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对改良双钢板法与微创内固定系统(uss)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6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改良双钢板组(89例,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和LISS组(79例,采用LISS法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改良双钢板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89.9%,80/89)略大于LISS组患者的优良率(86.1%,68/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及严重的神经损害、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改良双钢板组手术时间(89.2±13.6)min,术中出血量(188.4±45.6)ml,住院时间(16.5±1.8)d,愈合时间(13.3±2.1)个月,LISS组手术时间(74.3±12.5)min,术中出血量(236.5±65.5)ml,住院时间(16.7±2.1)d,愈合时间(11.4±1.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LISS与改良双钢板法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优势。方法40例胫骨平台骨折老年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组20例,优18例,良2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20例,优15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5.0%。两组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对照组出现螺丝钉松动1例,治疗组未发现明显的螺钉松动现象。对照组出现滑脱1例,治疗组出现滑脱2例。两组随访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较高的优良率和较低的并发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分阶段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分阶段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分阶段治疗,早期将骨折简单复位、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软组织条件好转后再行最终内固定。结果随访(17.1±3.2)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发生。临床骨愈合时间(13.1±1.6)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84.2±8.1)分。结论对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阶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软组织并发症、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和制造锁骨交锁髓内钉,探讨其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传统的钢板螺钉和单枚克氏针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15例成年人新鲜锁骨标本.制作锁骨中段骨折模型,按临床手术方法予以固定并分为三组:锁骨交锁髓内钉组、钢板螺钉固定组、克氏针内固定组,每组5例标本.运用试验应力分析手段测试三组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载荷1000N时,锁骨交锁髓内钉组锁骨弯曲强度和锁骨弯曲刚度分别为(57.41±4.72)、(2.28±0.17)N,与钢板螺钉固定组[(58.50±4.14)、(2.26±0.20) 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克氏针内固定组[(51.14±4.32)、(1.54±0.16) 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钢板螺钉固定组与克氏针内固定组锁骨弯曲强度和锁骨弯曲刚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力学试验:锁骨交锁髓内钉组的扭矩与钢板螺钉固定组的扭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克氏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8,P<0.05).压缩试验:锁骨交锁髓内钉组极限载荷为(1246±87)N,与钢板螺钉固定组的(1348±121)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克氏针内固定组的(870±72)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4,P<0.05).结论 采用锁骨交锁髓内钉固定锁骨中段骨折,其锁骨弯曲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性能优越,微创手术内固定操作方便,比其他方式内固定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锁定双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向科  谢伟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9):1216-1217
目的探讨锁定双钢板内固定本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5例采用锁定双钢板植骨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8±4.74)个月,按照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17例,良11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80%。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解剖复位及下肢力线的恢复为重点,应用锁定双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固定可靠,膝关节可行早期功能锻炼,治愈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合并复杂后侧骨折的胫骨平台三柱骨折采用双切口3块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6例患者,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HSS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3.93%,愈合时间(14.05±1.04)周,完全负重时间(15.31±1.57)周。结论双切口3块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合并复杂后侧骨折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刘骏 《现代保健》2014,(23):145-147
