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泰兴市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分布是否有家庭聚集性,为今后乙肝的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乙肝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泰兴市4 745户家庭,其中有1 56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例,分布在1 309户家庭中。本研究针对该数据,分别采用负二项分布和二项分布的方法进行拟合。如果服从负二项分布或不服从二项分布,则乙肝表面抗原的分布呈家庭聚集性。结果经负二项分布和二项分布模型拟合,所得统计学检验分别为P0.05和P0.05,说明乙肝表面抗原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不服从负二项分布。结论泰兴市乙肝表面抗原的分布有家庭聚集性,实施母婴阻断和加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可缓解乙肝家庭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日本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病患病是否呈家庭聚集性。方法2001年湖北省日本血吸虫病抽样调查2210户家庭,其中有539例患有日本血吸虫病,分布在470个家庭。本研究针对该数据,采用负二项分布以及二项分布进行拟合,如果该数据服从负二项分布或不服从二项分布,则血吸虫病患病呈家庭聚集性。结果利用负二项分布和二项分布进行拟合,所得统计学检验P值分别为0.2801和0.0007,表明该数据服从负二项分布、不服从二项分布。结论血吸虫病患病呈家庭聚集性。 相似文献
3.
4.
福建省肝炎病毒感染家庭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研究福建省肝炎病毒感染的家庭聚集性,应用二项分布分析法,对福建省9个疾病监测点正常人群中1237户家庭的抗-HAV、HBsAg、抗-HCV、抗-HEV阳性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抗-HCV外,抗-HAV、HBsAg、抗-HEV二项式分布χ2值分别为49.89、217.91、27.39,P值均小于0.001,表明均有极明显的家庭聚集性,聚集率分别为84.13%、34.83%和35.23%。研究结果提示,家庭聚集性主要是母婴传播和家庭内水平传播,HEV感染存在性传播迹象 相似文献
5.
当今 ,儿童保健模式受到了现代社会儿童状况的挑战 ,依据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念 ,现代儿童的健康状况应取决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等多种水平对儿童实施的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综合保健 ,其中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健是促进儿童健康的关键 ,而家庭的健康观念和行为则是家庭保健的根本。笔者通过对芜湖市新建居民生活小区青山小区的 2 0 3户 0~ 1 0岁儿童家庭的调查发现 ,当今城市儿童家庭在健康意识和行为方面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健康观念模糊不清 调查表明 ,大多数家庭对现代健康观念认识模糊不清 ,32 3%的家庭仍是… 相似文献
6.
传染病爆发的家庭聚集性研究及分布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传染病爆发的家庭聚集性特点,探讨应用数学模型来拟合实际的分布。方法 应用负二项分布、β-二项分布对传染病家庭聚集性分布进行拟合。结果 经比较拟合结果,负二项分布对流行实际的模拟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 负二项分布适用于罹患率较低的传染病爆发家庭聚集性的拟合,有助于查明传播途径和制定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两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鞭虫,蛔虫的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查191户906人,鞭虫感染率20.86%,蛔虫感染率为17.99%,经二项分布拟合法检验,两种肠道寄生虫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集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重复改良Kato法,检测濒邻鄱阳湖滨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某村的感染资料,应用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拟合的方法,分别对该调查结果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实际资料的分布与二项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与负二项分布的拟合优度较好(0.50<P<0.70),说明日本血吸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聚集指数K为4.5983。 相似文献
9.
健康相关行为与健康结局息息相关。本文回顾了近15年国内外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研究表明,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有个体社会人口学因素、个体社会认知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个体社会认知因素主要为自我效能、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和同伴影响;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为大众媒体传播、设施可及性和城镇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0.
