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1例,观察6年肝癌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长期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癌发生率为5.19%;大于60岁患者肝癌发生率为11.64%,显著高于50~60岁组患者的5.36%和小于50岁组患者的1.48%(P〈0.05);男性患者肝癌发生率为6.54%,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2.67%(P〈0.05);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6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3.55%(P〈0.05);未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3.82%(P〈0.05);HBV DNA≤1×104copies/ml患者肝癌发生率为7.00%,明显高于HBV DNA≤1×102copies/ml患者的3.68%(P〈0.05);ALT反复波动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76%,显著高于ALT未反复波动患者的4.40%(P〈0.05);对治疗依从性好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依从性差患者的7.5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但不能消除肝癌发生的危险,高龄、男性、合并肝硬化、未使用护肝药、HBV DNA低水平复制、ALT反复波动和对治疗依从性差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HBV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明显降低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风险,但部分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患者,最终仍发生肝癌。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预测。当前根据肝硬化、年龄、性别、肝硬度、病毒学、血清学指标、饮酒情况、糖尿病病史等危险因素,形成了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肝癌的风险预测模型,这些预测模型包括mREACH-B、PAGE-B、mPAGE-B、APA-B、CAMD、AASL、REAL-B等。综述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肝癌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对乙型肝炎的自然史进行研究,为其预后判断,药物疗效的分析及药品经济学评估提供佐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访6-18年前经肝穿病理组织学诊断的183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转归,影响因素及其抗病毒治疗的远期作用。结果:1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累计死亡20例(10.93%),发生肝硬化22例(12.02%),肝癌12例(6.56%),累计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7%,91.62%和84.47%。因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死亡者占死亡原因的85.00%。累计肝癌5年,10年,15年发生率分别是0,3.19%和11.56%。对照组247例死亡6例(2.43%),无1例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4.50倍。二者相比,肝硬化,肝癌和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采用Cox回归分析,高龄,病理损害重,HBeAg阳性是肝硬化的危险因素,高龄,病理损害重,男性是死亡的危险因素;未筛选出肝部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并检测HBV DNA等。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肝癌家族史(8.3%对0.0%)、饮浅沟水(17.5%对6.7%)、不良饮食习惯(24.2%对5.8%)、糖尿病(13.3%对2.5%)、长期酗酒(50.0%对14.2%)、HBV DNA阳性(44.2%对12.5%)和HBe Ag阳性率(19.2%对50.0%)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癌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长期酗酒和HBV DNA阳性进入回归模型,其OR值分别为2.823、1.695、4.841、2.103、4.916,它们与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伴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更容易发生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易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9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及随机选取的51例普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进行非条件逻辑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合并脂肪肝、病毒定量、AST、ALT比值、γ—GT、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是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AST/ALT比值为保护困素。多因素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脂肪肝、病毒定量和γ—GT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者,应注意监测γ—GT、病毒定量。预防脂肪肝.以减少发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年来在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就其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6.5%,高于我国的平均医院感染率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腹腔感染为主;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医院感染率越高;运用组胺H2受体桔抗剂与导尿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高达26.5%,是由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正>【据《Gut》2014年7月报道】题:恩替卡韦不能消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风险:在白种人群风险评分中的有限作用(作者Arends P等)肝细胞癌(HCC)风险评分能预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亚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来自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Arends P等做了一项研究,目的是研究在种族多元化的西方人群中恩替卡韦治疗期间危险因素及危险评分预测HCC的价值。研究对象为VIRGIL网络中11个大型欧洲中心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全部慢性乙型肝炎患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中等流行区,现有的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2 000万例。HBV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病原因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根本~([1])。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复制,从而抑制疾病进展,因此能改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有安全、有效、易行的优  相似文献   

9.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11):97-101
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慢性重型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8例临床分析,重型肝炎和肝癌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肾功能的变化,CTP和MELD评分预测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临床价值,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短期预后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变异及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失活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基因芯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114例HBV感染者(观察组)血清和43份肝组织标本中HBV DNA(前C区1814、1896、BCP区1762、1764位)进行分析,用流式细胞荧光染色法检测观察组和20例正常献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中p16蛋白表达。结果观察组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HBV基因总突变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1),肝硬化、肝癌肝组织HBV基因总突变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自细胞中p16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肝硬化、肝癌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论HBV变异可能是肝癌发生的始动因子,而p16蛋白失活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 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 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P=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对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了4年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情况,Cox风险模型分析发生原发性肝癌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共有30例并发原发性肝癌,第一年肝癌的发病率为2.2%,第二年为5.5%,第三年为5.7%,第四年为6.8%。