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身麻醉药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术中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及剂量。方法将15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利用随机排列表分成静脉组和吸入组。静脉组90例,分为异丙酚(1.5mg/kg、2mg/kg、3mg/kg)、咪哒唑仑(0.2mg/kg、0.3mg/kg、0.4mg/kg)和依托咪酯(0.15mg/kg、0.3mg/kg、0.4mg/kg)9个组,每组10例,观察用药后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的影响;吸入组60例,分为安氟醚、异氟醚和地氟醚组,每组20例,按呼气末浓度0.3、0.5、0.75、1.0和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进行观察。观察指标为N14、N20和中枢传导时间(CCT)。结果静脉药中异丙酚能明显抑制N20波幅,但N14、N20的潜伏期和CCT的影响不明显,咪哒唑仑抑制N20波幅,延长N20的潜伏期和CCT,依托咪酯明显增大N20波幅,且病人已清醒睁眼时该作用仍未消退。吸入药均表现出对N20和CCT的影响,安氟醚在1.0MAC时出现波形消失,而异氟醚和地氟醚则在1.5MAC才出现该现象。结论在全身麻醉病人进行SLSEP监测时,全麻诱导时可选择依托咪酯,在全麻维持阶段,吸入麻醉药可选择异氟醚或地氟醚,浓度应控制在1.0MAC以下。 相似文献
2.
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是减少神经损伤、维护神经功能完整性、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手段。麻醉药物直接影响术中神经监测的质量和成功率:吸入麻醉药对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较静脉麻醉药更为显著,并且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持续输注阿片类镇痛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较小;肌松药会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大幅降低,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诱发电位(EP)监测地氟醚麻醉后苏醒的可靠参数。方法 择期全麻腹部手术患30例,诱导后地氟醚维持麻醉,麻醉停药前3min记录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听觉诱发电位(AEP),并观察麻醉停药后命令反应时间、拔管时间及达到modify aldrete score>9的时间。结果 AEP的Nb潜伏期及SEP的P25潜伏期与苏醒各指标呈线笥相关,命令反应与Nb潜伏期相关系数(r)=0.84(P<0.01)、命令反应与P25潜伏期r=0.60(P<0.01),拔管时间与Nb潜伏期r=0.88(P<0.01)、拔管时间与P25潜伏期r=0.59(P<0.01),达到modified aldrete score≥9的时间与Nb潜伏期r=0.86(P<0.01)、与P25潜伏期r=0.68(P<0.01)。结论 Nb及P25 伏期是反映苏醒时间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地氟醚和七氟醚对神经外科手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30例,每例应用地氟醚和七氟醚,分为地氟醚组和七氟醚组(n=30).术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肌松、SEP和血流动力学.维持BIS范围35~45,肌松消失,血流动力学平稳,调节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为0.3、0.6和0.9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时分别吸入不同浓度麻醉药.记录四肢吸入麻醉药前(基础值)、达到各呼气末浓度(T1、T2、T3)和吸入麻醉药吹尽时(回归值) S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计算与基础值比较所得的百分率.结果与基础值的潜伏期比较,左上肢、左下肢和右下肢地氟醚组T1、T2及T3,右上肢地氟醚组T2及T3,左上肢、左下肢和右上肢七氟醚组T2及T3,右下肢七氟醚组T1、T2及T3的潜伏期延长(P<0.05),其百分率随着吸入麻醉药物剂量的增加,潜伏期随之延长;与基础值的波幅比较,左上肢、左下肢地氟醚组T1、T2及T3,右上肢地氟醚组T1,右下肢地氟醚组T1及T2,左上肢七氟醚组T1,左下肢七氟醚组T1及T3的波幅下降(P<0.05),尤其在T1时下降最明显.与地氟醚比较,左上肢和左下肢T1、T2、T3的潜伏期和波幅、右上肢和右下肢T2、T3的潜伏期和右下肢T1的波幅,七氟醚的抑制作用小(P<0.05).结论地氟醚和七氟醚对SEP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加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并且地氟醚的抑制作用强于七氟醚. 相似文献
6.