目的:研究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解剖钢板与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2±7.4)min,术中出血量为(199.4±89.2)mL,住院天数为(6.8±2.1)d,骨折愈合时间为(3.9±2.3)个月,总有效率为90.0%,无术后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解剖钢板内固定,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的总有效率,而且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骨折恢复时间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腓骨远端腓骨解剖型钢板拉力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近期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外伤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用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可吸收内拉力螺钉手术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本组45例平均随访(17.7±4.6)个月(1~3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4±3.2)个月(11~17个月),手术治疗后优良率达88.9%。结论腓骨解剖型钢板拉力螺钉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外双钢板固定联合康复训练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将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内外双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被动活动及膝关节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患肢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观察组的患肢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外双钢板固定联合渐进式康复训练能够显著减少胫骨平台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治疗的60例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采用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以及手术时间。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AK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患者实施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术,能够减少手术时间,使患者骨折更快愈合,同时能够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的5种不同手术方案及其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将60例锁骨近端骨折具有手术指征者随机分为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组(Ⅰ组),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组(Ⅱ组),单纯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组(Ⅲ组),T形钢板内固定加一期植骨治疗组(Ⅳ组),各15例。比较4组治疗术式手术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结果 4组患者术后分别采用Rockwood胸锁关节评分法以及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制定标准(JOA)对其疗效进行评价,4组评分取均值对比:术后3个月Rockwood评分Ⅳ组(13.6±1.8)分,高于Ⅰ组(10.4±1.6)分,Ⅱ组(9.3±2.5)分和Ⅲ组(10.8±2.9)(P﹤0.05);术后6个月JOA评分Ⅳ组(95.7±2.8)分,高于Ⅰ组(91.0±1.3)分,Ⅱ组(89.3±2.2)分和Ⅲ组(91.8±1.8)(P﹤0.05);Ⅳ组术后优良率(100%)显著高于前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前3组。结论 T形钢板内固定加一期植骨治疗锁骨近段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确切,无并发症,固定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解剖钢板治疗严重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8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收治79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采用双解剖钢板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松质骨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31%,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62.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解剖钢板治疗严重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固定牢固,膝关节恢复良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陈翔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2):516-518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联合可吸收螺钉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4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Letournel分类:T形骨折5例,后柱骨折4例,后柱并后壁骨折3例,后壁并横行骨折4例,前柱骨折2例,前柱并横行骨折3例,双柱骨折2例,双柱及前后壁骨折1例。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单一或联合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后侧入路,行重建钢板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的评分标准,22例达到解剖复位,2例复位欠佳。所有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采用Modified d’Aubugneand Postal功能评定标准:优1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本组有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未见异位骨化发生。结论术前骨折的明确分类、合适入路的选择、满意的解剖复位及可靠的内固定是治疗髋臼骨折的关键,采用重建钢板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内固定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治疗寰枢椎脱位时的应力分布,为TARP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中国数字人男1号数据集(CT)建立寰枢椎脱位前路复位钢板螺钉固定的有限元(FEM)模型,在此模型上模拟施加各种载荷条件下进行有限元分析,测定钢板、螺钉及寰枢椎在不同载荷条件下内部结构变化和应力分布。结果TARP钢板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不同状态下,内固定器械主要应力均集中在TARP钢板的中部(应力为0.159×10^8-0.732×10^8Pa)和枢椎螺钉的根部(应力为0.214×10^9-0.958×10^9Pa)。但前屈运动时集中在寰枢关节面上(应力为0.512×10^7Pa);后伸运动时集中在寰椎侧块与后弓的连接部(应力为0.582×10^7Pa);侧弯运动及旋转运动时集中在枢椎螺钉的钉道部位(应力分别为0.287×10^9Pa及0.241×10^9Pa)。结论尽管不同部位的应力大小不同,但无论在哪种运动状态下,螺钉的最大应力均在根部,TARP钢板的应力均集中在中部,因此螺钉根部及钢板中部力学强度的大小是决定TARP钢板系统力学疲劳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96例(199处),根据骨折类型并结合主骨折块与塌陷部位选择切口显露及有限切开部位,术中单纯空心钉、松质骨螺钉或螺栓固定56处,T型、L型或曲棍球棒形支撑钢板固定94处。