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对儿童髓母细胞瘤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主要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DW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的MRI影像资料。其中男44例,女28例,发病年龄1~18岁。72例均进行了DWI扫描,且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72例髓母细胞瘤中61例位于小脑蚓部,11例位于小脑半球;MR扫描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DWI(b=1 000)扫描65例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7例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影像报告诊断正确率为74%。结论儿童髓母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好发部位及特征性影像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完善检查项目,特别是加做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根据肿瘤DWI的表现,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不典型髓母细胞瘤MR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典型髓母细胞瘤的MR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证实的髓母细胞瘤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10~37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并对其临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小脑蚓部6例,小脑半球6例,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4例,第四脑室内5例.肿瘤内发生囊变18例,囊变区内壁光滑.MRI扫描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与小脑半球一致的等信号,肿瘤周围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强化,部分小脑半球呈磨玻璃状强化.结论 MRI能够针对典型及不典型髓母细胞瘤作出明确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对儿童髓母细胞瘤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本文主要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2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的 CT 及 MRI 影像资料。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2~18岁。62例均进行了 MR 扫描,51例又进行了 CT 扫描。62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62例髓母细胞瘤中56例位于小脑蚓部,6例位于小脑半球,其中18例累及四脑室侧孔区;47%的病例肿瘤中发现钙化;MR 扫描8例呈等 T1等 T2信号,54例呈长 T1长 T2信号,61例呈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影像报告诊断准确率为60%。结论:儿童髓母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好发部位及特征性影像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影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并分析其病理及分类演变。方法:搜集经手术病例证实的小脑髓母细胞瘤23例,年龄4~36岁,15岁以下者18例;行MR横断、冠状及矢状面SE、FSE、FLAIR序列扫描,17例同时静脉注射钆喷替酸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9例病灶位于小脑蚓部,其中15例凸入第四脑室生长,4例位于小脑半球,8例伴转移,17例伴阻塞性脑积水。16例T2W1及FLAIR序列呈等信号。术前20例MR诊断为髓母细胞瘤,3例误诊为星形细胞瘤。结论: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多位于蚓部,T2W1和FLAIR多呈等信号,MR可很好地显示肿瘤的范围、继发改变和可能的软脑膜及骨髓播散,结合发病年龄和部位可望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MRI常规及DWI表现,掌握髓母细胞瘤常见影像学特征,并了解其不常见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确诊为幕下髓母细胞瘤的MRI资料,扫描图像包括T1WI、T2WI、DWI及增强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单盲法分析MRI图像。结果:23例中,常见表现为肿块位于小脑蚓部18例,实性为主、散在小囊变15例;16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为(0.68±0.16)×10-3mm2/s,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16例。不常见表现为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例),第四脑室(2例),桥小脑角(1例),大囊变(1例在小脑半球,2例在蚓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7例),ADC值为(0.73±0.18)×10-3mm2/s,轻度强化5例,结节样强化1例,环形强化1例。结论:发生于小脑蚓部、实性为主、小囊变、DWI高信号是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的MRI常见表现,诊断不难。髓母细胞瘤不常见表现多样,结合病灶DWI信号特点,可与幕下其他肿瘤相鉴别,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颅窝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的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MB的MRI及临床资料,并将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结果:2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5例位于第四脑室内(占58%),7例位于小脑蚓部(占27%),4例位于小脑半球(占15%)。肿瘤在T1WI上呈等至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DWI上肿瘤实性成分呈稍高、高及明显高信号,ADC图均为低信号。12例病灶内可见囊变、坏死,囊变坏死区与脑脊液信号相近,1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强化特征不一,呈轻度至明显强化。5例沿脑脊液播散。结论:常规MRI结合DWI及ADC图对MB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沿脑脊液种植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晏  黄飚  刘红军  梁长虹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191-1194