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术中的监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在颈椎病术中监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颈椎病人术中采用SEP监护(其中颈椎前路手术58例,后路手术17例),分析患者术前、术中SEP的变化,了解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SEP的变化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关系。结论:SEP尽管有一定局限性,但在颈椎病术中监护的作用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下,为术中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监护选择合适的吸入麻醉药物和浓度。方法6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安氟烷、异氟烷和地氟烷组,每组20例,按呼气末浓度为0.3、0.5、0.75、1.0和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时分别吸入不同浓度的麻醉药,记录皮层SSEP的N20波幅、潜伏期,并同时进行BIS监护,观察3种吸入麻醉药在不同吸入浓度下对SSEP和BIS的影响。结果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所有3组SSEP的N20波幅逐渐下降,潜伏期逐渐延长。其中在呼气末浓度1.0MAC时,异氟烷和地氟烷组的N20波幅下降已经超过50%,安氟烷组有3例波形消失;而在1.5MAC时,异氟烷和地氟烷组分别有3例的N20波形消失,安氟烷组共有6例波形消失。BIS监测发现在1.0MAC时,各组的BIS值均在60以下,而在0.75MAC时,安氟烷组(BIS值:45~64)和地氟烷组(44~61)仍有部分患者的BIS值高于60,而异氟烷组BIS值均在60以下(39~58)。皮层SSEP波幅和潜伏期与BIS值之间没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BIS和皮层SSEP的影响成剂量相关性。在合适的麻醉深度下,选择0.75MAC的异氟烷更适合术中皮层SSEP监护。尽管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EEG和SSEP的影响分别与其作用于大脑皮层有关,但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地氟醚麻醉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指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估AEP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Ⅲ级,择期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和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监测麻醉前(T1)、注射异丙酚后2min(T2)、气管插管时(T3)、气管插管后2min(T4)、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T5),1.0MAC(T6)和1.3MAC(T7)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AEp指数。结果: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老年组心率与麻醉前相比亦显著减慢(P〈0.05)。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MAC~1.3MAC递增时,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AEP指数与麻醉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老年组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在1.0MAC和1.3MAC时AEP指数较0.6MAC时显著降低(P〈0.05),但中青年组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各浓度间AE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氟醚各呼气末浓度时,老年组AEP指数均低于同时间点中青年组(P〈0.05)。AEP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在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和-0.980(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麻醉深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前,体感诱发电位(SEP)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本文探讨老年人 SEP 正常值及其与性别、年龄、身高的关系,供临床应用时参考。1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55例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男40例,女15例,要求无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按性别分组,分别测出 SEP 各波波峰潜伏期(PL)和波峰间期(IPL),比较男女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研究、比较地氟烷/一氧化氮(NO)和普鲁泊福对体感诱发电位(SSEP)以及麻醉后苏醒的影响.方法:20名特发性脊柱侧弯需行侧弯矫形术的青少年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一组以地氟烷/NO维持麻醉,另一组用普鲁泊福行静脉麻醉,2组均按需给予芬太尼.分别检测2组的SSEP,并观察其苏醒情况.结果:麻醉药物的浓度变化对SSEP的潜伏期几乎没有影响,但两种药物对SSEP波幅的影响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普鲁泊福相比,地氟烷可使SSEP快速降低和较快恢复(P<0.05).在恢复期,地氟烷和普鲁泊福麻醉的患者睁眼所需时间、运动脚趾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行为学评分结果显示,地氟烷组比普鲁泊福组苏醒较为彻底.结论:与普鲁泊福麻醉相比,地氟烷可使SSEP的波幅较快下降,麻醉患者苏醒较为彻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EP、TES-MEP、EMG监测技术在胸椎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患者44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经头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自发肌电图(EMG)监测,根据患者手术前后MEP和SEP波幅降低程度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分析SEP、TES-MEP、EMG监测在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4例患者术后cobb角(17.69±7.25)低于术前(31.08±12.14),术后血沉(ESR)(20.19±6.13)低于术前(43.47±25.5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患者手术前后ASIA分级,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明显得到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患者手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价为优者29例,良者9例,尚可者6例;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评价优良率达100%;术后3月M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1.43%)高于M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S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96.97%)大于SSEP波幅降低程度≧50%(54.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3例患者出现下肢肌肉肌电反应,均即时提醒医生避免刺激神经根,3例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术中TES-MEP和SEP波幅变化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密切相关,TES-MEP、SEP、EMG监测可及时提醒医生进行脊髓功能和神经根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准确判断全身麻醉深度对维持术中麻醉平稳、指导麻醉合理用药、判断麻醉苏醒具有重要意义。脑电双频指数(BIS)是数量化脑电图(QEEN)中的代表性参数,目前认为是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可靠指标。本研究旨在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吸入麻醉药N2O和地氟醚对BIS的影响,以评价用BIS监测此两种吸入麻醉药麻醉深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120例健康人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按不同性别、年龄分为成年组(30~59岁)及老年组(60~79岁)。结果表明,SEP各波潜伏期(PL)及波峰问期(1PL)的平均值左、右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男、女组间,成年组与老年组间却有明显差异。