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沙门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引起的疾病暴发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食源件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全球监测沙门菌网络(WHO,GSS),加强了疾控系统的监测和反应能力,对其危险性有一全面评价,以便更好地制定出综合控制策略。陕西省作为网络的1个监测点,2005年对本省各地市不同种类的样品进行了监测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河北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以及危险食品的种类。方法: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工作手册》规定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验。结果:6个监测点共检测3类样品386份,检出81株沙门菌,检出率为21.0%,生肉的检出率为23.9%,水产品检出率为21.1%,婴儿配方奶粉未检出。结论:河北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相当严重,生肉、水产品阳性率非常高,是重要的危险食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吉林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沙门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并采用显色培养基,对样品进行沙门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检测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生食蔬菜、乳及乳制品、速冻面米食品、非发酵豆制品、沙拉等9类样品共3 398件,检出沙门菌300株,检出率8.83%。结论吉林省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沙门菌污染,其中生禽肉、生畜肉是主要受污染的食品品种。建议政府加大对动物宰杀行业及食品销售渠道的严格管理,尽量减少食源性致病菌的交叉污染,同时做好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龙岩市家禽携带沙门菌的情况。方法 于 2 0 0 2年 5~ 11月在龙岩市市场及家禽养殖场、屠宰加工厂等地进行了沙门菌的监测工作。共检测 12 9份样品 ,并对检出阳性样品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 2 4株肠炎沙门菌 ,阳性率为 18 6%。药物试验反映检出的菌株耐药率高 ,耐药谱广。结论 应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 ,对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及相关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进行预报和预警。  相似文献   

5.
王晓松 《职业与健康》2008,24(10):944-945
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对食源性疾病一直非常重视,并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我省加入该网络,2006年我市作为检测网点之一对生畜肉类、生禽肉类、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非发酵豆制品、生食蔬菜及速冻米面食品7大类120份样品进行了沙门菌的主动监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漯河市肉类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的方法连续五年进行肉类样品采集和卫生检验。结果 2011-2015年共采集314份肉类食品,沙门菌的检出率为1.9%。不同采样年份、不同产品类型和不同采样环节沙门菌的检出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漯河市的肉类食品总体是好的,但存在一定的沙门菌污染风险,提示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和合理烹饪,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1~2003年广东省市售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东省市售食品的沙门茵污染状况。方法 按照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提供的方法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对2001~2003年省内5个地区(澄海、湛江、番禺、宝安、仁化)9大类食品进行检测。结果 共采集5个地区9大类食品820份,检出阳性样本31份,检出率为3.8%;各地均检出阳性样本,其中湛江的检出率最高,达8.0%;阳性样本全部集中于夏秋季;生肉制品的阳性检出数占检出总数的70.97%。结论 广东省市售食品的卫生质量不容乐观,应加强对食品的分类管理和卫生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的现况,为食源性沙门菌污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1年从广西8个地级市的餐饮企业、集贸市场、卖场超市和街头摊贩采集各类食品样品,按照国标方法进行沙门菌检验。结果共检测3 108份食品样品,总检出率2.57%。检测的16类食品中,6类食品受到沙门菌不同程度的污染,生肉类检出率最高达22.59%(χ2=141.7,P<0.001);桂东部检出率最高达4.26%(χ2=17.964,P<0.05);集贸市场检出率最高达5.47%(χ2=55.493,P<0.001);散装食品检出率3.38%;病原学鉴定分属7个血清群或亚群、23个血清型。结论广西多种食品受到沙门菌不同程度污染,以生肉类污染最严重,且呈血清型多态性,应加强对生肉类屠宰、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吉林省高危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为国家食品安全监测网提供数据。方法:增菌后,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AIP生化板和泰国产血清鉴定。结果:检测生畜肉、生禽肉、非定型包装熟肉制品、生牛奶、淡水鱼、蔬菜共1021件,检出沙门菌102株,检出率10.0%;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样品共1181件,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69株,检出率14.3%。结论:3年来沙门菌监测结果05年最高,阳性率每年有连续增长趋势。阳性率以生猪肉最高,生鸡肉次之。3年中李斯特菌连续监测阳性率变化,以05年最高,03年次之。生鸡肉阳性率最高,生猪肉次之,生蔬菜少见。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浙江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耐药水平。方法:根据GB4789.4—94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用VITEK微生物分析系统GNS121药敏卡片测定沙门菌的耐药性。结果:从1047份生肉、生奶、生水产品和生食蔬菜中分离到74株沙门菌,总阳性率为7.07%。主要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圣保罗沙门菌。对其中66株沙门菌的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1种以上的抗生素敏感的沙门菌占51.52%,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株占7.58%。在15种药敏试剂中,对呋喃妥因、安苄西林、哌拉西彬他唑巴坦、阿莫西彬克拉维酸和妥布霉素的耐药性达33.33%、16.67%、12.12%、9.09%和9.09%;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存在一定的耐药菌株(约达5%-8%);所有菌株对丁氨卡那霉素、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与2001年所测菌株的耐药性相比,被测菌株的耐药性有所增强,耐药谱有所变宽。  相似文献   

11.
