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e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但有相当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缺乏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症状,仅表现为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低血压症状、心律失常等,部分病人甚至完全无任何症状,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此类患者也因此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AMI)为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的急性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是现代社会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几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从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24例,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云梅 《中国保健》2008,16(10):321-32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通过针对临床各阶段的有效护理,尽可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是根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常,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常会伴有剧烈的胸部疼痛,但据分析,有将近1/3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后可不产生明显的胸部疼痛。医学工作者曾对一些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65岁以上的患者,出现最多的症状是气急、胸闷,其次才是不剧烈的胸痛。由此可见,对于老年人,不宜将有无胸痛症状来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 那么,怎样才能早期发现老年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呢?凡遇到下列情况,即可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自2010年8月—2011年7月以来所收治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所实施的诊治活动.结果有26例患者好转出院,其余的11例病人在住院期间死亡.大多数的病人通过提升心室率的药物治疗和溶栓以及经皮冠脉介入术以后,并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改善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所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在治疗方案上仍然应当主要实施再灌注治疗,如果是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则需要安装临时或者永久性的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三)急性心肌梗死 1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坏死.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约为0.02%~0.06%,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9~5):1.每10万人口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为男性15.0,女性11.7.病人年龄在40岁以上者占87%~96.5%,女性发病较男性晚10年.近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呈现发病率增高、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几乎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在此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痉挛所致.  相似文献   

7.
张崇玲 《中国保健》2008,16(1):44-45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上有典型的症状表现.而老年患者急性心梗呈非典型者也日益增多,多表现为无痛型,疼痛不典型,合并脑循环障碍、泵衰竭、心律失常等.可诱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很多.因此,合理有效的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绝望、紧张等心理.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恐惧和绝望心理,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的心理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尽快的解除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心理稳定,情绪放松,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人的心身康复至关重要;心理护理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作用.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职业与健康》2003,19(3):161-161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有关的体会总结如下。1 疼痛的护理1.1 卧床休息 机体活动可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而心肌的血氧供应主要来自冠状动脉,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急剧闭塞,若增加机体活动量,可使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增加梗死面  相似文献   

10.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2)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中较严重的一个类型,也是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人发生心肌梗死,胸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然而,有的病人在整个病程中都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个别病人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偶然作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异常Q波,才得知曾发生过心肌梗死。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2.
<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无胸痛或疼痛部位变异或以其他症状为突出表现或无典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梗。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或漏诊。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分诊救治和护理,现将4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无胸痛或疼痛部位变异或以其他症状为突出表现或无典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梗。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或漏诊。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分诊救治和护理,现将4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液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是内科最危急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为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提高康复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根据急性心肌梗梗死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配合临床治疗.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急剧下降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细胞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坏死[1]。此病起病急聚,病死率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患者无疼痛),常并发心力衰竭(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期护理和康复期的护理是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措施。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作如下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7月-2016年5月在唐山工人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应激障碍患者122例和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4例,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视觉模拟评分尺对患者的急性应激反应情况进行评测。结果 3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ASRQ得分平均(45.30±26.877)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发病3次及以上、重度胸痛、睡眠质量差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年龄、疼痛不影响睡眠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急性应激反应,严重胸痛、3次以上犯病、睡眠质量差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50多岁的张大妈来医院例行健康体检。早上走得急了点,到医院稍感气急、劳累,但平静后并无明显不适。然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却发现,张大妈是急性心肌梗死。医生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终于使张大妈死里逃生。事后张大妈很纳闷,不痛不闷怎么会是急性心梗呢?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病人多有突发性的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可持续半小时以上,舌下含硝酸甘油或休息也不能缓解,胸口好像被一块大石头压住而喘不过气来,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恐惧和濒死感。然而,临床上有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上述典型症状,而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牙痛、咽…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人发生心肌梗死,胸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然而,有的病人在整个病程中都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个别病人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偶然作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异常Q波,才得知曾发生过心肌梗死。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心肌梗死而无胸痛者并不少见,这类人多是年龄较大的老人和糖尿病患者。原因何在呢?老年人由于痛觉反应迟钝,对疼痛的感觉阈较高;也与侧支循环较好和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是逐渐发生的有关。据北京医院报告,507例心肌梗死患者中,≥65岁者40.9%毫无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367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英 《现代医院》2010,10(9):134-136
目的揭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病因和规律,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提高诊治水平,为该病的防治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方法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367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6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男性239例,女性128例,男女比例为1.9:1。其中年龄最大者86岁,最小者29岁,平均61.3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相对集中在51~80岁这一年龄段,人数为270例,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73.6%。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伴随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病(47.6%),糖尿病(17.6%)和高脂血症(18.8%)。结论大量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最强的危险因素,积极倡导戒烟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加强有效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苏良宝 《工企医刊》2014,27(5):988-989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实施专业有效的急救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资料,建立一条急救流程:包括接急救电话后指导现场自救、快速出车、现场急救、护送入院治疗等.结果 院前接诊16例病人,一例在接诊时已死亡,其余15例救治成功.结论 实施安全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功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挽救病人的生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