复合固定包括曲棍球棒形支撑钢板加T板、L板或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41处;骨折压缩部位复位后的骨缺损应用髂骨或人工骨植骨101处。结果196例获得随访,骨折均在12周内愈合,优107例、良76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93%。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需依据骨折类型,遵循分期治疗原则,满意的疗效取决于:①关节面平整、下肢力线和关节韧带连续性的恢复;②骨折压缩部位复位后骨缺损必须植骨支撑;③能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有效内固定;④妥善处理软组织包括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⑤适时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骨折患者,探讨适合患者骨骼解剖形态和骨折病理形态特点的数字化接骨板的定制过程和方法,通过数字技术使接骨板完全个体化、特异化。方法:由CT薄断层扫描及三维成像获取骨折部位及对应健侧骨骼的原始数据,经电脑处理生成快速成型所需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具体骨折的模型,模拟骨折复位,经电脑分析、处理,设计适合该患者骨折部位的接骨板及设计好预留固定的螺钉孔、接骨板形态。通过数字化程控技术生产出适合骨折患者的个性化数字接骨板。结果:成功定制了首例应用于股骨近端骨折的的数字化接骨板。结论:该方法是通过结合螺旋CT三维成像、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数控仿真加工技术为创伤骨科患者成功定制出完全数字化、个体化的接骨板,对创伤骨科骨折患者来说,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植入物,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混合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3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疗效:优19例(55.88%)、良9例(26.47%)、可3例(8.83%)、差3例(8.83%),优良率达82.35%。2例患者出现延迟愈合,1例患者出现骨折畸形愈合。34例患者无皮肤坏死及手术感染。结论采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李光  康健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632-1634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间歇低氧(IH)诱导大鼠海马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组)、间歇低氧组(IH组)、Melatonin组(MEL组),每组10只.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采取RT-PCR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Cu/Zn SOD、GPx、CAT的mRNA水平.结果 (1)在IH组中,MDA的水平为(1.68±0.23)μmol/g protein,均高于对照组和MEL组的(1.25±0.14)μmol/g protein和(1.35±0.18)μmol/g protein(P<0.05或P<0.01);(2)在IH组中,SOD的活性、Cu/ZnSOD、GPx、CAT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3.01±4.96)103NU/g protein、0.25±0.02、0.34±0.09、0.38±0.03,均低于对照组和MEL组的(61.12±5.68)103NU/g protein和(55.98±4.65)103NU/g protein、0.48±0.06和0.43±0.08、0.55±0.07和0.54±0.05、0.57±0.04和0.53±0.07(P<0.05,P<0.01).结论 间歇低氧可通过氧化应激导致大鼠海马损伤,MEL能抑制间歇缺氧导致的氧化应激,从而对间歇低氧大鼠海马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tritional regimens on fracture healing in the injured rat model. Four groups, each consisting of 12 male rats (307 +/- 16 g), were subjected to anesthesia, laparotomy (injury), and tibial osteotomy with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I received 23% protein, group II received 23% protein and high caloric feed, group III received 5% protein, and group IV received 38% protein. After 8 weeks, calluses were x-rayed and the tibia was removed, fixed in a special block of methyl-metacrylate, and tested at tension up to failure in a mechanical testing apparatus. The distraction force at failure was measured, and callus stiffness and energy absorbed to failure were calculated. The low protein die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lower tensil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calluses compared to the other three dietary regimens, this despite adequate caloric intake. In addition, the low protein diet resulted in a callus with "rubbery"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mpared to the "rigid" calluses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 high protein diet did not result in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fracture healing. These results g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ace of a high incidence of protein calorie malnutrition in injured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俞芳  陈游  谷绍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9):1158-1160
目的研究自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后对韧带损伤愈合的影响。方法兔双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于中段完全切断做成自身对照模型。实验组模拟人半腱肌腱重建术。术后4,12,16,24周通过大体解剖和天狼猩红偏振光法观察内侧副韧带愈合的情况。结果大体解剖发现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愈合组织比对照组多,术后4、12、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愈合组织的Ⅲ型胶原纤维与Ⅰ、Ⅲ型胶原纤维之和的平均比值分别为(0.263±0.075)、(0.235±0.041)、(0.210±0.045)、(0.197±0.0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310±0.072)、(0.286±0.045)、(0.261±0.046)、(0.236±0.043)(P〈0.05)。结论半腱肌腱膝重建术可以在早、中期改善内侧副韧带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