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我院从2005年7月~2009年12月,采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的方法,重建因臂丛神经上干或同时合并中干根性撕脱伤而丧失屈肘功能的患者10例,即应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合,以恢复肱二头肌的屈肘功能,术后随访患者屈肘功能获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喙突为起点重建离断肱二头肌长头腱治疗闭合性肱二头肌长头腱起点离断的疗效。方法对7例肱二头肌长头腱起点闭合性离断进行切开缝合重建于喙突上。在喙突上打洞,将长头断端穿入洞中后相互缝合加强固定,再将断端缝合于喙突联合腱上。结果7例肱二头肌长头腱起点闭合性离断重建术后均肌力恢复至V级,屈肘及肩外展、前伸功能好,外形满意。结论加强肱二头肌长头腱起点闭合性离断的早期诊断,并予积极手术切开喙突起点重建,有效恢复其外观及屈肘功能。  相似文献   

3.
肩关节为人体最大活动范围关节,由于活动范围大,肩部肌肉附着点较多。肱二头肌是上肢最长肌肉组织,横跨两个关节,远端止于桡骨粗隆,近端止于关节盂上结节,具有屈肘功能,又是最重要的屈肘肌,受肌皮神经支配,有两个头,分别是肱二头肌长头和短头。长头腱还有防止肱骨头上移作用。在体力劳动时,因肌肉强力收缩容易发生肱二头肌断裂,  相似文献   

4.
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重建屈肘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5例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损伤者,采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缝合术。术中切取正中神经后内侧,横截面的1/6为移位束支。结果:术后对患肢正中神经功能的影响轻微;患者均出现手部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对手部肌力无明显影响。经1~3年的随访,5例患者均在10~12个月恢复了屈肘功能。根据肱二头肌肌力恢复情况及肘关节活动范围,优3例,可2例。结论: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干型根性撕脱伤、重建屈肘功能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于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肌肉疾病或肿瘤切除,使肱二头肌功能丧失,导致屈肘功能障碍,过去有多种手术方法治疗,大多数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当这些肌肉肌力不足,或需用来重建肩外展、伸肘等其它功能时,则重建屈肘功能较为困难。1987年我们报道了采用尺侧腕屈肌倒转  相似文献   

6.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十分少见,陈旧性断裂未见文献报道。肱二头肌肌腱外伤断裂合并骨折容易形成漏诊,健康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一般不易断裂,一些作者认为长期屈肘用力工作,可造成肌腱慢性劳损变性和肌健弹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当肱二头肌强力收缩时,就有断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及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伴之而来的上肢绞伤及撞伤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损伤导致患者肌肉或神经损伤。致使肱二头肌功能丧失,屈肘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劳动、生活、学习和娱乐,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我科2000年2月-2005年10月共收治此类患者5例,均采用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转移替代肱二头肌,重建屈肘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并不少见,通常是在遭受强大外力或肌腱退变基础上发生断裂,亦或两者兼而有之。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肩痛和屈肘功能减退[1]。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带线锚钉进行重建修复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2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胸大肌移位代脓二头肌重建屈肘功能为臂丛神经损伤中常见手术,注意术前及术后护理能为手术成功提供良好的保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1995年8月至今共收治胸大肌移位代肽二头肌重建屈肘功能患者23例,全部为男性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16岁。1.2手术方法胸大肌移位代防二头肌重建屈肘功能的手术是将胸大肌下半部肋骨附着处切断并与胸壁分离,形成有血管神经相连的肌瓣,用细丝线缝成管状,通过上臂内侧皮下隧道至肘前与肽二头肌键在屈肘90”、前壁充分旋前位缝合固定,恢复屈肘功能。1.3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屈肘肌…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肌肉萎缩2年求治.期间多次在外院诊治,诊断不明,治疗无效.PE: 下颈椎略变直,无棘间压痛.双上肢肩外展、肘屈肌力V级,左侧肘伸、伸腕、屈腕肌力V 级,右侧肘伸、腕伸肌力IV级,右手握力III级,左手握力IV级,肱二头肌反射(土),右肱三头肌反射(-),左肱三头肌反射(++),无感觉异常,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双侧Hoffmann征(-).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17岁,生后出现四肢不灵活,以上肢为重。双上肢细瘦,呈圆柱状,缺乏肌腹轮廓,双上臂内收内旋,双腕关节粗大,屈曲挛缩畸形。右肘关节呈伸直位,主动屈肘30°,被动屈曲90°,主被动伸直均为20°。右侧肱二头肌肌力为0级。以先天性多发关节挛缩症收治。1982年11月16日,施行右侧胸大肌双极移位术,重建屈肘功能。  相似文献   