用二项分布分析伤寒流行的家庭聚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原理方法及材料数理统计表明,在大小为n的随机组中,设某某件发生概充为P,不发生概率为Q,[且Q=1=P]。如果P对每一个体是相同的,则事件出现K次的概率P(k)=如组数为N则其理论频数为各次概率与N之乘积[1]。令把n看作疫区每户人数,N则当作疫区的户数,如果疾病暴发是随机的(即没有家内聚集性),则其分布应符合二项分布,可计算出在每户有几个人的N户中.每户K例病出现的理论户数有差异,通过拟合优度X‘检验其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即可得出病例分布是否有聚集性的统计结论。材料来自1996年,云南省西盟县中科乡窝笼村发生伤寒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国中部地区城乡家庭健康行为现状。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 208户家庭进行上门送发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家庭女主人参与决定吃什么饭菜(84.1%)和承担做饭的任务(87.9%)。分别有71.8%和65.7%的家庭基本能够低盐和低油饮食。电视是城乡家庭获取健康知识最为常用的渠道(89.7%)。当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时候,有20.5%的家庭让患者自己解决。结论与建议:城镇家庭健康行为发生率高于农村家庭,主妇是家庭健康行为教育的关键人员,需要更加充分发挥电视在城乡家庭健康行为倡导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郑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状况及其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于2019年6月在郑州市5个行政辖区12所小学整群随机抽取3 180名小学生,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和自行设计的儿童一般情况问卷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放问卷3 180份,合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控制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效果,观察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生活质量、家庭关怀度的影响。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给予家庭干预+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攻击行为问卷(MOAS)、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Family APGAR Index)及治疗中的症状量表(TESS)等量表评估2组入组前后1年内的攻击行为及病情变化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在入组后各随访期内的攻击行为问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入组后第12个月,干预组MOAS均分为(1.06±0.65)分较对照组(8.12±2.32)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PANSS评分自入组后第2个月开始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在入组后1年内总住院例次为14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26例次(P<0.01);QL-Index、Family APGAR Index评分在入组后各随访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性较高,家庭干预能有效减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太原市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状况,分析家庭环境对其发生的影响,为减少儿童行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Conners行为量表(CBCL)和自制家庭环境问卷对1 143名3~6岁儿童的行为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评估,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关系、父母文化程度、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期望、是否留守儿童、亲子互动和看电视时间等这7个因素影响儿童行为发育。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亲子互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育方式和留守儿童这5个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3~6岁儿童行为问题不容忽视,要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必须有效控制家庭环境中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4~5岁儿童行为发育的家庭环境。[方法]采用Achenbe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家庭环境问卷对600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影响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父母亲职业和健康状况及对儿童的经济投入情况等。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4-5岁儿童各行为因子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在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对策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采用简易版Conners行为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对中山市石岐区4间幼儿园152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根据Conners得分≥15分阳性为行为异常组、<15分为阴性行为正常组。结果 共筛选出行为异常儿童30例、正常对照儿童122例,行为异常组及正常组儿童家庭在成功性维度之外的其他九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异常组在矛盾性和独立性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维度的得分则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特点, 探讨气质和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0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3所幼儿园304名4~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填写,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结果 1)学龄前儿童独立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及适应能力商数(ADQ)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9、6.31、18.17、20.91, P<0.05), 适应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2)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持久性、反应域、亲密度与ADQ显著相关(r=-0.18、-0.17、0.15、-0.13、0.18、0.28, P<0.05);节律性、适应性、亲密度、矛盾性与独立因子显著相关(r=-0.16、-0.18、0.26、-0.13, P<0.05), 节律性、持久性、亲密度、知识性与认知功能因子显著相关(r=-0.14, -0.17、0.18、0.11, P<0.05);反应强度、注意分散、反应域、亲密度、组织性与社会因子显著相关(r=0.19、0.13、0.21、0.21、0.13, P<0.05)。3)家庭亲密度(β=0.28)、气质的节律性(β=-0.15)和反应阈(β=0.14)可以共同预测适应行为(F=14.75, P<0.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发展受年龄、气质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 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 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 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非典(SARS)期间与非典后公众相关健康行为改变的情况。方法于2006年3月在广州、太原和杭州市,选择2003年SARS疫情流行强度高和低(无病例或散在发生)的街道各1个,每个街道中各选择1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随机调查100人。各地再选择1个郊区县,每个县中随机抽取2个乡,每个乡抽1个村,每村随机调查100人。并调查部分职业人群,每省调查800人左右,共计2 400人。对城乡居民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询问调查,职业人群由被调查者本人自填问卷。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目前饭前总是洗手、便后总是洗手的比例与SARS期间比较有所提高,分别从39.6%和54.3%提高到42.8%和58.8%;总是运动锻炼的比例基本未变,但是与SARS期间比较,较多运动的比例从36.1%下降到32.5%;总是/较多开窗通风和主动寻求健康信息的比例有所降低;在外出就餐的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非典期间为12.1%和24.8%,现在分别为11.2%和22.7%。SARS期间13.2%的人使用消毒液洗手,现在仅为4.9%。结论SARS疫情的流行,使公众的健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今后应适度提高公众的危险意识感,并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和外部压力包括制度建设,以促使其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10-11月,在皖北的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抽取5所初中和5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4~9年级随机整群抽取2个班,共有学生1 988名(男生1 009名,女生979名),采用自编家庭教养环境、攻击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等方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与农村儿童攻击行为关系。 结果 家庭教养环境中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β=-0.222,P<0.01)、父母对儿童生活中的表现持满意态度(β=-0.220,P<0.01)以及身边照看人多与儿童聊天(β=-0.214,P<0.01)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与周围人发生矛盾时,母亲采取批评指责、教导儿童与对方打骂和不与对方交往的方式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302,P<0.01);儿童犯错误时父亲采取无所谓和打骂的处理方式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202,P<0.01)。 结论 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则可以促进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