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研究颈部血管超声(CDU)评估颈动脉夹层(CAD)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对35例(70支颈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DU、颈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DU设定CAD为4种类型:(1)壁内血肿型:低回声且边缘规则的均质物质充填导致管腔呈"火焰样"狭窄或闭塞;(2)双腔型:真腔与假腔内见双向血流信号;(3)瘤样扩张型:局部管径瘤样扩张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4)瓣膜漂浮型:管腔内见漂浮的撕裂内膜。CDU结果分别与HRMRI及DSA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计算CDU诊断C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DU评估CAD 33支,HRMRI和(或)DSA证实CAD 35支。以HRMRI和(或)DSA检查为标准,CDU诊断CAD敏感性91%,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92%。Kappa检验:CDU与HRMRI一致性极佳(Kappa=0.900,P=0.000),CDU与DSA一致性良好(Kappa=0.509,P=0.007)。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可准确、无创、实时动态评估颈动脉夹层,对早期发现并实施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及内支架(PTAS)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于PTAS治疗前和治疗后3 d、30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DU)检测患者双侧颅外段椎动脉,取C5-C6段和狭窄处椎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血流量(FV)为分析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PTAS治疗前,CDU检查示颅外段椎动脉狭窄80条(轻度17条,中度38条,重度25条),与DSA检查结果 相比较,符合率86.9%(77.3%,95.0%,83.3%),其中CDU检查中度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符合率较高(P<0.01).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PTAS治疗后3 d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椎动脉C5-C6段PSV和FV显著升高(均P<0.01),椎动脉狭窄处PSV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0 d与3 d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U检查对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反映PTAS治疗后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PTAS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U)、颅颈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检测对后循环缺血(PCI)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已确诊为PCI的60例患者行TCD和颈动脉、椎动脉CDU检测,其中47例另行颅颈部CE-MRA检查。结果:①在TCD检测的60例患者中显示后循环血流异常45例(75%)。②颈动脉和椎动脉CDU检测,发现椎动脉异常38例(63.33%),其中椎动脉狭窄变细20例、椎动脉走行迂曲8例、仅有椎动脉壁硬化而无狭窄6例及椎动脉硬化伴有斑块形成10例。⑧47例患者颅颈部CE-MRA检查:后循环异常33例,阳性率为70.21%。其中椎动脉异常27/47例(57.45%)、椎动脉起始狭窄15/47例(31.91%)、椎动脉起始变异3/47例(6.38%)、椎动脉迂曲6/47例(12.77%)、椎动脉V2段局部狭窄2例、椎动脉V4段轻度狭窄2例。结论:TCD可以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可作为PCI的早期筛查手段。颈动脉和椎动脉CDU检测在显示颅外段椎动脉内径,椎动脉壁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和钙化等动脉壁结构的变化上占优势,而整体形态学影像则不如CE—MRA。颅颈部CE-MRA可显示椎动脉狭窄,在椎动脉整体形态的显像上占优势,可为PCI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传统直观)法与病灶周围征象即极晕(间接)法对单纯出血或单纯钙化的诊断效能。方法 本研究纳入以随访CT为“金标准”(单次病灶CT或复查CT值变化)的单纯钙化灶和单纯出血灶。针对每个病灶分别采用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传统直观)法和病灶周围极晕(间接)法评估。SWI相位图全部转换为右手图后再进行评估。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传统直观)法评估标准:病灶本身呈低、高信号分别代表出血及钙化。病灶周围极晕(间接)法评估标准:低信号两极征或高信号反晕征,认定病变为出血;高信号两极征或低信号反晕征,认定病变为钙化。用科恩Kappa值评估两名观察者评判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病灶周围极晕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敏感度及特异度评估上述两种方法鉴别钙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224个病灶(共36例患者)。其中出血灶123个病灶(8例患者),钙化灶101个病灶(28例患者)。两名观察者病灶本身信号强度法(K=0.768)及病灶周围极晕法(K=0.876)分析SWI相位图的结果一致性较好。SWI相位图病灶本身信号强度法鉴别钙化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6.7%、70.2%、61.4%、74.8%。病灶周围极晕法鉴别钙化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9.0%、97.6%、97.0%、99.2%。结论 SWI相位图病灶周围极晕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有可能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MR鉴别单纯出血或钙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多模式影像对比研究颈部动脉超声(CDU)、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致性,以DSA为金标准,旨在寻找锁骨下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就诊的患者179例,1周内均行CDU、主动脉弓上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至少一项检查提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分析179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的狭窄程度。以DSA诊断为金标准评估CDU及CTA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分别对CDU及CTA进行狭窄程度的Kappa一致性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进行狭窄程度分级,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和重度狭窄(70%~99%)的血流速度(PSV,EDV)以及血流速度比值(PSVOR/PSVDIS)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1)Kappa一致性分析:CTA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κ=0.777),CDU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κ=0.813);(2)以DSA为标准:C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颅内段与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以了解对椎动脉夹层发生部位的影响及不同部位超声特征。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1年6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诊断椎动脉夹层患者44例,依据夹层病变部位不同分为颅内段组与颅外段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超声特征差异。结果 共4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颅内段椎动脉夹层组20例、颅外段组24例。颅外段组发病前存在按摩或外伤诱因明显高于颅内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痛症状在颅内段组高发(P=0.04),而头晕、偏瘫、吞咽障碍、霍纳征等临床特征上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壁内血肿是椎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在颅内段实施受限明显。结论 椎动脉夹层不同部位易感因素及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0例,均以导引导管越过闭塞的夹层先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逆行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性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5例,首先使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人治疗近端闭塞,再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顺行治疗)。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血管有效再通(TICI分级2b-3级)24例(96%)。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卒中复发。术后90d预后良好(mRS≤2分)15例(60%)。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安全、有效,对夹层所致的串联闭塞采取逆行治疗、对粥样斑块所致的串联闭塞采用顺行治疗为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为单侧ICAO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患者145例,其中症状组109例,无症状组36例.记录TCD评估颅内...  相似文献   

9.
