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发现,腹部神经、神经递质和肠道微生物对行为性格、精神情志、大脑发育及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故有学者提出"肠脑学说",即"肠脑系统"包括腹部神经系统和微生物,人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意识不仅与大脑有关,还与"肠脑系统"有关。中医理论中,无论是五志对应五行及五脏还是七情致病的理论都明确提到思虑伤脾,指过度的思虑、担忧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思虑过度对气机也有影响,"思则气结",甚至出现抑郁不舒的状态。探讨中医思虑伤脾理论与"肠脑学说"的内在联系,将两种理论初步整合、互补,以期为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劳心过度引起的疾病古今皆有,<内经>原则性地提出"思虑伤脾"、"思则气结".叶天士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诵读吟咏"、"劳心过度"的理论,并在病因病机上进行阐释,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素鹏  王亚军 《河南中医》2019,39(12):1808-1811
寓于五行之中的"中央之土",不仅是五脏盛衰、五脏气机调畅之源,更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脾为一身气血之本,气血运化失司致五脏"神伤",进而导致情志郁结。近年来,有医家基于"思则气结"等理论从脾论治抑郁症,认为其发病与七情中的"思"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脾藏意主思,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加重思虑使情志之郁更甚。另一方面,"思则伤脾",脾之运化失职,气血生成乏源,使神失所养,二者相互为病,加重抑郁症的一系列躯体症状。另外,在五行理论中,"中土五行"模式将脾作为五脏的中心,脏腑气血皆从土而生,脾土虚则五脏气虚血亏,五神志失其所居之所而为神伤,神伤则恐惧,日久忧思过度发为抑郁;"生克五行"模式中脾与其他四脏生克相关,通过子母相及、乘侮制化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进而影响复杂易变的气机,而七情内起之郁,多始于伤气。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提高,人际关系复杂,皆为导致思虑过度的因素,久之,情志出现异常,严重者转变为精神类疾病。又"脾主思""思伤脾",利用归脾汤健脾与养心并重的特点,以期达到根治情志病之目的。事实证明该方在治疗情志伤脾方面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如果思虑过度,心操多了,就会损伤脾气,加重气虚体质的症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以致食不知味,或食欲不振,如此一来,人就会消瘦。脾不好,人为什么会消瘦呢?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四肢。因为肌肉和四肢的营养物质都需要脾来输送。若脾气健旺,输送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反之,若脾失健运,营养缺乏,则可导致四肢倦怠无力,甚至肌肉萎软。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与脾脏之关系考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计红  梅晓云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33-1833,1840
情志因素是抑郁症发病的诱因。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则会发病。抑郁症发病与七情中“思”关系最为密切。因抑郁症主要就因过度思虑所致情绪郁l阚,心境低落。抑郁症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思虑太过引起。而思虑赖脾运提供精微以供养,脾虚则见联想困难、思考注意力减退、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的现象。抑郁日久又导致脾运失健,见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抑郁症象。  相似文献   

7.
考试对19例学生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徐华模,罗再琼,古树林,颜承秀近年来研究表明,脾虚患者可出现唾液淀粘酶活性下降,也可能由过度思虑影响脾的功能改变。本研究对19例学生考试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进行对比观察,说明唾液淀粉酶与"思伤脾"相互关系,有助于探讨...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科常见慢性虚损性疾病,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发病与七情有关,病程长、易反复,多数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障碍。而抑郁、焦虑主要因过度思虑所致,"思则伤脾",直接影响脾的运化,加重了CAG反复发作,加速了CAG向胃癌的转化进程,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关于CAG伴抑郁、焦虑的研究不多也不深。试从中医"脾主思"浅谈CAG伴抑郁、焦虑,有利于该病预后,同时指导临床、丰富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虚火上冲型。该类人群常因工作劳累、思虑过度、休息打折、睡眠不足或过用寒凉饮食而发生口腔溃疡。"劳则气耗""思则伤脾",寒凉伤阳,后天(脾胃)不足、先天(肾)失养而为脾肾阳气不足。脾胃气虚、阴火上腾或肾阳不足、虚阳上浮而致虚火上冲,则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并伴随上热下寒表现,发作时可根据脾肾阳虚的轻重  相似文献   

