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选穴规律和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PUBMED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文献,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纳入65篇文献,涉及腧穴共128个,使用总频次780次。其选用腧穴中,以足三里为多,其次排名依次为阳白、攒竹、三阴交、合谷;选用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为最,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阳胆经较为常用;特定穴以合穴、下合穴及背俞穴选用频次高;关联规则分析中,阳白与足三里、丝竹空、足三里与阳白在穴位配伍上最为常见;聚类分析中,足三里,阳白与攒竹,三阴交与合谷最为常见。结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选穴具有一定规律和相似性,其规律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Med和Embase数据库近10年来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腧穴、归经、特定穴等进行频次、频率统计,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54篇文献,涉及63个腧穴,12条经脉,总频次565次;高频腧穴依次为睛明、攒竹、阳白、丝竹空等;腧穴分布以头面部和四肢部为主;阳经腧穴居多,重视五输穴、原穴的使用;睛明-阳白、攒竹配伍相关性最高。结论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选穴以阳经、头面部为主,注重局部与循经远端相结合、上下相配,达到健脾益气、祛风通络、养血荣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主穴、配穴、综合用穴、特定穴、经络等进行频次统计,对使用频次在80次以上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31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涉及用穴101个,使用总频次3571次。头面部涉及穴位45个,其中地仓穴、颊车穴、阳白穴使用频率较高,四肢涉及穴位共33个,合谷穴频次最高。涉及经脉腧穴以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胆经为主,涉及腧穴58个,占所用腧穴的57.43%;涉及十类特定穴共63个,占所用腧穴的62.38%,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等使用较广泛。通过统计得出5个有效聚类群:迎香-攒竹、牵正-风池、足三里-太冲、鱼腰-人中-承浆、地仓-阳白-合谷-颊车-翳风。结论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穴以头面部局部取穴与邻近取穴为主,远端取穴与辨证取穴为辅,阳明经腧穴的选取较为广泛,特定穴是针刺处方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穴组的应用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进一步开展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取穴配伍规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近16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文献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以"痛风"或"痛风性关节炎"和"针灸""针刺"或"电针"为检索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对其选穴进行整理,分别分析主穴及配穴使用频次,并对主穴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118篇,涉及主穴共67个,总使用频次630次。常用主穴有三阴交、阿是穴、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归经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为主。关联规则显示腧穴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阿是穴-足三里-三阴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5个核心的聚类群,配穴以病变关节局部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注重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健脾益肾、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针对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取穴处方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分析针刺取穴规律,旨在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医治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19年12月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摘录穴位处方,形成Excel数据库,分析文献中针刺处方特点。结果:现代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攒竹、合谷等;选用最多的特定穴为五腧穴、原穴以及合穴;选取的穴位主要集中在膀胱经、督脉、胃经;配穴上以三部配穴为主,远端配穴及局部取穴也较为重视;Osserman分型下的选穴各有其特点。结论:近代医家治疗重症肌无力多为“三部配穴”,重视“治痿独取阳明”及“调摄阴阳”的理论,可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选穴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检索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对其中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特定穴属性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105篇文献,共涉及108个腧穴,其总出现频次为862次。②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和头颈部腧穴最为常见,特定穴以交会穴运用最为广泛。④聚类分析总结出4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印堂-水沟-悬钟-本神-大椎-风府、合谷-太冲-丰隆、血海-中脘-足三里、神门-内关-三阴交。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3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太溪-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取穴、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补益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自2002年1月至2022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治疗方法、刺法及其选穴、电针波形与频率的频次。将相关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 18.0,进行腧穴与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253篇,涉及344个针刺处方,132个腧穴,总应用频次3 796次;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电针、针灸、穴位注射等;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下关、合谷、四白、颊车、颧髎、阳白、地仓、攒竹、迎香、太阳;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胆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到了9组强关联腧穴关联规则和10组高频经脉关联规则以及3个聚类。结论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多用手足阳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至2020年11月1日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涉及46个腧穴。选用频次前2位的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涉及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经穴为主。下肢腧穴应用频次最高。常用的腧穴配伍为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聚类分析中体现出上下配穴、交会穴配穴等取穴原则。【结论】 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疗效确切,有一定规律可循,常选用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运用远近配穴及局部取穴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归纳腧穴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264篇临床文献,获得373条组方,涉及腧穴120个、耳穴18个、眼针穴8个、头针刺激区2个。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应用频次最高,选穴部位主要在面部,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到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太溪-风池、攒竹-四白-太阳、睛明-合谷-承泣-丝竹空3类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攒竹→睛明、攒竹→太阳、攒竹→三阴交等12个强关联腧穴组合。针刺、针刺+中药、针刺+西药滴眼液为主要治疗方法,3种方法对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有一定改善作用。不良事件以针刺后皮下淤血最多。结论针灸治疗干眼常用腧穴为攒竹、睛明、太阳等,常用耳穴为肝、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腧穴与经络的选用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1)共纳入142篇文献,涉及腧穴167个,总计使用频次1 239。(2)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曲池,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3)针刺部位以四肢部、头面颈项部和背部为主,特定穴中以五输穴使用最为广泛。(4)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腧穴组合为肝俞-肾俞、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以及阳明经穴之间的相互配伍。(5)聚类分析后得到8个主要类群,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取穴思路。