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9-12月出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母亲孕产期和儿童0~12月龄生长发育相关信息.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性别月龄别体重指数(BMI)为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采用x2检验、t检验、多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定量评价近年来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收集2010-2014年3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采用RevMan5.1和Stata11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OR值和95%CI。用Begg秩相关和漏斗图来判定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的19篇文献,包括95 798名调查者,影响因素合并的OR及95%CI分别为:高脂饮食1.37(1.17~1.59)、饮酒1.12(1.03~1.22)、年龄1.03(1.01~1.05)、吸烟0.72(0.67~0.77)、运动0.79(0.63~0.98),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脂饮食、饮酒和年龄是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运动、吸烟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成人超重与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调查辽宁省城乡20周岁以上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个城市及农村和两个大型国有企业部分职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WHO诊断标准,以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别人口比例计算超重和肥胖调整现患率.结果共调查37 070人,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为24.77%和2.8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女性为17.24%和1.9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超重现患率在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商业与交通运输业人员肥胖现患率最高,待业人员及农民最低;女性中家庭妇女和农民超重现患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女性超重和肥胖现患率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而男性则呈现相反趋势.本次调查所发现的年轻及知识女性超重与肥胖现患率较低是否与调查方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辽宁省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间差别.  相似文献   

4.
Brown A  Siahpush M 《Public health》2007,121(8):603-613
OBJECTIVES: A significant rise in the propor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has produced a serious health epidemic in Australia and worldwide. The current research aimed to identify sociodemographic and behavioural predi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 large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ustralian adults. STUDY DESIGN: We used the National Health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in 2001. The survey involved a stratified multistage area sample of private dwellings and face-to-face interviews. METHODS: We analysed data from 8643 females and 7600 males who responded to the 2001 National Health Survey.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of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versus a healthy weight with a range of sociodemographic and behavioural variables. RESULTS: Fewer females than males were overweight while similar proportions were obese. For females and male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lder age, being born in Australia, not being in a marriage-like relationship, low education,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being a non/ex-smoker. High household incomes are protective from obesity but not from being overweight. Additionally, females with high levels of area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males in professional or white-collar occupation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overweight or obese than a healthy weight. CONCLUSIONS: Reductions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ay be achieved by targeting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to high-risk groups such as those who are older, single, Australian born,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hysically inactive, and non-smokers.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18岁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石家庄市9个区/县(市)抽取9 605名≥18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石家庄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率为53.5%,其中超重率为34.1%,肥胖率为19.4%;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饮酒情况、睡眠时间、上网时间和看电视时间居民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和离异/丧偶/分居、饮酒是石家庄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为中学是石家庄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石家庄≥18岁居民超重/肥胖率较高,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饮酒情况是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统一调查方法和调查表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1 844名儿童中,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1.12%、7.21%,男生超重肥胖合计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9,P<0.05)。超重肥胖组出生体重、父亲BMI、母亲BMI高于对照组,每餐进食时间低于对照组(P均<0.001)。性别、父母亲超重肥胖、每餐进食时间、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吃东西、是否认同“每天喝牛奶是个好习惯”和“活动少,容易发生肥胖”观点这7个因素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较为常见,儿童超重肥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史平  周甜 《中国校医》2020,34(5):333
目的 了解苏州市工业园区学龄前期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探讨其中饮食相关因素,提供预防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所属于幼儿园随机抽取5所3~6岁儿童2 034名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体格测量。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6.8%,进食膨化食品次数多(χ2=9.200,P<0.05)、喜欢看食品广告(χ2=13.069,P<0.05),尤其膨化食品和甜饮料广告(P<0.05)、临睡前进食主食和零食、食欲好、吃饭时间短、边看电视边吃零食(P均<0.05)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可有效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3年9月 — 2014年3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宁夏兴庆区、沙坡头区、平罗县、青铜峡市、原州区和西吉县6个地区抽取3 454名 ≥ 18周岁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结果  宁夏地区成年居民中,超重者1 253例,超重率为36.3 %;肥胖者481例,肥胖率为13.9 %;中心性肥胖者1 727例,中心性肥胖率为50.0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回族、年龄 ≥ 45岁和居住在城镇是宁夏地区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女性和吸烟是保护因素;女性、年龄 ≥ 45岁和居住在城镇是宁夏地区成年居民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吸烟是保护因素。  结论  宁夏地区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不容乐观,≥ 45岁和城镇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选取石家庄、上海、深圳、兰州、武汉5个城市共3 896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9.8%,其中超重率为10.6%,肥胖率为9.2%;超重肥胖分布存在年龄、性别、地区差异,男童超重肥胖率(22.8%)高于女童(16.5%)(P<0.01)。校正地域和年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超重肥胖危险因素:体力活动不足(OR=4.179,95%CI=3.492~5.002)、男童(OR=1.218,95%CI=1.019~1.456)、不爱吃零食(OR=1.346,95%CI=1.047~1.731);而进食速度一般(OR=0.532,95%CI=0.335~0.845)或进食速度慢(OR=0.352,95%CI=0.211~0.586)、不爱吃肉类食物(OR=0.723,95%CI=0.549~0.952)、饮食结构为荤素搭配(OR=0.556,95%CI=0.324~0.965)有助于降低城市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结论 以促进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健康饮食习惯为目标的干预策略是预防和干预超重肥胖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泸县成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特征,为政府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搜集居民的基本信息、身高和体重等体格检查结果,计算BMI,获得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泸县成人超重率为31.51%,肥胖率为11.29%,男女超重率分别为29.56%、3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8,P=0.001)。