Erb点电位(N_9)及颈髓电位(N_(13))的PL与臂长、身高呈正相关,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因此,临床判断病人的SEP值时,应考虑性别、年龄、臂长。身高等因素的影响,并注意选取正常值范围的界限,才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SEP在脊髓脊柱手术中监测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脊髓,脊柱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监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脊髓,脊柱手术监测SEP的结果,将术中SEP的变化分为四型:I型没有显著变化;Ⅱ型有显著变化,但很快恢复至标准水平,Ⅲ型有显著,能部分恢复至标准水平。Ⅳ型波形消失,不再有改善。结果:10例为1型SEP表现,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25例为II型SEP表现,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6例为Ⅲ型SEP表现,全部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术中SEP变化与术后神经功能存在显著关系,阳性预测价值为100%,阴性预测价值为97%,结论:术中SEP监测能较好预测脊髓,脊柱手术中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Hong Liu Anthony M Di Giorgio Eric S Williams William Evans Michael J Russell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2010,(6):460-466
Near zero stroke rates can be achieved in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surgery with selective shunt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neuromonitoring.though false negative rates as high as 40% have been reported.We sought to determine if improved training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nitoring signals can advance the efficacy of selective shunting with 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across multiple centers,and determine if other factor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ports.Processed and raw beta band (12.5-30 Hz)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and median and tibial ner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 were monitored in 668 CEA cases at six surgical centers.A decrease in amplitude of 50% or more in any EEG or SSEP channel was the criteria for shunting or initiating a neuroprotective protocol.A reduction of 50% or greater in the beta band of the EEG or amplitude of the SSEP was observed in 150 cases.No patient showed signs of a cerebral infarct after surgery.Selective shunting based on EEG and SSEP monitoring can reduce CEA intraoperative stroke rate to a near zero level if trained personnel adopted standardized protocols.We also found that the rapi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tective stroke protocol by attending anesthesiologists w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success ra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作为最常见的临床经络现象,循经感传是一种循径路走行的异常感觉,机制正在探索中。研究其机理,应重视大脑皮层的功能变化。本实验研究模拟循经感传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电脉冲感传治疗仪循经递序经皮下连续电脉冲刺激大鼠一侧前肢特定径路模拟循经感传,观察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并观察纳洛酮的作用。[结果]与模拟前相比,模拟循经感传30min后,SEP双侧潜伏期缩短,波幅降低(P〈0.05);停止模拟30min后双侧SEP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模拟前水平(P〉0.05);纳洛酮能翻转模拟循经感传所引起的潜伏期缩短、波幅降低的效应(P〉0.05)。[结论]模拟循经感传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感觉传导过程易化;纳洛酮的翻转效应揭示模拟循经感传可能导致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产生或释放增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AEPindex)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BIS和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I1组(n=20)和I2组(n=20),Ⅰ1组异氟醚呼末浓度为0.6 MAC,Ⅰ2组为1.0 MAC.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末浓度分别为0.6/1.0 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1.0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BIS和AEPindex.结果:MAP和HR的变化与异氟醚呼末浓度和异丙酚浓度无相关性.BIS和AEPindex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19和-0.832,-0.878;与异丙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888和-0.920,-0.923(P<0.001).BIS和AEPindex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544和-0.728,BIS和AEPindex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BIS和AEPindex能可靠地监测异氟醚-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深度.在反应气管插管的刺激上AEPindex明显优于BIS,但两者均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地氟醚对老年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估BIS在地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ASA Ⅰ~Ⅲ级,拟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例),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例)。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逐步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观察指标包括MAP,HR和BIS。记录时点分别为麻醉前、注射异丙酚后2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 1.0MAC, 1.3MAC时。结果:在地氟醚麻醉期,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2组患者MAP,HR无显著变化(P>0.05),MAP,HR的变化与地氟醚无量效关系。在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BIS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不同(P<0.05)。随着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BIS逐渐下降,但每组患者各浓度间BIS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相关,BIS与地氟醚在老年组、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6(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剂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地氟醚麻醉深度。在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以脑电双频谱指数为指标反映出的麻醉深度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