.1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小侧Vp后/Vp前为粗大侧的2倍以上。③9例为一侧ACA—A1缺如,健侧ACA—A1血流速度为(131±17)cm/s,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57例ACA—A1细小或缺如侧的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为(47±11)cm/s,显著低于对侧的(60±13)cm/s,P〈0.01。④对5例ACoA缺如的患者,分别压迫同侧CCA,ACA血流信号均消失。结论根据双侧ACA压迫颈动脉试验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合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及血流信号的强度、血流分布等辅助指标,TCD可初步诊断ACA或ACoA变异。  相似文献   

18.
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掌背动脉的皮支进行解剖学研究,为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20侧成人尸体手标本,观察掌背动脉及其皮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及分布情况。结果;掌背动脉的皮支集中在其行程的远近两端,尤其是在掌指关节附近;掌背动脉远端皮支与腕背部皮支间有分支相吻合。认为掌背动脉皮瓣可以设计仅以掌背动脉远端皮支为蒂而不必携带掌背动脉。  相似文献   

19.
本组3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标本,共有43个缺损,除去3个膜部小室间隔缺损、1个前窦部伴1个后窦部肌肉缺损外,其余34例38个缺损均与漏斗间隔及隔缘肉柱畸形有关。最常见为隔缘肉柱下肢发育不良,或隔缘肉柱下肢与漏斗间隔未对合;次之为漏斗间隔上股或下股肌肉缺如,或上、下股肌肉对合不良;漏斗间隔向隔缘肉柱深层所发出的隔束有缺损者少见。本组漏斗乳头肌起点异常者有28例。常见异常起点有漏斗间隔下缘、漏斗间隔所发出的壁束或隔缘肉柱上肢等。  相似文献   

20.
4.9.2下肢血供重建的原则 (1)大血管(腹主、髂动脉)病变:①腔内或搭桥或杂交手术;②不适合做干细胞移植或其他措施。(2)中等血管(股、胭动脉)病变:①首选腔内或搭桥或杂交;②有条件者可次选自体干细胞移植或其他措施。(3)小血管病变(膝下小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以及足部动脉):①远端动脉流出道好,患者身体允许,可选择动脉旁路移植;②远端动脉流出道好,且患者身体差,可以选择小球囊成形;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可以选择小球囊或者自体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