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在梅毒的诊断治疗过程中,经常能够遇到使医生棘手,病人困惑的梅毒血清反应问题。下面就三点加以分析。梅毒血清反应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早期梅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台州市梅毒的大至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2004年1~12月某医院诊治的79例梅毒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该市梅毒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男性略高于女性;安全套使用率只有46.38%;传播途径以婚外性接触为主;患者的文化程度偏低,以初高中最多;治疗仍以长效青霉素为最好。结论台州市梅毒以不洁性生活传播,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降低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 Ackerman教授采用扫视法对组织病理的结构型式进行分析的诊断方法(以下称“扫视法”),能对大多数炎症性皮肤病作出正确、特异的诊断(朱学骏编译。阿克曼教授皮肤病理学讲座。1983。6)。为总结经验,笔者应用扫视法观察16例显性梅毒,现将点滴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方法:将近4年来在我院生产治疗的62例妊娠梅毒患者按孕期发现和治疗时间,分为A组(早孕期<12周)、B组(中孕期12~27周)和C组(晚孕期>27周),三组均按足量规范抗梅毒治疗,观察三组不同孕期治疗时间对妊娠梅毒的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三组治疗后足月分娩率分别为85.7%、58.8%、42.9%;早产率分别为9.5%、29.4%、57.1%;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三组治疗后A组无梅毒新生儿发生,B组中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为6.5%,C组为42.9%;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早期对妊娠梅毒的治疗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一期梅毒治疗后血清学追踪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一期梅毒 (PS)治疗后血清学追踪检测结果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87例P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期内进行血清学TRUST和TPPA定量检测。结果 PS患者治疗后TRUST转阴时间为 9.1± 1.2个月 ;不同病程组患者TRUST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前血清滴度不同组及不同治疗方法组患者TRUST转阴时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均 <0 .0 1) ;2 4.7%PS患者治疗后TPPA转阴。结论 PS患者治疗后TRUST转阴时间为 9个月左右 ,影响因素有病程、治疗前血清滴度及治疗方法等 ;部分PS患者治疗后TPPA可转阴。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免疫扩散法检测26例治疗前和8例治疗前后的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gG、IgA、IgM和C_2水平变化。结果26份治疗前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gG(P<0.0001)、IgM(P<0.005)、C_3(P<0.0005)值均高于正常值水平,但IgA水平低于正常值(P<0.0005)。8份治疗前后的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前的IgG、IgA、IgM和C_3值均高于治疗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免疫增强治疗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方法应用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治疗40例二期梅毒患者,同时于治疗后3,6,9,12月随访这些患者的外周血RPR和TP-IgM情况,并以常规驱梅治疗4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检测结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1年内外周血RPR和TP-IgM完全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外周血RPR和TP-IgM完全转阴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治疗二期梅毒可缩短疗程,加速患者痊愈;其机理可能是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机体清除梅毒抗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报告艾滋病并发二期梅毒和神经梅毒1例。患者男,30岁。躯干四肢斑疹1月余,左眼视物模糊5天。入院后查:外周血TPPA(+)、TRUST 1∶128(+)、 HIV-Ab(+);脑脊液TPPA(+)、 TRUST 1∶8(+);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总数 25×106/L;脑脊液生化:蛋白 1 323.6 mg/L,潘氏试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 23 cells/μL;外周血HIV-1 RNA定量检测:2.96×  105 copies/mL。最终确诊为“①二期梅毒;②神经梅毒;③艾滋病;④左眼葡萄膜炎”。予水剂青霉素针、苄星青霉素针治疗后梅毒得到有效控制,3个月后复查血清TRUST降至1 :8,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2003年从业人员中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从业人员中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点,2003年共检测从业人员24787人,结果梅毒感染者110例,检出率为0.44%。有59例梅毒患者参加个案调查,平均年龄(28.44±7.71)岁,以18~3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占91.5%;文化程度以中学为主,占84.7%;26例通过非婚性接触感染,占44.1%,21例通过配偶感染,有12例可能是通过间接接触感染。59例中53例为隐性梅毒,占89.8%,1例一期梅毒,5例二期梅毒。在从业人员中开展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仅可及时发现、治疗病人,而且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妊娠梅毒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改善妊娠期梅毒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方法。方法将85例妊娠期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梅毒儿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足月妊娠率达81.32%,早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1 6.9 8%和1.8 9%,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 5)。治疗组、未治疗组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72.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的、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潜伏梅毒患者血浆中梅毒螺旋体DNA(TPDNA)含量与传染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固定性伴侣血浆中TPDNA含量。结果 TPDNA阳性13例,DNA为5.26×102~2.56×104copies/mL;其中16例的性伴侣确诊为梅毒,其TPDNA阳性6例,DNA为1.23×102~3.34×104copies/mL。早期梅毒患者性伴侣的感染率(61.1%)高于晚期梅毒患者(35.7%)。TPDNA含量高的患者性伴的梅毒感染率较高,相应的TPDNA检出率亦较高。女性TPDNA的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潜伏梅毒患者的传染性与血浆中TP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 我科自1986年3月以来,共发现二期显发梅毒8例,患者情况见附表。  相似文献   