病例报告 患者男,46岁.因车祸伤及头、颈部1d入院.颅脑及颈椎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第5颈椎椎板骨折;颅脑CTA示左侧椎动脉Cs水平局限狭窄,远端呈双腔;右侧椎动脉硬膜内段不规则囊状膨出.DSA示左侧颅外段椎动脉C5水平内膜撕脱,远端呈双腔,诊断为椎动脉夹层(图1a,b);右侧颅内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近端可见囊袋状膨出,诊断为夹层动脉瘤(图2a).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充分评估后,决定分次行左侧椎动脉支架成型术并右侧夹层段椎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像学特点,通过超声随访分析影响此类患者预 后的因素。 方法 连续收集因颈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入组3、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 结果 共纳入42例颈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夹层35例(83%),椎动 脉夹层7例(17%)。颈部血管超声确诊了全部27例(64%)最终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颈部 血管闭塞患者。CTA影像学表现中以血管闭塞时“双腔征”最常见(26例,63%),其次为“火焰征”(7 例,17%)。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间血管再通等因素的比例无显著差异,预后不良组一侧肢体无 力(92.3% vs 45.8%)、基底节受累(69.2% vs 25%)、颈动脉夹层比例(100% vs 70.8%)高于预后 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颈动脉夹层预后与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的位置、夹层的分型相关,而与血管再通率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对其进行卒中病灶影像学检查,依据病灶部位将卒中分为皮质型(CI),皮质下型(SCI)和基底动脉型(VBCI)三个亚型;同时采用B超对颅外段颈动脉病变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各型之间颅外段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高达58.7%(128/218),血管重度度狭窄32例(14.7%),轻度狭窄96例(44.0%)。无血管狭窄90例(41.3%)。(2)各型脑卒中中以CI组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程度最重,而且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最高。结论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之间是存在差异,其中以CI的病变最明显,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对CI的发生影响较SCI和VBC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斑块成像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对25例DSA确诊的单侧(MCA)症状性狭窄≥50%患者行HRMRI检查,观察HRMRI上MCA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计算狭窄率并与DSA上的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16例MCA在HRMRI上均发现管腔狭窄,14例管壁增厚,其中13例为偏心性增厚;12例偏心性强化,1例无强化;1例为向心性增厚并强化;2例管壁大致正常,外径缩窄。在DSA和HRMRI上测量的狭窄率之差为:10%±5%,HRMRI狭窄率(76%±14%)普遍高于DSA狭窄率(64%±11%)(t=8.702,P<0.05)。结论 HRMRI能清晰的显示症状性MCA狭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对于MCA狭窄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D-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在脑功能区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39例中央区脑膜瘤、21例中央区胶质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利用3D-Slicer软件将MRI、3D-MPRAGE、3D-TOF-MRA和CEMRV序列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评估肿瘤的形态特征、位置、与周围静脉及上矢状窦的关系。以术中所见为标准,采用Kappa系数检验三维重建模型和术中所见的一致性。结果 3D-Slicer三维重建模型评估肿瘤位置、肿瘤与大脑浅静脉关系、肿瘤与上矢状窦关系均具有良好一致性(Kappa系数均为1.000,P<0.01),准确率均为100.0%。对肿瘤形态特征,胶质瘤的评估一致性差(准确率为18.2%;Kappa系数为0.414,P>0.05),脑膜瘤的评估一致性较好(准确率为97.4%;Kappa系数为1.000,P<0.001)。结论 3D-Slicer软件三维重建技术在脑功能区肿瘤手术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清晰显示脑组织、脑动脉、脑静脉、肿瘤组织,并三维可视化,对脑组织、大脑浅静脉、动脉及肿瘤的解剖关系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进行个体化的术前设计,术中可以更好地保护大脑浅静脉及功能区脑组织,从而最大化地切除功能区脑肿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颅超声造影(transcrani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t-CEUS)和DSA在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4月疑似MCA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97例,记录其225条狭窄或闭塞 的大脑中动脉的t-CEUS和DSA检查结果。根据MCA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30%~50%),中度狭窄 (50%~69%),重度狭窄(70%~99%)和闭塞(100%),以DSA为金标准,分析t-CEUS对轻、中和重度 MCA狭窄的诊断价值。 结果 197例疑似MCA狭窄闭塞患者中,男132例,女65例,年龄43~72岁,平均(58.4±4.6)岁。经 DSA确诊的狭窄和闭塞的225条MCA中,轻度狭窄16条,中度狭窄70条,重度狭窄121条,闭塞18条。 t-CEUS诊断狭窄和闭塞的共224条MCA,其中,轻度狭窄18条,中度狭窄76条,重度狭窄112条,闭塞18条。 t-CEUS和DSA诊断MCA狭窄和闭塞高度吻合(Kappa=0.91)。t-CEUS诊断轻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 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0%、80%和91%;诊断中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93% 和97%;诊断重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96%和96%。 