目的:探讨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髓母细胞瘤的认识。方法: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33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肿瘤位于小脑半球深部4例,小脑半球表面且突向桥小脑角区2例,双侧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多发病灶2例。肿瘤内发生囊变5例,囊变区大小不一,3例位于肿瘤周边,2例位于中央,其内壁光滑。MRI平扫肿瘤实性部分T1W1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且信号不均匀,5例肿瘤周围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3例肿瘤有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其中1例有脑回状强化。2例CT平扫示肿瘤呈稍高密度。结论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突出髓核游离MRI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的MR 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学对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椎间盘突出髓核游离的MR I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MR I组23例,游离髓核7例为T1W I、T2W I均呈低信号(与脊髓相比),边缘清楚,病理上为粘连与炎性反应较轻。13例T1W I呈低或等信号,T2W I上呈低或稍高信号,稍高信号位于周围,低信号位于中心部分,边缘欠清,病理上为粘连与炎性反应明显。3例T1W I呈稍高信号,T2W I上呈等信号,病理上为纤维组织增生。12例增强扫描中,7例于周边见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3例无明显对比强化,2例呈均匀轻度强化。结论MR I信号特征能充分反映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常规MRI表现及DWI、T_2FLAIR信号特点,提高MRI对髓母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髓母细胞瘤患者,对肿瘤的常规MRI平扫、增强、DWI及T_2FLAIR信号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8例髓母细胞瘤位于小脑蚓部14例,小脑半球4例;病变呈实质性10例,囊实性8例;沿孔生长6例;前方有脑脊液环绕10例。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10例,2例呈显著强化。18例病变DWI均呈高信号;T_2FLAIR呈等信号14例,高信号4例。结论髓母细胞瘤的常规MRI检查会导致部分病变误诊,结合DWI及T_2FLAIR可明显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非典型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的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40例,年龄5~35岁。CT检查34例,其中28例同时作增强扫描。MRI检查38例,30例作增强扫描。32例同时作CT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对髓母细胞瘤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7.5%(35/40)。肿块位于小脑蚓部25例,小脑半球9例,四脑室内6例。肿瘤囊变26例,钙化3例,有例增强不明,3例出现转移,转移沿脑脊液播散。结论:非典型髓母细胞瘤可以发生在四脑室内,小脑半球,可以出现大的囊变、钙化,也可以增强不明显,掌握这些征象是CT和MRI诊断非典型髓母细胞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诊断本病的MRI特点与病理学关系及最佳影像学手段,以提高本病的综合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CT和MRI表现特点。CT组16例,MRI组2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16例。结果:16例CT表现为椎管内硬膜囊前高密度影边缘较清,4例显示游离碎片与椎间盘呈细窄颈相连。MRI组中,7例为T1WI、T2WI均呈低信号(与脊髓相比)边缘清;13例T1WI呈等信号,T2WI上呈低或稍高信号,稍高信号位于周围,低信号位于中心部分,边缘欠清;3例T1WI呈稍高信号,T2WI上呈等信号。12例增强扫描中,7例于周边见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3例无明显对比强化,2例呈均匀轻度强化。结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以MRI为最佳,MRI信号特征能充分反映其病理的改变,仔细分析平扫信号特点即可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证实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8例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检查,1例行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CE-MRV)检查,6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果 MRI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6例位于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2例累及脑干.T_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_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注射Gd-DTPA后无明显异常对比强化,MRA未见明显异常,DWI显示病变扩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或为正常.7例经对症处理后多次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临床症状好转;1例因多系统衰竭死亡.结论 MRI对PRES的病变范围显示清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种MR检查方法并结合治疗后复查可以明确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MR 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174例MR I诊断为肝癌的病例的信号、假包膜、瘤外征象的特点及它们与分型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手术病理组MR I诊断准确率及误诊加以分析。结果所有肝癌在T2W I都具有稍高信号的特点,而T1W I以稍低信号或低信号为主。肝癌不均匀的T2W I信号、静脉癌栓及假包膜的出现几率在各分型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在T1W I假包膜显示率明显高于T2W I和脂肪抑制序列。