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本科生攻击性行为与宽恕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攻击性问卷》和《宽恕量表》分析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宽恕行为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学生在攻击性上存在性别差异;宽恕和攻击有显著的负相关(r:-0.16,r=-0.24、r=-0.21、r=-0.2l,P<0.01);宽恕可能影响攻击性.结论 大学生的宽恕和攻击行为可能具有性别异质性,并且该类行为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宽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本科生攻击性行为与宽恕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攻击性问卷》和《宽恕量表》分析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宽恕行为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在攻击性上存在性别差异;宽恕和攻击有显著的负相关(r=-0.16,r=-0.24、r=-0.21、r=-0.21,P<0.01);宽恕可能影响攻击性。结论大学生的宽恕和攻击行为可能具有性别异质性,并且该类行为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的冲动性、攻击性特征.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哈尔滨市某高校286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使用Beck抑郁问卷、冲动性问卷、攻击性问卷考察有抑郁情绪大学生冲动性、攻击性的特点.结果 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在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均分[冲动性总体水平(78.81±14.99)分,攻击性总体水平(73.21±16.91)分]都高于无抑郁情绪的学生[冲动性总体水平(68.68±12.39)分,攻击性总体水平(61.69±14.46)分,P<0.01],抑郁与冲动性、攻击性呈正相关(r=0.308,0.363,P<0.01),进一步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抑郁与攻击性(面向自我的攻击性维度),冲动性总体水平有关,其回归方程为"抑郁=0.579攻击性(面向自我的攻击性维度)+0.059冲动性(总体水平)-3.213".结论 有抑郁情绪的学生比较无抑郁情绪的学生具有冲动性和攻击性特征,根据这些冲动性和攻击性特征,相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Buss-Perry的攻击性问卷和自我控制问卷对31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①自我控制高分组被试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总分[分别为(25.86 ±5.04)分,(15.27±2.76)分,(20.12 ±4.26)分,(23.87 ±4.45)分,(85.11±11.75)分],高于自我控制低分组被试[(分别为(20.26±5.04)分,(14.04 ±3.35)分,(13.76±4.68)分,(19.37±5.31)分,(67.43±1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自我控制总分与攻击性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r=0.60,P<0.01).③自我控制各维度(自我情绪化、简单化倾向、冲动冒险性)对攻击性行为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 自我控制与攻击性行为相关密切,并对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机成瘾在父母关系感知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问题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5月采用父母关系感知问卷、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攻击性量表(BPAQ)对27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77名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数238人,占85.9%.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手机成瘾和攻击性两两之间呈相关性;手机成瘾在父母关系感知与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57,总效应为1.124,中介效应占比为13.96%.结论 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负向预测手机成瘾程度和攻击性水平,手机成瘾程度能正向预测攻击性水平;父母关系感知通过手机成瘾的部分中介作用对攻击性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7):635-637
目的分析工读男生的情绪面孔识别特点,探索攻击性与情绪面孔识别之间的关系。方法整群选取工读男生和普通中学男生各90名,2组各筛选出高攻击者和低攻击者24名。采用图片感知范式呈现情绪面孔图片,分别对不同攻击水平的普通中学男生和工读学校男生进行测试。结果工读男生在躯体攻击因子及攻击性因子总分方面均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男生(t=3.00,P=0.00;t=2.48,P=0.01);工读男生对中性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低于普通中学男生(t=-2.70,P=0.01),对负性情绪面孔识别的反应时长于普通中学男生(t=2.07,P=0.04);高、低攻击水平的工读男生对3种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工读男生和普通中学男生的情绪面孔识别特点不同,工读男生对中性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低,对负性情绪面孔识别的反应时长。  相似文献   

7.
段好宁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109-110
目的探讨中职生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某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499个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生在愤怒和身体攻击这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攻击性在总分和各因子上得分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中等职业学校女生较容易体验到愤怒,男生较容易进行身体攻击。  相似文献   