多重PCR检测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和沙门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采用7.5%NaCl肉汤对食品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增菌,同时采用GN增菌剂对食品样品中的志贺菌和沙门菌进行增菌。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志贺菌的ipaH基因、沙门菌的invA基因设计引物,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应对食品样品中上述三种病原菌的目标基因进行扩增,同时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特异性实验表明本方法的特异性良好。对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和沙门菌的牛奶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限为1cfu/ml。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适用于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快速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沙门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简称CAS,下同)、XLD、SS和HE培养基在分离食品中沙门菌的效果。方法使用73株沙门菌分别接种CAS、XLD、SS和HE培养基,观察生长和显色情况。同时使用上述4种培养基对153份食品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比较其分离效果。结果所有接种的沙门菌在CAS上均生长,并具有典型的菌落特征。从153份食品标本中共分离出26株沙门菌。CAS分离沙门菌的敏感性为84.62%,特异性为94.49%,与SS和HE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在CAS上生长的非沙门菌可疑菌落主要有气单胞菌属和变形杆菌。结论CAS分离食品中沙门菌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理想的沙门菌选择性培养基。推荐使用CAS和XLD同时作为食品中沙门菌的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中沙门菌特异性二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快速检测食品中的沙门菌(Salmonella spp.)。方法以沙门菌特异性基因invA、hilA为靶基因,选择2对引物对16株沙门菌和24株非沙门菌进行扩增,验证二重PCR的特异性。梯度稀释DNA,以不同稀释度的DNA PCR扩增。在猪肉中以不同菌量人工污染,不同增菌时间培养,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应用该方法检测实际样品。结果以invA、hilA为靶基因的两对引物对沙门菌的检出均有很好的特异性,PCR能检出0.1332pg的沙门菌DNA,人工污染猪肉的检测限为2.5cfu/ml。本研究共检测了53份食品样品,有21份检出了沙门菌。结论建立了适用于肉类、水产品及蛋糕等食品中的沙门菌检测的快速、灵敏、特异的二重PCR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食物中毒中沙门菌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方法:选取沙门菌侵袭蛋白A基因(in-vA)进行引物和探针设计,并对反应条件不断优化,进行灵敏度和特异度测试,建立检测沙门菌的Real-Time PCR方法。结果:DNA灵敏度检测沙门菌达到56 fg/PCR体系,菌液灵敏度检测沙门菌达到9 CFU/ml,特异度100%。用建立的方法对四起食物中毒、2000份健康从业人员体检肛拭样品、80份食品监测样品进行了检测,共检出沙门菌15株。结论:该方法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可以应用在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快速检测中。  相似文献   

15.