MR I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达91.42%。结论肝癌的MR I信号极具特征性,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纵隔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不同类型囊肿不典型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纵隔囊肿的CT和(或)MRI资料(其中28和26例分别行CT和MR检查,10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肿位于前、中、后纵隔者分别为13、18和11例,位于前中纵隔者2例。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位于不典型部位者分别为7和5例。CT密度近似于水者12例,占42.9%(12/28)。MR T2WI病变均为等或高于脑脊液的长T2信号,1例水成像上信号有衰减。近似于脑脊液的长T1信号者8例,占30.8%(8/26)。MRI信号不均匀者5例,原因各异。误诊14例。结论后纵隔和前纵隔CT高密度和厚壁的囊肿易被误诊为肿瘤性病变;中纵隔气管旁的心包囊肿易被误诊为支气管囊肿。MRI有助于诊断CT高密度的纵隔囊肿。MRI信号不均匀或水成像上信号衰减足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资料。结果(1)38例患者101个椎体受累,单椎体5例,2个椎体13例,3个椎体12例,4个椎体以上8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37个,混杂低信号61个,等信号3个。T2WI及T2/SPIR呈均匀高信号34个,混杂高信号63个,等信号4个。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2)29例45个椎间盘受累,椎间隙狭窄27个,椎间隙消失18个。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SPIR呈不均匀高信号。(3)27例寒性脓肿形成,其中25例为椎体前缘或周围脓肿,5例伴腰大肌脓肿,14例见椎管内脓肿。脓肿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T2/SPIR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4)12例患者19个椎弓根受累;19例脊髓受压。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病变可累及椎体的各部位,MRIT1WI及T2WI以混杂信号为主,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证实的11例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经病理证实,男4例,女7例,年龄9~6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性背部疼痛、肢体疼痛、感觉、运动障碍.MR扫描行矢状位T_1WI、T_2WI,横轴位T_2WI,冠状位T_1WI,增强扫描6例.结果 9例病灶为单发,2例为2个病灶,病灶位于颈段脊髓内8个、胸段脊髓内5个.11个病灶呈类圆形、卵圆形,2个病灶呈梭形.病灶均呈稍长T_1、长T_2信号,其中1个卵圆形病灶、2个梭形病灶内见点条状稍短T_1、短T_2信号分隔,周边均绕以形态不一的短T_2信号环,1个病灶周围有稍长T_1、长T_2信号水肿.6例增强检查,2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4例病灶显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MR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囊性脑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CT、MR I表现特点。方法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转移瘤26例,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7岁。15例行CT平扫,13例行MR平扫,11例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 I扫描。结果26例共48个囊性脑转移灶,囊壁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MR T1W I和T2W I呈等或稍低信号,根据囊壁的形态将其分为3种类型:不均型、结节型、均匀型。MR T1W I囊液信号强度略高于、T2W I高于脑脊液信号强度,而CT密度与之相似或略高。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结论囊性脑转移瘤形态多样,需与脑脓肿及其他肿瘤性囊性病变相鉴别,MR I多方位增强扫描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骨母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9例经病理确诊的骨母细胞瘤术前均行MRI检查并对MRI征象进行分析。结果9例中6例为良性,3例为侵袭性。肿瘤起源于脊柱、颅骨、骨盆分别为5例、3例、1例,MRI上主要表现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样组织在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可为低、等或高多种信号成分;肿瘤内钙化或骨化T2WI为低信号,T1WI上为等或低信号;周边硬化环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可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骨样组织和软组织肿块中度到明显强化,囊变、硬化边不强化。侵袭性骨母细胞瘤边界不清,可侵犯周围组织。结论MRI能较好显示骨母细胞瘤的各种改变,对诊断、手术定位、分期尤其在显示脊髓和脑内继发改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楠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2):1024-1026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比分析1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的MRI表现及其术后病理标本。结果:1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11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下颈段脊髓内,均为单发,病灶处脊髓增粗9例,萎缩2例,正常2例。病灶呈爆米花状或桑椹状,瘤巢较小,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T1WI、T2WI均为混杂信号,且T2WI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10例,占76.92%;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T2WI均为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7例病灶中心有中等强化。MRI信号改变与瘤巢反复出血不同时期出血成分沉积及血栓形成、胶质增生密切相关。结论:MRI能反映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变化,对术前确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