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发病率呈增妊趟势,甲亢的内科治疗常规采用抗甲状腺药物。但其所致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尤其是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我院1998-2004年共收治7例由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全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由于全血细胞减少而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可导致严重感染,血小板减少可致出血.分为先天性再障和后天获得性再障,后天获得性再障可由药物、化学品、毒素、感染因子、射线等引起,美国和西欧年累积发病率为2~6例/100万人口.再障是较为严重的血液病,本文对近10 a来国内文献报道的药源性再障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经验性治疗中的作用。通过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1例案例分析,讨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经验性治疗。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应给予经验性的抗菌药物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同时注意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罕见且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70%~90%的粒细胞缺乏症是由药物引起的。药物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症(drug-induced agranulocytosis,DIAG)的特征是循环粒细胞显著减少或绝对缺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1。DIAG几乎涉及所有品类的药品,其中风险较高的药物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感染药物。DIAG是由于个体特有的易感性而对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通常与给药剂量无关。DIAG的发病机制与直接细胞毒性、免疫反应以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及时停止可疑药物、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及考虑在高危患者中使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对降低DIAG的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4,(9):928-931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某大型综合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因使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3例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甲巯咪唑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多出现于用药的13个月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严重的出现败血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升白细胞药物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甲巯咪唑可导致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一旦出现粒细胞缺乏,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我院近五年发现急性粒细胞块乏症13例,均系药物引起。有的极为严重,有的虽不十分危重,但治愈后由于再次使用致病药物,引起更为急剧的粒缺致死,现将13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病例进行分析,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在成人低于 0 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多为急性过程, 绝大多数是机体对药物发生变态反应或对化学品过敏反应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是内科急重症之一, 起病急, 病情凶险, 常并发重症感染, 病死率较高,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患者会因严重感染而危及生命。我院1997~2004年收治23 例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3 例中, 男 9 例, 女 14 例; 年龄33~57岁。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诊断[1],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 0 5×109/L者列入统计。发病前均有…  相似文献   

8.
应用rhGM-CSF或rhG-CSF治疗由药物或KOSTAMAN综合征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疗效较明确,可明显降低死亡率,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白细胞缺乏合并真菌感染,rhGM-CSF可加速中性粒细胞恢复,缩短真菌清除时间,与抗感染药合用可提高疗效;两者单独使用治疗再障可提高粒细胞数,降低感染率;与EPO、ALG/ATG联合治疗再障或重型再障,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生存率明显提高;在强化免疫抑制的基础上联用治疗重型再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提高缓解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学者指出rhGM-CSF在体内外对肺鳞状细胞癌的侵袭有促进作用。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骨痛、过敏反应,罕见的不良反应有Sweet综合征、类白血病反应、血压下降、癫痫发作等。  相似文献   

9.
他巴唑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卫华  董亚琳  张弓 《医药导报》2005,24(4):350-350
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的副作用较多,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较为严重。2003年我院在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工作中,共发现4例他巴唑引起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粒细胞缺乏症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控制甲亢症群,有的会引起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出现粒细胞缺乏症的毒性反应,危及病人生命[1].近来对3例因服用抗甲状腺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进行了及时抢救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药源性血液病(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D-LP)和粒细胞缺乏症(D-AGC)1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概念外周血白细胞(WBC)低于4ⅹ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成人低于2ⅹ109/L,儿童低于1.5ⅹ109/L者称为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人的粒细胞数受多种因素影响,除遗传、环境因素外,尚可因病人的年龄、活动状态而不同。当ANC低于0.5ⅹ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特定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引起ANC选择性减少或缺乏的病症。2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本院1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严重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发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同时对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临床表现和文献分析推测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导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的可能性比较大.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药源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发生概率小,但因其是非处方药物,应用率高,应引起临床药师、医师及患者警惕,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发病率B(?)ttinger 等1979年报道,粒细胞缺乏症每年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二点六。十年来,在接近12,000例血液异常患者,有199例为药源性粒细胞缺乏症,且死亡人数(63例,32%)超过任何其他药源性血液病组。Pisciotta(1973年)  相似文献   

14.
李进  单莉 《哈尔滨医药》2002,22(4):76-77
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最常用药物,副作用较多,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粒细胞缺乏症。我院于1991~2000年共收治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1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丹  杨玉芝  冯琨  江红  向朝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38-2139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因ATD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G-CSF治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结果 G-CSF治疗组的患者粒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7.1±4.2)d与(12.9±5.4)d、(10.4±6.4)d与(18.3±3.9)d,均P<0.05].14例患者治愈,1例死于重度感染.结论 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经G-CSF治疗,能够有效缩短粒细胞恢复的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王璟 《首都医药》2000,7(11):51-51
所谓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的时候,就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其中主要是粒细胞的减少.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当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而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或完全缺乏时,称粒细胞缺乏症.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药源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特定药物在不同患者中,通过不同机理,引起外周血液内中性粒细胞数选择性减少或缺乏为特征的血液学超敏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旨在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感染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56例甲亢患者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按照数字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升粒细胞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15~30 mg/d泼尼松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和感染率发生情况以及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率为10.71%(3/28),对照组为7.14%(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升高、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药物免疫损伤及药物对血细胞的毒性可导致药源性血液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其发病率为全部药源性疾病的10%。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发病率最高,约占50%。血小板下降引发的疾病占30%。而骨髓障碍和红细胞损伤分别为11%及8%。本文论述药物免疫损伤及细胞毒作用引发的药源性血液疾病。  相似文献   

19.
郭正端 《贵州医药》2003,27(8):718-719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采用他巴唑药物治疗 ,有的可引起患者的白细胞减少 ,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症的严重毒副反应 ,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分析我院自1 991年 8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因他巴唑引起甲亢患者粒细胞缺乏症而住院的病人 ,现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2 0例病人均符合下列条件 :(1 )初诊时确诊为毒性甲状腺肿并甲亢 (Grave病 ) ,有明确他巴唑服用史。 (2 )服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4 .0× 1 0 9/L ,粒细胞绝对值 >1 .0× 1 0 9/L。 (3)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3.0× 1 0 9/L ,粒细胞绝对值 <1 .0× 1 0 9/L。 …  相似文献   

20.
药源性血液系统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O药物不良反应国际研究中心的资料指出,因药物的有害作用而导致血液系统疾患者,其顺序为: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其病死率以再障为最高,可达50%。故再障和溶血性贫血已引导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