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金匮要略》中关于水气的概念、水气形成的机理、水气疾病的分类以及水气疾患的治疗规律等四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水气是一个病理概念,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液停蓄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水气与水气病不同,水气病是一个病的概念,是水气蓄留于人体,泛滥于肌肤,以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是水气为患的多种疾病之一。水气形成是由外感或内伤诸种因素作用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发生紊乱所致。除与脾肺肾三脏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外,与心肝二脏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体诸窍是遍布机体上、下、内、外、经络、脏腑、四肢百骸的机窍,诸窍的功能在于它是体内外物质、气机、信息、出入的枢纽,通过正常的开阖调控脏腑。在临证中调节诸窍的开阖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人体诸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诸窍是遍布机体上、下、内、外、经络、脏腑、四肢百骸的机窍,诸窍的功能在于它是体内外物质、气机、信息、出入的枢纽,通过正常的开阖调控脏腑。在临证中调节诸窍的开阖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情志对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志对疾病的影响青海省中医院(810000)杨萍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共同维系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若脏腑功能失调则会产生疾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因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占很大一方面。《内经》中有...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被引用到医学中.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具有热的、动的、轻的、向上的等等特性属阳,与此相反则属阴。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脏腑经络学说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学说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是内脏的总称,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人体组织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即内部脏腑为阴,外部躯体为阳。然就内部脏腑而言,则“脏者为阴,腑着为阳”。再就每一脏而言,又各有阴阳.即它的物质基础为明.功能活动为阳。气血和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依赖脏腑功能,而脏腑功能的活动,又是靠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气血津液能够输布全身,是通过经络来运行,而经络也需要气血律液的滋养。因此,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石志勇 《中医学报》2019,34(2):230-233
在临床小儿推拿治疗中,通过推五指(即五经: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及肾经)治疗相应的五脏疾病,疗效显著。综观古代相术、五行特性、八卦分区、经络循行、生物全息理论,都能一定程度上阐释五指配属五脏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都反映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上。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②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与自然界协调、统一、密不可分,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自然界的协调性。通过推拿五指,经过经络气血的作用,就能相应地调节五脏的功能,使其所属的各有关脏腑气血流畅,人体机能得以恢复和增强。  相似文献   

7.
肾病是肾脏的各种病证,人体脏腑之间,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均保持着动态平衡,内外界多种致病因素如果破坏了人体的平衡,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病及于肾,则引起肾脏疾病的产生,专家指出中医药辨证施治,整体调节,疗效较为巩固.  相似文献   

8.
1.着眼于整体观,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变化。 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通过经络内源脏腑,外通体表各处,使气血相辅运行,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当致病因素使人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调,就会发生疮疡,即“有诸内必形诸外”。陈士铎曰:“世人皆谓疮疡生于肌肤,何必问其脏腑?谁知外生疮疡,皆脏腑内毒蕴结于中而发越于外也。……故先必看其生于何经何部位。”这就说明疮疡虽然绝大多数发生于体表的某一局部,但与人体内气血运行,脏腑及经络有密切关系。疮疡毒邪可通过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的病理改变也可通过经络外达体表,在局部引起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情志是指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这些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等功能密切相关。适度的情志变化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异常的情志变化可使人体气机失调,气血紊乱,甚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情志养生是指通过维持稳定、中和的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从而取得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该文探讨了情志致病的机理和表现,几种常见的情志疗法以及情志养生的具体方式方法。研究情志养生可以实现对养生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有益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浅谈八段锦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段锦是至今仍广泛运用的古代导引功法。八段锦每一式的歌诀都与预防疾病,调理脏腑相联系。国内临床研究表明,八段锦导引法可增强人体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增强防病抗病及抗衰老的能力,并能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多因人体阴阳动态平衡失调,致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调,形神失养。八段锦功法是通过疏通气血经脉、调理脏腑功能,从心理上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在生理上能增强人体脏腑功能,增强防病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防老抗衰,纠正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1.
陈志华教授腹部推拿原理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华教授师承已故内功推拿大师胡秀璋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内功推拿特别是腹部推拿。临床应用刚柔并济,攻补兼施,可达调和阴阳之功。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总结如下。1腹部与脏腑的关系吾师认为,五脏六腑就其所居处的位置而言,脾、肝、肾及胆、胃、小肠、膀胱、大肠、三焦均居于腹中,而位于胸中的心、肺两脏及腹中的小肠、大肠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经云:“有诸内,必行诸外”,因此,脏腑发生病变必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于腹部。肠位于腹部中央,脐窝又名神阙,内与脏腑一气相通,在人体占有重要位置,脏腑有病,亦可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表…  相似文献   

12.
补心法是以脏象学说、脏腑辨证为理论指导的一种临床常用治疗法则。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时又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心是人体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统管和指挥其它所有脏腑的功能活动,是生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部推拿结合脏腑辩证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头部推拿结合脏腑辩证的推拿治疗方法。结果本组37例患者,痊愈19例,总有郊率为89.2%。结论头部推拿结合脏腑辩证是治疗失眠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贯彻 《中国医刊》1989,24(3):61-62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为情志病证。现代医学也已确定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情绪急剧变化有关,由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涉及各系统,巴甫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认为:正常人体是一个内环境相对稳定,且内环境与外环境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的有机整体,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从这种普遍联系以及局部合整体的辩证关系来阐述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虽然有不同的功能,但各自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整体观念强调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同时强调治疗疾病过程中治疗方法及思路要从整体、协调角度看待疾病,反对孤立地看待疾病。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彼此之间既是相互分工合作,又是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华明珍教授从医治学40载,学验俱丰,辨证细腻,方药精效,临证用药崇尚阴阳整体,脏腑相关,擅长治疗心系疾病,遣方用药独具特色,心系疾病虽病位在心,但在生理病理上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五脏功能息息相关,不能孤立分割。  相似文献   

17.
一、中草药的性味和功能中草药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草药本身的特性和它治疗疾疒的药理作用。中草药的性能主要是气(性)、味、升、降、浮、沉和归经。并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人体疾疒的发生,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因素。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机体阴阳偏胜偏衰而发疒。药物治疒,就是使用药物调(大正)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即所谓“阴平阳秘,神乃治”的辺理。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都会出现手足冰凉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手足冰凉是由于人体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或是人体代谢功能失常而引起的一种症状。它常与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雷诺氏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关。若要治疗手足冰凉,应先治疗引起手足冰凉的疾病。然而中医认为,手足冰凉是人体脏腑功能虚弱或失调引起的一种症状。对手足冰凉患者可进行对症治疗。下面就推荐三种中医治疗手足冰凉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苗冲 《伤残医学杂志》2014,(15):104-104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上病下治法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1]以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机体自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理论,机体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这种密切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内外上下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方方面面。故在诊治疾病时,我们可以通过人体的五官、形体、脉搏等外在的表现,司外揣内以探知机体内在脏腑的具体病变,从而指导临床为我们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上病下治这一治疗法则既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的思辨方式在治疗学方面的应用,又是整体观念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古往今来,历代医家以上病下治法用于实践中,每多取效临床。笔者依据这一治疗原则以针刺治疗风寒感冒,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同经相应针刺法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在患病部位以外的区域所进行的治疗。它是相对于局部治疗的一种疗法,是针灸治疗学上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人体某一局部的功能失常,可影响到全身的功能,而全身的功能失调也表现为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