8.
张娟 《中外医疗》2009,28(25):6-6
目的了解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心理评定量表对62例大学生抑郁症患者与90例患者家属进行评估。结果男女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其家庭成员中男性成员生活质量普遍高于女性成员。SDSS总分低等因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加强社会支持及时改善情绪,可能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主妇与其家庭成员慢性病相关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上海市某街道283名女性居民与其家庭成员的慢性病相关行为(吸烟、缺乏运动、不吃早餐、嗜咸食、高脂饮食和睡眠不良)进行调查,278名有效问卷回答者分为家庭主妇组(家庭生活中承担主要家务,n=202)和对照组(家庭生活中不承担主要家务,n=76),比较两组慢性病相关行为的发生率以及两组具有相关行为者的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结果家庭主妇组和对照组吸烟、缺乏运动、不吃早餐、嗜咸食、高脂饮食和睡眠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主妇组有嗜咸食、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行为者,其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相关行为者其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P〈0.05);家庭主妇组有吸烟、不吃早餐和睡眠不良行为者,其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相关行为者其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主妇的运动习惯、嗜咸食和高脂饮食习惯与其家庭成员相应行为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主妇与其家庭成员慢性病相关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拟问卷对上海市某街道283名女性居民与其家庭成员的慢性病相关行为(吸烟、缺乏运动、不吃早餐、嗜咸食、高脂饮食和睡眠不良)进行调查,278名有效问卷回答者分为家庭主妇组(家庭生活中承担主要家务,n=202)和对照组(家庭生活中不承担主要家务,n=76),比较两组慢性病相关行为的发生率以及两组具有相关行为者的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 结果 家庭主妇组和对照组吸烟、缺乏运动、不吃早餐、嗜咸食、高脂饮食和睡眠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主妇组有嗜咸食、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行为者,其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相关行为者其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P<0.05);家庭主妇组有吸烟、不吃早餐和睡眠不良行为者,其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相关行为者其家庭成员相关行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主妇的运动习惯、嗜咸食和高脂饮食习惯与其家庭成员相应行为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尊与精神症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精神症状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东南地区选取 496名大学生 ,对他们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和自尊量表 (RSES)的测查。结果  (1)从精神症状和自尊表现两种临床标准来看 ,精神症状和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F =7.5 4以及 χ2 =3 3 .40 ,P <0 .0 1) ;(2 )回归分析表明 ,高低两种精神症状水平对自尊影响的因子有所不同。结论 大学生的自尊状况与他们的精神症状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网络暴力游戏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现实暴力接触问卷》调查373名大学生的现实暴力接触现状,并从中筛选出62名大学生作为试验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考察暴力游戏对其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 ①性别主效应不显著,男女大学生在内隐攻击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游戏类型主效应显著,网络暴力游戏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显著(P<0.05);③现实暴力的主效应显著,高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低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P<0.05);④游戏类型和高低现实暴力接触对内隐攻击性的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网络暴力游戏对低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影响显著(P<0.05).结论 网络暴力游戏对低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增强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攻击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1],本文用自然观察法系统了解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以探讨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2].对象和方法一、对象选取济南市四所幼儿园被试儿童276名.其中大班儿童100名,中班儿童97名,小班儿童79名(男148、女128).  相似文献   

15.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1] ,本文用自然观察法系统了解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 ,以探讨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2 ] 。对象和方法一、对象选取济南市四所幼儿园被试儿童 2 76名。其中大班儿童 10 0名 ,中班儿童 97名 ,小班儿童 79名 (男 148、女 12 8)。二、方法1.培训观察人员对攻击性行为明确定义和观察行为 ,任何踢打抓咬、用力推搡以及用物体或工具有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语言行为。攻击形式分为 :①语言性攻击 ;②身体动作攻击 ;③混合性攻击。 2 .…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探讨亚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三所大学共1 903名大学生进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结果大学生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为42.8%。女生的亚健康症状得分明显高于男生;低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症状得分明显高于大三年级学生;医学类和文科类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得分明显高于理工类;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 h)大学生的亚健康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睡眠充足(≥8 h)者。健康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各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亚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亚健康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论大学生亚健康症状的发生率高,亚健康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应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预防亚健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精神症状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东南地区选取496名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尊量表(RSES)的测查.结果 (1)从精神症状和自尊表现两种临床标准来看,精神症状和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F=7.54以及χ2=33.40,P<0.01 );(2)回归分析表明,高低两种精神症状水平对自尊影响的因子有所不同.结论大学生的自尊状况与他们的精神症状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家庭成员口腔保健知识和观念的认知情况.方法 以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为标准,以问卷方式进行现场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82.8%的受访者认为吃糖和甜食易患龋齿;78.3%的受访者认为每天早晚刷牙是必不可少的;72.0%的受访者认为漱口是保持口腔清洁最有效的方法 ;37.6%的受访者认为刷牙出血不是正常现象;36.3%的受访者不知道牙周病由菌斑引起;40.1%的受访者认为牙周疾病不会造成牙齿脱落;47.8%的受访者认为龋齿不能自愈,需要治疗;39.5%的受访者认为窝沟封闭可预防青少年恒牙龋.结论 农村家庭成员口腔保健行为和观念匮乏还是普遍现象,农村口腔健康教育的任务还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性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性问卷对29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采取IAT实验程序测量被试内隐攻击性.结果 中学生的思维自控、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与内隐攻击性无显著相关(r=-0.11,r=-0.07,r=-0.03,P>0.05),但对外显攻击性均有显著抑制效应(β=-0.232,β=-0.188,β=-0.231,P<0.05);内隐攻击性对自我控制与外显攻击性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R2=0.007,P>0.05).结论 自我控制可以有效抑制外显攻击性,且这种抑制效应不受个体内隐攻击性高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