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提出了这样两条条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其中所谓“时时恶寒”和“背微恶寒”两证,引起了历代注家的争论,有的认为是太阳风寒未净,有的认为是热蒸汗出肌疏,有的认为是阳热郁而不舒等等。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尚无定论。因此,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来加以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  相似文献   

3.
背恶寒,早在《伤寒论》就有论述,如“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此为里热熏蒸而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此为阳阴盛而致。  相似文献   

4.
正盆腔脓肿属于急性盆腔炎的重症,治疗起来较为棘手。白虎加人参汤乃白虎汤类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中关于白虎加人参汤的原文主要有6条,第168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说明白虎加人参汤可用于治疗内伤杂病。笔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1例盆腔脓肿高热收效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校勘《外台秘要方》有关《伤寒论》的内容时 ,发现《外台秘要方》[1 ] 卷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中” ,涉及“白虎汤”的三条条文 ,《伤寒论》皆作“白虎加人参汤”。而在细考该文时 ,发现《外台》所引可能是《伤寒论》另一传本之条文。为了便于分析说明 ,且先将《外台》原文录下 ,并标以序号 :1 “又伤寒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汤主之。 ( 1 68)2 又诸亡血家不可与白虎汤 ,虚者亦不可与 ,卒得之腹痛而利者 ,但可温之。3 又伤寒无大热 ,而口干渴、心烦 ,其背…  相似文献   

6.
林家坤 《江苏中医》1998,19(11):6-7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阳明邪热炽盛,气阴两亏。此方的主药应是知母,生石膏等药仅起辅助作用,阳明经证,若脉洪芤时,宜用本方,脉浮法时,宜用白虎汤。  相似文献   

7.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阳明邪热炽盛、气阴两亏。此方的主药应是知母,生石膏等药仅起辅助作用。阳明经证,若脉洪芤时,宜用本方;脉浮洪时,宜用白虎汤  相似文献   

8.
白虎加人参汤临证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贵周 《中医研究》2010,23(10):64-66
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论》,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5味药组成。书中记载:“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相似文献   

9.
38.《伤寒论》中背恶寒症可见于哪些汤证?临床上应如何辨证施治? 答:《伤寒论》中言“背恶寒”症者,有原文第174,304等两条。白虎加人参汤证及附子汤证均可见之。因背恶寒之成因不同,故治疗之方法也有所区  相似文献   

10.
白虎场虽为阳明经证而设,然不可拘泥于外感伤寒入里化热传入阳明始用此方。若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四大”症时,即为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指征。阳明经证治疗过程中要时时顾护气津。“保胃气、存津液”是《伤寒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韩非  刘秀茹 《中医研究》2003,16(2):46-47
白虎加人参汤始见于《伤寒论》 ,由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人参组成。《伤寒论》对其论述有 5条 ,主要治疗大热 ,大渴 ,大汗出 ,脉洪大 ,舌苔黄燥 ,时时恶风 ,背微恶寒等症。后世医家将其应用于临床各科 ,多有效果 ,现将本方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 临床应用1 1 糖尿病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症见多饮 ,多食 ,多尿 ,消瘦或虚胖。近年来本方在糖尿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 ,多取得满意的疗效。孟庆棣等[1] 通过辨证论治 ,以清胃生津 ,益气养阴立法 ,用加味白虎加人参汤 (生石膏 30g ,北沙参 2 0g ,知母 15g ,忍冬藤 15g ,玉竹 10…  相似文献   

12.
<正> 【病机分析】本证较白虎汤证燥热更甚。里热炽盛,气液大伤,故大汗出甚,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口舌干燥,心烦。热盛汗多,伤及气液,热随汗散则身无大热,但非里无大热。汗出肌疏,表气已虚,故时时恶寒,或背微恶寒。故《金匮·消渴篇》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自虎加人参汤主之。”可见如无大热、大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60年四月号刊载了万友生同志“为什么白虎汤证会恶风塞”一文。读过之后,觉得在某些论点上有提出商榷的必要。现将笔者个人的意见申述于下,希万同志暨医界先进予以指正。万同志的文章着重分析了白虎汤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有属“阳热宣发”和属“阳热郁遏”的不同病理机转。认为“白虎汤证如有呈现时时恶风与背微恶寒证的,是因阳明经热郁而不舒所  相似文献   

14.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林亿校本《伤寒论》凡有八条提及,原为“热结于里,里实未成”而设,用以治疗外邪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及真热假寒之热厥.仲景《伤寒论》中从未提及阳明经证,更未将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阳明病热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病实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经证一说,概属后世医家附会杜撰而成.本文就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否隶属阳明病做如下分析,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5.
余读《伤寒论》,发现论中有的条文值得商榷。如第175条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条提要曰:“白虎加人参汤证及禁例”(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接着释义曰:“白虎汤的用法,必须在表解后内热盛者,方可使用。”观之临床,殊不尽然。张仲景设此禁之意,是针对表证而无内热者,郑重告戒庸医不可妄投白虎汤,以免遭冰伏难解之弊。清代吴鞠通提出用白虎汤有四禁:“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相似文献   

16.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2,27(7):1295-1297
《伤寒论》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所针对的病机是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腑,而此条文说明了此病机形成的另一条途径(见图一).阳明病在病机上具有里、实、热的特点,《伤寒论》182条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恶寒,代表病已不在太阳;身热,反恶热,是因为里热所致.《伤寒论》168条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19条又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可见汗自出,是由于里热炽盛,迫津液外出所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指的是邪在里,出现表里俱热的证候.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原文第26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对于本条的认识,众多先贤及当代学者均认为:太阳伤寒经误治等各种原因导致病邪不解转入阳明。而笔者认为,此证并非太阳伤寒引起,而是感受热邪。笔者就以下几点的不成立,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28.《伤寒论》中汗出症可见于哪些主要汤证?辨证要点如何? 答:汗出一症在《伤寒沦》中可见于桂枝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及少阴病亡阳证。桂枝汤证之汗出,全身微汗出,汗出之后,每恶寒(或恶风)更甚,恶寒罢,则汗自止。并与发热恶寒  相似文献   

19.
崔连有 《四川中医》1999,17(6):15-15
口渴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医圣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中分别称其为“渴欲饮水”、“口煤咽干”、“舌上操而渴”、“大烦渴”、“消渴”等,并对其治法做了详尽的阐述,给后人治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本文就其对口渴的治法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王清热生津止渴法伤寒邪在太阳不解,易化热内传阳明,而见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之阳明经证。如(伤寒论》26条:“服桂技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场主之。”(伤寒论》222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揭者均属热在阳明,…  相似文献   

20.
论白虎汤证不为“四大”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以降,注伤寒白虎证者,多遵《温病条辨》而言其为“四大”症,沿袭至今,致使无法认识何者为白虎证,何者为白虎加入参汤证,遂使仲师辨证之精微处湮而不彰,使吴氏之鉴别法亦晦而不明。故提出,以就正於同道。所谓四大症,为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笔者按:更有加面大赤为五大症者)。此四大症与《伤寒论》原意不符,试看大论所载白虎证三条: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176条之“里有寒”显系有误,有改为里有热者,有改为里无寒者,有改为表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