10.
情志因素是抑郁症发病的诱因。人有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则会发病。抑郁症发病与七情中“思”关系最为密切。因抑郁症主要就因过度思虑所致情绪郁闷 ,心境低落。抑郁症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思虑太过引起。而思虑赖脾运提供精微以供养 ,脾虚则见联想困难、思考注意力减退、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的现象。抑郁日久又导致脾运失健 ,见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抑郁症象。  相似文献   

11.
归脾汤被医家们认为是补血的常用方 ,它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 ,其后明·薛立斋在《校注妇人良方》中将严氏方加当归、远志 ,补血作用更胜过严氏方。归脾汤证是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的脏腑证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所以思是心与脾病。脾主运化 ,脾气衰败 ,运化无能 ,则营卫俱乏 ,血之化源不足。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思虑意志皆心之所生 ,而神是气血阴阳共同作用的产物 ,正如《素问·八正神明篇》云 :“气血者人之神”。因此思虑过度伤心脾 ,不仅是心血耗伤 ,而且心气亦伤 ,心气若伤 ,心的温煦蒸化作用馁弱 ,势必影响血的变化而赤 ,由…  相似文献   

12.
华佗劳伤论     
《光明中医》2012,(7):1459
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  相似文献   

13.
金秋话脾虚     
<正>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故有“思虑伤脾”之说,思虑过多,损伤脾气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状,进而造成气虚体质。大家想必都曾有过思虑过多、食欲减退的情况。而且“脾在体为肉,其华为唇”,所以脾虚的人,大多数都会有面黄肌瘦或虚胖、口唇淡白的表现。脾的保养保健重点在于避免思虑过多,要劳逸结合。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松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关于思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为认知范畴,是指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是思考、思想、思虑之意,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正常复制或转化;二为情绪范畴,是一种应激状态之思,苦思冥想、凝神敛志之思,超过了机体反应能力。思为七情时空的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各种情绪都有评价决定的中心作用。当思虑过度之时,气机郁结,伤及脏腑,从而引发身心疾病,这与现代医学所提的亚健康的病因有所类似,笔者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加以印证,得出过度思虑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首要情志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养意而致痴呆、不寐、情志疾病等。提出以“思伤脾,脾失藏意”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神经系统疾病及情志疾病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归脾汤就是"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主要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一两,人参、木香各半两,甘草二钱半组成。明·薛己在《校注妇人良方》于原中加当归、远志各一钱,加强养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脾主思",即脾主导着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与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关系非常密切。研究表明,大脑与消化系统在解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脑分泌的一些物质对胃肠的分泌和运动有影响,反之,胃肠分泌和运动活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药理研究表明,调理脾胃药物可以改善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对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从解剖学、生化学、药理学等方面来探讨"脾主思",即脾与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蒋国印 《光明中医》2009,24(12):2357-2358
预防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医学. 1调养精神意志 人类的思想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有很密切的关系,过度疲劳、生物钟的规律被打乱、精神情志活动异常、强烈的精神刺激、精神抑郁和过度的兴奋以及过度的悲伤都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或正气内虚,易招致外邪而诱发疾病.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精辟地论述了情志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相似文献   

19.
<正> 胃脘痛又叫心下痛,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和而发病。饥饱失常,餐无定时,过饥胃无以受纳,脾无从运化,过饱则水谷稽留于胃,脾胃运化受阻致胃脘痛;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气机阻滞不畅,脾胃运化失常,怒伤肝,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致胃脘痛,对该症除药物治疗外,饮食调节与心理治疗亦颇重要。  相似文献   

20.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慢性的、病因较为复杂的多发病。本病多为过分长期连续紧张而繁重的工作,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在急剧的情绪波动和思想矛盾的情况下,使大脑皮质活动过度紧张,正常生理活动遭受破坏而逐渐形成,其临床表现多以自觉症状为主,一般少见明显的器质性病症。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心、脾、肾虚弱和失调有关,多由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营血暗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