12.
谢小平  叶蜀新  林海  江伟  罗强 《四川医学》2002,23(12):1275-1276
目的 介绍肱骨中下段骨折前置钢板固定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手术入路不损伤桡神经、不影响屈肘肌力的可能性。方法 解剖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两只。临床应用20例。结果 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应用发现,在肱骨中下段,沿肱二头肌外侧缘往深层解剖即是肱肌。纵行分开肱肌和骨膜即达肱骨。将钢板置于肱骨前方固定,桡神经则位于钢板外侧,手术中不必常规解剖游离长段桡神经,桡神经不跨越钢板。屈肘肌力和肘关节屈伸度不受手术影响(P>0.05)。结论 经肱骨前方入路,将钢板置于肱骨中下段前方固定是一种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安全、可靠的方法,并且不影响屈肘肌力和肘关节屈伸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屈肘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埘5例臂丛神经止中干损伤的患者(早期2例,晚期3例)采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随访6~18月(分别于伤后6、8、12、13、18个月实施手术)。术后持续性进行肱二头肌肌动、肘关节屈曲肌力、手内肌握力、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测试。结果所有病例都恢复了肘关节的屈曲功能(肱二头肌肌力均恢复到3级以上)。2例早期病例术后1周内出现肱二头肌主动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6月,平均肌力恢复4^+级。3例晚期病例术后平均3个月出现肱二头肌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10个月,平均肌力恢复3^+级。3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1月后自动恢复。结论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快速确效恢复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的优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表面肌电特征,为脑卒中上肢康复治疗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例,通过表面肌电采集患侧和健侧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并对患侧和健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间的RMS值(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MIVC运动中测得的RMS平均值和最大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和健侧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的RMS值平均值和最大值均明显高于肱桡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卒中可导致其患侧MIVC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肱二头肌在屈肘肌MIVC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肌肌支(经典的Oberlin手术),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肌肌支,施行双重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中运用电生理技术,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经过术后6~28个月的随访,屈肘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尺神经及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双重移位是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尺神经部分束移位(即为传统的Oberlin术式),增加了屈肘功能的恢复效率。  相似文献   

16.
背阔肌移位用来修复肢体功能是 Schott-staedt 氏等人(1955)首先报导的,他们用有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完全移位代替同侧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的屈肘或仲肘功能。SchNeder氏等(1977)报告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皮瓣移位修复同侧胸前部皮肤肌肉缺损。作者通过对新鲜尸体的研究,设计了带血管神经的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的手术方法。并于1978年5月及1979年1月,先后成功地修复二例前臂大范围的皮肤和肌肉缺损。现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17.
黄巧洪 《华夏医学》2000,13(2):194-195
热压伤是最严重的烧伤之一 ,其损伤常造成上肢烧焦、坏死 ,肘部肌腱、神经、骨骼损伤严重 ,肘关节开放而不得不行上臂截肢。为保留患者的肘关节及其功能 ,1 997年 1 0月以来我们设计带胸背动、静脉、神经的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肘部热压伤创面 ,同时以背阔肌作动力 期重建屈、伸肘功能 ,共治疗 2例患者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例均为男性 ,分别为 3 3岁和 54岁 ,均是在工作时不慎被高温的机器压伤单侧上肢 ,伤后曾在当地医院治疗 2周 ,合并创面感染 ,肘部骨、关节外露、坏死 ,1例肱二头肌缺损 ,另 1例肱二头肌和肱三头…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报告患者,男,43岁.因“外伤后右肩、肘功能因得1年余”来诊.于1992年1月被吊车撞伤右肩、右上肢及头部.当时人事不省,约4h后清醒,在当地医院诊为“右肱骨及右尺、烧骨开放性骨折”,并行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发现右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此后右手渐恢复屈指及屈脱功能,但肩肘功能无好转.体检:右上行及前田内侧、手掌感觉正常;三角肌,肩胛下肌,冈上下肌,胸大肌锁骨头,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放烧肌萎缩十十十,肌力0。屈指及尺例院屈肌肌力3~4度.肌电图报告:右上管丛神经损伤(节前).探查:右第5、6、…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报告患者,男,52岁大货车司机,入院前一个月因搬重物后出现右上臂活动性包块,当时自觉有咔嚓响声。一月来感觉包块逐渐加大,上臂屈肘肌力越来越差。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经DR检查示骨质无异常。彩超诊断报告:右上臂前侧高回声团块(来源肌层)。于是以"右上臂包块性质待查"收住院。入院查体:右上臂可及活动性软包块,屈肘时尤明显,肱二头肌肌力减退,住院后行右上臂MR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肱二头肌额外头变异现象对人体科学、临床外科学、中医腧穴学等的影响与意义。方法:解剖42具男尸、22具女尸的双上肢肱二头肌,观察该肌肉的起点额外头发生率,测量额外头、长头的长度、额外头起点至肌肉止点之间的长度(A值)、额外头起点至长头起点的长度(B值)等数值,并分别比较A值与B值的比值、B值与肌肉全长(A+B值)比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国人的肱二头肌变异主要是起始端出现第三个头(额外头),且全为男性,发生机率为9.52%,女性尚未发现有此变异;A/B值、B/(A+B)值均近似黄金分割率(0.618)。结论:肱二头肌额外头变异是以黄金分割的关系出现,符合该肌肉的力学工程学要求,以进一步加强肌肉的屈肘功能,属于进化发展的结果;臂部手术时需注意该额外头肌组织、血管及神经,避免因损伤而产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