从食物中毒患者标本中分离鉴定海藻和腐败施万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两起食物中毒调查中分离到的施万菌属(Shewanella spp.)菌株进行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对200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间,马鞍山市的两起食物中毒患者的肛拭、从业人员手拭和剩余食物标本进行采集,按照国标方法(GB/T4789),对所有标本进行增菌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疑似菌落用VITEK-32和AP120E系统鉴定,用辅助生化、生长、溶血和药敏实验分析菌株特性,同时扩增16S rDNA并测序,用MEGA 4.0软件建立进化树并进行分群.结果 所有标本经增菌后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共有8份标本在TCBS和BP培养基上长出单一的菌落,在三糖铁琼脂(TSI)斜面上的主要生长特征为:产硫化氢、不产气,氧化酶阳性.8株菌经VITEK-32鉴定仪鉴定为海藻施万菌(S.algae)或腐败施万菌(S.putrefaciens),经AP120E系统鉴定为腐败施万菌.在WS、SS和EMB培养基均未检测到施万菌生长.比较施万菌的16S rDNA序列表明,其中7株为海藻施万菌,1株为腐败施万菌.没有从这8份标本中检测到其他肠道病原菌,包括霍乱弧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从食物中毒患者中分离到施万菌,为该菌作为可能的食物中毒病原菌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能在12小时内同时快速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体系。方法碱性蛋白胨水(BPW)非选择性增菌6h;100℃10min制备DNA模板;根据大肠杆菌O157∶H7的uidA基因、志贺菌的ipaH基因及沙门菌的invA基因序列设计各菌引物,进行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同时优化反应体系,测定体系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该多重PCR体系能在12h内同时检测3种目的菌;灵敏度为10~30cfuml;通过对23株目的菌和15株非目的菌检测,提示该体系特异性高。结论初步探讨出能在12h内快速、灵敏、特异地同时测定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体系。  相似文献   

17.
沙门菌PCR-dHPLC基因分型方法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沙门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基因分型方法。方法采用16S~23S rRNA内转录间隔(ITS)作为沙门菌分型目的基因,确定特异性扩增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dHPLC分离,根据dHPLC图谱峰型差异进行分型,并与血清学和生化分型结果比较。结果89株沙门菌共分为12个dHPLC型(D型);所有沙门菌均有1个相同色谱峰,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片断大小为600 bp,其他8种食源性致病菌对照株无此色谱峰,应为沙门菌16S~23S rRNA基因序列的特征性条带,分型结果与血清学差异较大,与生化分型结果有一定一致性。结论所建立的沙门菌PCR-dHPLC基因分型方法具快速、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成本低廉、高通量和自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控制餐饮食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对餐饮食品原料中沙门菌进行了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采用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4年获得的常见9类共10 896份食品中沙门菌污染数据,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和美国农业部建立的即食肉制品中沙门菌致病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根据我国居民营养调查数据获得的被评估食品的每日摄入量,对食品污染沙门菌后,人群发生疾病的致病概率进行了评估和预测.结果 评估结果表明,夏秋季节熟肉制品导致沙门菌中毒的致病概率约为0.20,远远高于生肉制品;尽管禽肉的污染水平高于畜肉,但是由于消费量和阳性率的影响,其致病概率为9.11×10-6,低于畜肉(3.14×10-5),均非常低.结论 沙门菌污染食品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最终取决于食品的膳食消费量和入口前致病菌的繁殖水平,发病率与季节、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市售食品的污染状况.方法 在全市10个监测点抽检25类食品514份样品,开展有害元素、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微生物指标等20多项污染物的监测.结果 抽检食品中镉、汞、砷、铬都没有超标,而蔬菜中的铅(超标率为5.84%)、食用菌中的二氧化硫(超标率为9.52%)、蜜饯中的二氧化硫和甜蜜素(超标率均为5.88%),以及鱼糜制品中的菌落总数(超标率为29.63%)超标较多.结论 市售食品污染水平总体较低,但仍存在食品污染隐患,应采取针对措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Few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foodborne pathogen surveillance systems, and none of these integrates data from humans, food, and animals. We describ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4-state, integrated food chain surveillance system (IFCS) for Salmonella spp. in Mexico. Significant findings were 1) high rates of meat contamination (21.3%-36.4%), 2) high rates of ceftriaxone-resistant S. Typhimurium in chicken, ill humans, and swine (77.3%, 66.3%, and 40.4% of S. Typhimurium T isolates, respectively), and 3) the emergence of ciprofloxacin resistance in S. Heidelberg (10.4%) and S. Typhimurium (1.7%) from swine.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Salmonella spp. contamination in beef and asymptomatic Salmonella spp. infection was only observed in the state with the lowest poverty level (Pearson r = 0.91, p<0.001).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311 S. Typhimurium isolates showed 14 clusters with 102 human, retail meat, and food-animal isolates with indistinguishable patterns. An IFCS is technically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major public health prior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