平均每年发病率为4.8%。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年龄大于50岁、有长期饮酒史(饮酒量大于75g/天)、有出血史、甲胎蛋白大于50μg/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70%、血小板计数小于60×10^9/、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70%为独立的危险因素。根据独立的危险因素可建立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预测公式,其预测值为0—4.84。预测值大于2.57的患者为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高风险人群,其4年中肝癌的累积发生率为61%。预测值小于2.57的患者为低风险人群,其4年中肝癌的累积发生率为8.1%。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肝癌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阻断逆转肝纤维化是有效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重要策略。西医目前尚无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和手段,在我国中药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优势,但是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临床研究,导致缺少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笔者团队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下,开展了中药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阻断逆转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以肝活组织检查为标准,纳入1000例患者,确证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阻断、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确切疗效,并成为首个具有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成果,为全球慢性肝病患者带来巨大希望,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本文重点就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对中医药阻断逆转肝纤维化研究的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长期接受核苷酸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2年5月~2015年5月接受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7例,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为(9.11±2.09)年。记录观察期内原发性肝癌发生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观察期内,本组4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57例(13.7)%;肝癌组在有肝癌家族史、长期饮酒、Child-Pugh C级、未应用一线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仍大于20 IU/ml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肝癌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存在肝癌家族史(OR=1.568,95%CI为1.074~2.289,P=0.020)、长期饮酒史(OR=1.791,95%CI为1.227~2.615,P=0.003)、Child-Pugh C级(OR=1.598,95%CI为1.095~2.333,P=0.016)、未应用一线抗病毒药物(OR=1.476,95%CI为0.997~2.168,P=0.047)和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仍未转阴(OR=1.480,95%CI为1.014~2.160,P=0.043)为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经过长期随访观察,发现有肝癌家族史、长期饮酒、Child-Pugh分级C级、未应用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仍大于20 IU/ml是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选择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戒酒、改善肝功能状态可能减少肝癌的发生,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5.
一些病例对照研究提示糖尿病与肝细胞性肝癌(HCC)相关,但糖尿病是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染色体,明确是否存在HBV的整合及整合情况。选择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6例,制备其肝细胞染色体标本,以地高辛标记的HBV探针进行原位杂交。16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肝细胞分裂期染色体上可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占31.25%,HBV呈低频率整合(1.00%~1.50%),整合位点呈随机分布。通过研究发现,应用FISH技术可检测肝细胞染色体上整合型HBV。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染色体上存在整合型HBV,使HBV感染可能发生成为一种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并成为肝癌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甲基化转移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以2012年1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出情况分为感染组78例与非感染组100例,两组患者都进行甲基化转移酶MGMT的活性检测与基因型分布PCR检测,同时进行临床资料的调查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MGMT活性为(3.45±1.46)U/ml,对照组患者为(5.14±1.89)U/m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8.341,P0.05)。178例肝癌患者中MGMT(+)基因型65例,MGMT(-)基因型113例,两组患者MGMT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癌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与吸烟、MGMT活性、MGMT(+)基因型、糖尿病史等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MGMT活性、MGMT(+)基因型、糖尿病史为肝癌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比较常见,多伴随有甲基化转移酶MGMT表达活性下降,MGMT(+)基因型减少,吸烟、MGMT活性、MGMT(+)基因型、糖尿病史为肝癌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HBV感染是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但HBV的致癌机制至今不甚清楚.近年研究显示,HBV前S区缺失突变与肝病进展相关[1-2].本研究采用PCR测序法调查HBV相关肝癌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S区缺失突变频率,探讨前S区缺失突变与HBV相关肝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季盛  卓蕴慧 《肝脏》2012,(12):865-86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与年龄、性别、饮酒、肝功能异常(ALT、AST)、总胆红素、HBV DNA阳性以及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病史调查以及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曙光医院肝炎科,肝硬化、肝肿瘤科,肝胆外科,普外科就诊的22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以及相关的一般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22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80例(36.20%),HBeAg阴性141例,占63.80%。HBV DNA阳性者147例,占66.52%,阴性者74例,占33.48%。HBV DNA水平、年龄、性别、饮酒史均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持续的肝功能异常、年龄以及癌症转移是造成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5.171、1.374、5、626)。结论转氨酶异常、年龄、癌症转移与肝癌患者的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代谢综合征正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并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愈来愈重要的病因或诱因.最近大量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不但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还与酒精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以及隐源性肝病患者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发密切相关.此外,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提示肝病医生需加强代谢综合征与肝病的关系及其诊疗对策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