男女肥胖率分别为8.37%、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7,P<0.001)。调查显示35~64岁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最高(χ2分别为25.04、43.12,P均<0.001),文化程度越高,超重率和肥胖率越低,(χ2分别为11.22、16.90,P分别为0.047、0.023)。结论泸县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均较高,且不同特征人群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超重和肥胖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婴幼儿超重、肥胖的调查,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重庆市两个城区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抽取1月龄儿童,并随访至18月龄,资料完整者1 949例,通过BMI评价分为正常组(1 635例)和超重肥胖组(311例)。对两组儿童进行基础调查及饮食调查,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8月龄超重、肥胖率为15.96%,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出生体重(OR=2.07)、父亲超重(OR=1.07)、每周肉及菜摄入频率≥7次(OR=1.04、OR=1.05)、每周甜饮料>1次(OR=0.90)为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超重、肥胖的发生与高出生体重、遗传、不良的饮食行为等因素有关。肥胖的控制应该从出生时进行,对相关因素及早的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郊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及一些营养相关行为的流行情况,为下一步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选取北京市农村地区3个区县,各区按照5%比例抽取学校。从小学三到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级,共调查3 833名学生。问卷调查体重、身高、营养及饮食行为、饮水状况、营养知识等内容。 结果 郊区中小学生总体肥胖检出率为12.90%,超重检出率为14.20%。男生肥胖检出率17.00%,女生肥胖检出率8.43%,男生高于女生(χ2=57.270,P=0.001)。2017年学生肥胖检出率高于2015年,分别为14.77%、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1,P=0.001)。只有72.89%的学生每周6~7 d吃早餐。16.54%的学生报告早餐不常吃饱。调查对象中有31.02%的学生经常喝饮料。20.90%的学生每天饮水不足1 000 ml。355例小学生(13.05%)、114例初中学生(20.14%)、128例高中学生(23.40%)不能正确对待食品添加剂,表现为不了解或知道食品添加剂对身体有害但无所谓,学段越高有认识问题的学生越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2,P=0.001)。8.91%(88/988)的肥胖或超重学生吃减肥药,6.87%(181/2 636)体重正常或偏瘦的学生也在吃减肥药。 结论 北京市郊区学生肥胖检出率呈继续上升趋势,应该针对个体加强营养知识宣传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婴幼儿超重肥胖流行现状,结合体成分检测结果,探究影响婴幼儿身体成分的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4月于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石景山区及通州区4区开展多中心现况调查,招募单胎且无明显畸形和遗传代谢病的0~2岁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婴幼儿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及分娩情况和婴幼儿出生情...  相似文献   

14.
15.
The occurr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in Indi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of overweight/obesity among children aged 0–59 months in India. Using data from the 2015–2016 National Family Health Survey-4 (NFHS-4), the research sample included 176,255 children aged 0 to 59 months. B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children’s risk factors for overweight/obesity. We identified that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among children aged 0–59 was 2.6% in India. The study findings reveal that factors such as child sex, age, birth weight, birth rank, maternal education, number of children, age at marriage, mother’s BMI, media exposure, social group, and dietary diversity score were mos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India.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male children (ARR: 1.08) aged between 0 and 11 months (ARR: 3.77) with low birth rank (ARR: 1.24), obese (ARR: 1.81) children whose mothers married after the age of 18 (ARR: 1.15), children who belong to a scheduled tribe family (ARR: 1.46), and children who consumed 7–9 food items (ARR: 1.22) were at highest risk of being overweight and obese. However, breastfeeding (ARR: 0.85) and Muslim families (ARR: 0.87) appeared to be protective factors with respect to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India. Pertinent public health programs, clinical follow-up, and awareness about sedentary lifestyles can help to reduce overweight/obesity risk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北省农村成年人超重、肥胖现状及膳食和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不同经济地区农村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315人,超重、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30.7%和1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量摄入过多、脂肪供给量过多和静态生活时间过长。结论合理的膳食结构(低能量和脂肪摄入)和体力活动是干预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平湖市成年人超重、肥胖的现状及其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平湖市辖区内 ≥ 18周岁的本地户籍居民3 106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其血糖、血脂、血压及身高、体重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平湖市 ≥ 18周岁居民的超重率为31.6%,标化率为29.5%;肥胖率为8.1%,标化率为7.8%,50~59岁年龄段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最高。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人群超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人群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P<0.01),体质指数(BMI)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08、2.127、1.571。结论 平湖市 ≥ 18周岁居民的超重、肥胖情况严重,超重、肥胖与慢性疾病关系密切,对超重、肥胖人群开展切实有效的健康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刘君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2):218-220
目的 了解抚顺市18~75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抚顺市4个区抽取的4 752名18~75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 t检验、方差分析、 χ2检验。结果 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9.1%,9.3%,38.4%,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27.9%和30.3%,9.5%和9.0%,37.4%和39.3%,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2),男性和女性居民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抚顺市城乡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19.1%,低于女性居民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02);不同年龄女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超重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 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略高,女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肥胖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4-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安徽省沿江地区抽取的7 183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7.8%和6.5%,腹型肥胖率为36.9%;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是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单身是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年龄≥65岁、女性、居住在农村和饮酒是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单身是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腹型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肥胖率低于腹型肥胖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区和饮酒情况是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宝鸡地区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宝鸡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进行预防接种的3 58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获得学龄前儿童的母乳喂养情况,测量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风险的OR值和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2.5%和9.8%,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母乳喂养≥12个月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是未经母乳喂养的学龄前儿童的0.58倍。结论 较长时间的母乳喂养是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应提倡长时间的母乳喂养,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