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门学科得以产生与发展都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传承不息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医学。中医学的临床工作运用"望闻问切"为诊断核心,施以"理法方药"为治疗核心,遵循"以人为本"之"仁心仁术"为医德核心;具备自成体系的基本特性~([1-2])。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中西文化愈加激烈的碰撞,我们不能固步自  相似文献   

2.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有关医学道德的科学。它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中医文献虽无专书论述,担其零珠碎玉却散见于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其中尤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论述较详。兹就张仲景的医学伦理学思想浅谈如下,敬请同道斧正。三等生贵人尊生即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贵人即天下万物以人为贵。这种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已有体现,如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英贵于人。”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如他在《伤寒论·序》中说:“资百年之寿命,持…  相似文献   

3.
中医伦理学思想实质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医伦理学思想,他们优秀的品格,为人类医学事业繁衍昌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有关论述散见于医家传述、医书序文、医案医话中,为使其发扬光大,本文将其系统整理、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赣鄱中医文化是江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医学伦理学内涵。探究赣鄱中医文化医学伦理学教育思想在人的生命论、医学人本论、医德美德的体现,分析赣鄱中医文化医学伦理学教育思想价值,并应运于医学伦理学教学,充分发挥赣鄱中医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价值,丰富教学内容,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医精诚》的医学伦理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医患纠纷骤增,人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滑坡,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因此,作为一个医务人员,从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是改善医患关系,为更好实现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目的而必须做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6.
医学伦理学研究的相关问题通常会涉及生物伦理学的4个基本原则,包括研究的价值和完整性、尊重人、风险-受益比的衡量以及公正选择受试者。该原则是以评价涉及人的研究中相关伦理学问题为出发点,也适用于包括针灸和中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和替代医学研究。WHO对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临床研究指南中指出"应考虑到因社会、文化和历史问题所致的不同价值体系里所涉及到人类的权利",而且"对CAM临床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应在进一步研究中应予以妥善处理"。本文围绕上述医学伦理学的4个基本原则进行展开论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探讨具有西方文化的医学伦理学中关于知情同意、风险受益等问题的认识与设定,在引入对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认识和伦理审查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心悟》中的医学伦理学思想。方法: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医学心悟》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医学伦理学思想。结果:《医学心悟》所体现的医学伦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严谨诚恳、态度端正,医术精湛、减少失误,乱加指挥、旁人之误等方面。结论:《医学心悟》中蕴含的伦理学思想对当今临床仍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环境医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红玲 《江苏中医药》2007,39(12):77-79
中医学对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医文献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医学思想,现代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4类:环境与人类健康、疾病的关系;致病的环境因素;主要的环境性疾病;环境对疾病诊断治疗的影响.但以上研究还没有系统地发掘、整理中医文献中的环境医学思想,更未很好地借鉴西医环境医学的方法以指导临床.今后应发挥中医学治疗环境性疾病的优势,同时借鉴西医环境医学中环境毒理学实验方法与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深入研究环境性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气是古人认识生命的基本概念之一,而其形成离不开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因受中国古代文明社会早熟而产生的维新社会以及亲亲的宗法政治的影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中西两相对勘,后者在起点上,是追求知识、解答宇宙根源问题的“智者气象”;而前者在起点上,是关心治道、解明伦理的“贤人作风”。故老子认为:具有头等意义的是法则而不是物质。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气概念具有同样的性质,即注重的不是结构组成的物质,而是万物运行的法则程序。  相似文献   

10.
中医是宏观医学刘里远(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在生命科学中中医学作为宏观医学具有永远也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作用。中医研究的目的是要发展和完善宏观医学体系,并力求与微观医学取得联系。1中医的学科特征及其同西医的区别中医与西医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伦理审查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伦理委员会在国内得到了较好的建设。在近年来国际上大力发展伦理审查建设和评估的背景下,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伦理审查建设和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CMAHRPS评估与SIDCER认证的区别、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色以及本单位推进中医药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效果三方面对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  相似文献   

12.
谈谈中医的健康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健康是人类最注重的素质和最关注的问题,更是医学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昌明,人们认识到医学不可能消灭疾病,也不可能避免死亡,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健康长寿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医学的根本使命是维护人们的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医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国献 《河南中医》2004,24(5):15-16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比前一版本有了较大改进,内容更充实,更切合于临床诊疗,无疑会对今后的教学与临床以更好的指导。但笔者通读全书后,发现有几点难以与编者苟同,谨谈一下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有关中药毒性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由于某些片面的宣传误导以及中药毒副反应研究不足等原因,使人误以为“中药绝无毒副作用”或“中药毒副反应少”。其实则不然,据互联网上记述,在1 1 65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中药就有460种,占了39.48%。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该中心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与中药有关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最近8年中就达2 5 4 6例。中药有康复保健和治疗等作用,所含成分各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成分起到康复保健和治疗作用,也有的成分起到反作用和其它作用等。为此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讨。1 中药毒性的范围与涵义首先…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中和""诚信友爱"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中医思维的形成与中医药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充分发掘中医药文化对中医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文从"整体""中和""辨"等3个方面论述其关系.以期说明在中医药文化下中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质量控制应以现代分析方法为主、传统鉴定方法为辅,在提高的基础上兼顾普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以传统方法为主、现代分析方法为辅,在普及的基础上立足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中药象思维是中国哲学与中医药学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思维方式。应用象思维,将中药之"象"与天地自然、人之象联系,通过比较、归纳、类推、联想等方法,并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总结,逐步形成了中药药性理论。象思维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的影响意义深远。应用象思维能更形象、快捷地理解中药药性、功效(从形态之象、颜色之象、生长环境之象和物性之象认知),以及"载药上行""引火下行""釜底抽薪""提壶揭盖"等特殊用药方法。象思维是中药理论及实践应用的思想基础和方法学指导。象思维虽然以外在"象"为起点,但不能拘泥于具体事物。中药象思维实质是探求规律之象,探求中药理论内涵精髓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对于如何实现中医证侯的度量,本义认为既要依据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又不能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能将西医指标完全排除不用,但又不能简单将病症与单一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