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以循经取穴为原则,取阳经穴位为主,遵循"治痿独取阳明""醒脑开窍""通督调神""疏经调脏"等治法,并灵活选用夹脊穴、背俞穴、跷脉穴及头针进行治疗,同时注重五输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灸治疗MG可能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方案不够标准化,且迄今尚无对针灸治疗MG的组方规律的研究。故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等方法以探究目前针灸治疗MG的核心经脉、穴位的选取方案,为针灸治疗MG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Excel 2015版对取穴归经的频次进行统计和计算,使用SPSS 23.0对取穴归经的处方进行加权聚类分析和T检验;利用SPSS Modeler18.0构建Apriori算法对穴位及经脉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总纳入针灸处方68条。归经分析中阳经的应用频次显著高于阴经(P < 0.01);足三阳经在频次和关联性分析中均占前位;聚类分析得到了4个聚类群。取穴分析中总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足三里。眼肌型MG和全身型MG的取穴不同,关联规则显示眼肌型的主要穴位配伍是阳白、足三里、攒竹、鱼腰;全身型的主要穴位配伍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阳陵泉。通过聚类分析,眼肌型和全身型分别得到了4个和3个聚类群。结论 针灸临床治疗MG主要以足三阳经和足三里作为核心经、穴,依据西医分型中医辨证选穴施治。治疗眼肌型MG配合攒竹、阳白、鱼腰等近端取穴,全身型配合三阴交、合谷、阳陵泉等,辨证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近视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自2000年1月至2020年5月关于针刺治疗近视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使用IBM SPSS25.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106个穴位处方,共计穴位54个,累计使用频次753次,频次前5位的穴位是攒竹、睛明、太阳穴、四白、合谷;膀胱经、胃经、经外奇穴上的穴位最多,穴位分布多集中在眼周,重视选用五腧穴等特定穴,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度前3位的穴位组合是攒竹—丝竹空—四白、攒竹—丝竹空—太阳、睛明—球后。聚类分析得出的5个有效聚类群为攒竹—丝竹空、睛明—球后、承泣—翳明、鱼腰—太阳穴、足三里—合谷。结论:针刺治疗近视采用近端取穴、循经取穴联合远端取穴的取穴原则,重视穴位配伍,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ST)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自建库至2023年5月关于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处方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6)分析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篇文献,包含96条腧穴处方、12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880次,其中风池使用频次最高,归经前3位为督脉、胆经和膀胱经,阳经腧穴使用较多,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及头面四肢部,特定穴以交会穴与五输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印堂-百会、水沟-百会等15个穴对,聚类分析将常用腧穴分为3类。结论: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以通督调神、舒筋缓急和通阳益气为主要治疗原则,首选督脉、胆经腧穴,重用阳经腧穴,局部与远端取穴并用,注重交会穴、五输穴的使用,综合辨治、灵活配伍,以利于规范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予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共计51组针灸处方,涉及40个腧穴,11条经脉,腧穴使用总频次423次。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应用频次前6位的腧穴为睛明、太阳、攒竹、合谷、风池、太冲;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穴位是“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五个聚类群:“百会、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太冲”“睛明、太阳”“承泣、球后、丝竹空、鱼腰”“四白、瞳子髎、阳白”。结论: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具有一定规律,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核心穴组联合眼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使用特点。收集秦汉至清末的有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针灸处方474条,涉及书籍72部,使用经穴103个,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总频次1460次,前10位的腧穴为委中、肾俞、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大肠俞、太冲、地机、下醪、次醪;前5位的腧穴配伍为委中-肾俞,委中-昆仑,委中-腰俞,肾俞-腰俞,委中-水沟;特定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70.14%,其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腧穴主要遍布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上,阳经使用率73.63%,下肢腧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56.23%。刺灸法中针刺占46.72%,艾灸占28.96%,针刺结合艾灸占20.02%,放血占4.31%。表明选穴方法以循经取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的特点,首选阳经腧穴,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足太阳经腧穴配伍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重视五输穴和下合穴。刺灸法以针刺为主,放血以委中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20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①最终纳入90篇文献,共涉及85个腧穴,累计出现频次为594次。②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腧穴最为常见。④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风池、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⑤聚类分析总结出5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百会-命门-风府-大椎,本神-神庭,悬钟-足三里-神门-太溪-肾俞-丰隆,水沟-三阴交-内关,风池-四神聪-印堂-合谷-太冲。【结论】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调补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OGD)的选穴规律。方法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及Pub Med数据库为检索范围,提取近10年针刺治疗POGD的临床文献的处方,建立治疗POGD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高频腧穴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文献382篇,提取处方针刺392个,涉及94个腧穴,总频次为1 660次。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上巨虚、内关、三阴交、天枢;腧穴归经频次较高的是胃经、脾经、任脉、心包经;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部(下肢居多)、胸腹部;重视下合穴、五输穴、交会穴、募穴的使用;治疗方法以针刺、电针及联合中药为主;腧穴配伍支持度较高的是足三里-上巨虚、足三里-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天枢;核心处方可能为足三里-内关-上巨虚-下巨虚。结论 针刺治疗POGD选穴以下肢部为主,重视特定穴的应用,符合临床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选穴规律,为现代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资料库、PubMed等外文数据资料库中,收集国内外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有效针灸处方,建立帕金森病针刺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Clemintine 12.0数据挖掘软件,采用关联规则模型与Apriori算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了101篇国内外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有效处方245个,使用腧穴160个,腧穴使用频次1492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是太冲、百会和足三里;腧穴多集中在足少阳胆经、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配伍之间相关性最高是太冲-合谷-百会(置信度95.7%)。结论: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已形成一定的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并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47篇,提取针灸处方71首,涉及腧穴60个,总频次407次。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依次为肾俞、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命门;使用较多的经脉为膀胱经和督脉;腧穴主要分布在背腰部和四肢部;特定穴以背俞穴和交会穴为主。针灸处方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腧穴组合13组;聚类分析得到腧穴聚类组合4组。结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取穴经脉主要以膀胱经、督脉为主,其中肾俞、脾俞、肝俞、太溪、命门、腰阳关、悬钟为组方核心腧穴;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为主,辅以补益气血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