13.
梅毒的流行、检测与治疗现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接上期)梅毒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梅毒的规范化治疗也受到高度重视。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梅毒治疗方案和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是我国在制定梅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佛山市2004-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及SPSS15.0对2004-2013年佛山市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3年佛山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47 632例,其中后天梅毒45 45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4.94/10万,年报告发病率缓慢上升,2012年达到高峰;Ⅰ+Ⅱ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曲线平缓;隐性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与后天梅毒报告发病率变化基本一致;近十年胎传梅毒共报告2 17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7.4/10万活产数,2004至2007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年龄组别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30-3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工人、家务及待业、农民;顺德区和南海区病例数最多。结论:青壮年是梅毒重点防治人群,但老年人群也不容忽视;要加强孕期妇女的梅毒筛查,减少胎传梅毒的发生;同时应加强梅毒监测,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我市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二期梅毒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因外阴皮疹伴瘙痒2周于2004年1月就诊.2周前患者于外阴部左侧出现一枣样大小的肿物,轻触压痛,未处置.1周后外阴及大腿根部出现皮疹、瘙痒.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腹股沟淋巴结轻度肿大.皮肤科情况:躯干及上肢可见淡黄色黄豆至蚕豆大小圆形皮疹,其上可见少许鳞屑;外阴、大腿根部及肛周可见密集分布黄豆大小圆形紫红色浸润性斑;外阴部左侧见一枣样大小肿物,形状不规则,湿润,表面无破溃,无明显分泌物,轻压痛(图1).实验室检查:TPHA阳性,RPR1:128阳性,外阴部肿物分泌物暗视野镜检见梅毒螺旋体.诊断:二期梅毒.治疗:肌肉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 1次/d,共2周.1周后外阴肿物消退,2周后躯干及上肢、外阴皮损基本消退,外阴部可见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对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孕期产检及分娩时诊断为妊娠合并梅毒的219例病例资料,根据是否进行母婴阻断及阻断的时机,将其分为早期规范干预组(孕周期<28周)187例,晚期规范干预组(28<孕周期≤35周)5例及未干预/未规范干预组(孕周期>35周)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胎儿预后以及胎儿梅毒血清学实验。结果纳入妊娠合并梅毒219例,其中接受规范化干预的患者192例(87.7%),未发生早产、新生儿死亡、死胎事件,发生先天性梅毒2例(1.0%)。未干预/未规范干预组27例患者中发生先天梅毒6例(22.2%)、早产4例(14.8%)、新生儿死亡2例(7.4%)、死胎4例(14.8%),明显高于规范干预组(P<0.05)。低血清TRUST滴度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均未发生早产、新生儿死亡、死胎,仅发生天性梅毒2例(1.5%)。其中,先天性梅毒、早产、死胎的发生于TRUST滴度成spearman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23、0.001)。结论孕期规范的青霉素干预可明显避免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不良妊娠事件。  相似文献   

17.
报道三例有特殊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例1患者三种皮损同时存在梅毒性脱发,蔷薇疹,扁平湿疣;例2患者广泛发布的伴有恶臭的扁平湿疣,同时手足掌有暗红色斑疹;例3患者表现为阴囊阴阜境界清晰的正常皮色环状隆起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正>神经梅毒危害较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也可引起智力下降。发生于儿童的神经梅毒鲜有报道,我院于2016年6月收治一例儿童神经梅毒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2016年6月8日因"抽搐昏迷1小时"于苏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64。脑脊液检查:微量蛋白733 mg/L,白细胞计数33×106/L,潘氏试验阳性,脑  相似文献   

19.
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临床与梅毒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在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40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学的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由于性伴检测出梅毒而追踪发现的仅有15例,占27.3%,40例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清RPR滴度介于1:1~1:128之间。40例性伴中,15例确诊为潜伏梅毒,5例为显性梅毒,血清RPR滴度介于1:16~1:64之间。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RPR转阴率无显著差异(χ2=0.0518,P>0.05),而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IgM转阴率有显著差异(χ2=3.9759,P<0.05)。结论:必须注重对潜伏梅毒患者的筛查和性伴的追踪检查,同时对确诊患者进行血清学的评估和治疗,对减少梅毒的发病率和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梅毒1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新生儿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例新生儿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首发症状为:窒息(3例)、气促发绀(2例)、四肢活动障碍(1例)、皮肤黄染(1例)、抽搐(1例);4例无症状;合并肝脾肿大6例,贫血2例,皮疹2例。12例患者血清TPHA检测均阳性,11例患儿脑脊液生化异常或TPHA阳性,脑脊液生化以蛋白异常为多见;5例患儿血清中监测到病毒IgM抗体,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结论:新生儿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容易受累,易合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