结论 t-CEUS能够清楚地显示轻、中、重度MCA狭窄和闭塞,适用于MCA狭窄和闭塞类疾病患者的确 诊,尤其是适用于不适合DSA检查的疑似MCA狭窄和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观察及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86例(71.67%),共累及血管93支,以颈动脉狭窄为主50支(53.76%),其它动脉43支(46.24%);颅外动脉狭窄62支(66.67%),颅内动脉狭窄31支(33.33%),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33支(53.23%),颈内动脉颅内段7支(22.58%),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51例,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皮质型(CI)、皮质下型(SCI)、椎基底动脉型(VBI)3个亚型,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病变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各型之间不同颅外段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的差异。结果皮质型脑梗死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75.9%,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显著(P〈0.05),皮质型脑梗死颈动脉狭窄〉50%者为25.3%,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之间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以CI的病变最明显,其次为VBCI,SCI最低。  相似文献   

17.
正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在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高达10%~25%,颈部动脉夹层引起卒中的机制主要是动脉-动脉栓塞和血流动力学受损。早期准确的诊断可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复发。一般来说,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等检查结果。但颈部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既可以表现为单纯头痛、颈部疼痛、Horner综合征、颅神经麻痹等局部症状,也可以表现为短暂性  相似文献   

18.
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可以显示除传统管腔影像检测到的简单管腔病变 之外的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态、动脉管壁和颅内及颈部动脉周围结构组织。我国现有卒 中患者600万~700万人/年,46.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由颅内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动脉病变病因多(颅 内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夹层等),并且颅内动脉血管管径小,位置较深,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因 其空间分辨率有限,难以发现血管微小病变,不能明确病变性质。正确识别颅内动脉病变原因对其 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具有管壁和管腔双重成像作用,是直接评估颅内动脉疾病的重要并最受欢迎的新兴成像技 术。本文旨在通过HR-MRI对颅内动脉病变的精准化诊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椎-基底动脉平行解剖磁共振成像(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BPAS)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参照文献BPAS的扫描条件,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医师及技师探寻适合3.0-MR的扫描及图像处理参数,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部分住院及门诊MRA显示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纤细或不显影、同期进行了BPAS检查的142例患者,其中临床疑诊为动脉夹层者20例,动脉硬化者60例,先天发育不良者62例,由两位未知患者临床资料的影像医师分别对所有患者的MRA及BPAS影像进行阅片,对20例临床疑诊夹层的病例MRA及MRA+BPAS影像诊断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并对两位影像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结果两位影像医师对20例夹层患者MRA+BPAS及MRA阅片诊断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vs 0.70和0.96 vs 0.75(P0.01),提示MRA联合BPAS比单纯MRA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MRA联合BPAS诊断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灵敏度比单纯MRA高(100%vs 55%,100%vs 60%,P0.01);而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86.89%vs 85.25%,P=0.85;92.62%vs 90.16%,P=0.65);两位影像医师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5)。结论 BPAS检查可通过显示血管外径与MRA联合精确评估椎-基底动脉颅内段血管状况,区分该部位血管病变为夹层、动脉硬化或先天性发育不良,为该部位血管病变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02—2023-03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EA,术中采用TCD联合SEP、MEP监测,TCD检查手术部位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并记录同时段SEP、MEP波幅变化,以TCD作为金标准,探究SEP、MEP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中颈动脉阻断后,32例(16.84%)MCA下降>50%,其19例N20波幅下降>50%,13例N20波幅下降≤50%,以TCD为金标准,SEP波幅下降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Kappa为59.38%、91.77%、86.32%、59.38%、91.77%、0.511;32例患者中22例SEP潜伏期延长>10%,10例SEP潜伏期延长≤10%,SEP潜伏期延长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Kappa为68.75%、93.67%、98.47%、68.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