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对传统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进行改进。方法 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34例采用传统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38例采用改进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传统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是应用Seldinger技术结合撕脱鞘进行置管。改进的置管方法是采用导引钢丝引导进行导管置入。结果传统置管患者中12例(35.29%)因隧道皮下组织的收缩不能一次性将导管涤纶套放置在所需的位置,9例(26.47%)术中发生10ml以上的出血,10例(29.41%)术后48h内发生明显穿刺点或隧道出口渗血。改进的置管术患者全部一次性将导管涤纶套放置在所需的位置,仅3例(7.89%)发生10ml以上的出血,2例术后48h内(5.26%)出现明显穿刺点或隧道出口出血。改进的置管术患者术中疼痛不适感明显低于传统置管术患者。结论改进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较传统的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操作更为顺利,难度降低,患者耐受性好,术中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减少。为一种更安全、方便的置管方法 。  相似文献   

2.
王佳  曾丽 《护理学报》2014,(14):68-69
目的探讨减少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出血的最佳送鞘方式。方法将100例行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导管鞘送入长度根据B超定位血管深度再加1 cm,对照组导管鞘完全送入,比较两组患者撕裂导管鞘后即刻出血情况和置管24 h穿刺点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即刻出血量和置管24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B超定位血管深度不完全送鞘的方法,可减少患者的PICC置管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连续X线透视辅助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卫生经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3年1月于湖北文理学院附属谷城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置管方式分组,其中盲穿组(n=30)采用盲穿法,X线组(n=30)应用连续X线透视辅助下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24 h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疼痛程度差异,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评价两组的卫生经济学效果。结果:X线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盲穿组(P <0.05);两组的两次、三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X线组的操作时间短于盲穿组,24 h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盲穿组(P <0.05);X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盲穿组(P <0.05);X线组达到预期置管目的占比、置管舒适度均高于盲穿组(P <0.05);X线组的综合效果指标(EI)高于盲穿组,成本效果比(CER)低于盲穿组。结论:连续X线透视辅助下PICC置管术可有效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和置管舒适度,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4.
彭卉  喻周香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335-1336
【目的】观察欣母沛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具有宫缩乏力高危因素及有剖宫产指征孕妇60例,随机分为欣母沛组(A组,n=30例)、缩宫素+卡孕栓组(B组,n=30例),准确计算出术中出血量及产后24h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后24h平均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并观察其副反应。【结果】B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6.7%vs6.67%)明显高于A组;B组术中出血量为(441.57±252.03)mL,术后24h出血量为(651.66±308.24)mL,A组术中出血量为(317.31±162.47)mL,术后24h出血量为(512.26±251.54)mL,B组术中及术后24h出血量也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欣母沛可明显减少有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产妇剖宫产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量,并具有安全、高效、迅速、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丝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0例需要更换桡动脉置管的MO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导丝引导下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方法。置管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将塞丁格穿刺套件中的导丝置入原桡动脉置管中,拔出原导管,沿导丝迅速置入新导管后抽出导丝;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重新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ICU住院时间、置管后感染和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更换导管后导管功能均正常。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局部渗血发生率明显降低(93.3%比60.0%;0.0%比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9.3,4.3;P〈0.05),且置管时间明显缩短[(2.7±0.2)min比(11.2±0.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P〈0.05)。结论经导丝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的方法避免了MODS患者重新穿刺的痛苦,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6.
不用撕脱鞘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长期中心静脉置管适用于慢性肾衰竭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建立动静脉内瘘困难的患者。而传统的使用撕脱鞘的置管方法出血量大,操作繁琐。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不用撕脱鞘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少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出血量的最佳退鞘时间。方法选择本科2016年10月~2016年12月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为导管送入导管鞘15cm后,保证导管不被牵拉出的前提下,立即退出导管鞘,对照组为导管根据测量长度完全送到位后退出导管鞘,比较2组患者退出导管鞘后即刻出血情况和置管24 h后穿刺点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即刻出血量和置管24 h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送入导管鞘15cm后,保证导管不被牵拉出的前提下,立即退出导管鞘方法有利于减少患者出血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吴立飞 《大医生》2022,(24):47-49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对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与出血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膜透析置管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分为A组(术前停用所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7d,60例)、B组(术前停用氯吡格雷≥7d但不停用阿司匹林,35例)、C组(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d但不停用氯吡格雷,25例)。比较A、B、C三组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与术后出血发生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出血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B、C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P<0.05);A、B、C三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术前停用所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术前停用氯吡格雷但不停用阿司匹林不是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前停用阿司匹林但不停用氯吡格雷是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OR=1.433)。结论 术前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能够降低腹膜透析置管术患...  相似文献   

9.
自制压迫止血卷预防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制压迫止血卷用于预防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120例行PlCC置管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PICC置管成功后对照组采用纱布加压止血72h,观察组采用自制压迫卷加压止血72h,观察2组出血情况.结果 肝衰竭患者PICC术后中重度渗血率观察组为8.7%,对照组2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压迫卷预防肝衰竭患者PICC置管术后72 h出血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钱薇  吴金凤  言克莉 《护理学报》2012,19(14):60-62
目的 探讨经B超引导下结合微插管鞘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行PICC置管术不同扩皮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多程化疗需长期输液治疗患者90例,根据置管先后分组,观察组44例采用14号套管针扩皮置入微插管鞘,对照组46例采用手术尖刀扩皮置入微插管鞘.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操作用时、操作者满意度、扩皮后即刻局部出血情况、术后24 h及第7天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操作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操作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扩皮后即刻和置管后24 h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少,而置管后第7天局部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B超引导下结合MST行PICC置管术使用14号套管针扩皮,操作方法简单可行,且套管针无需额外配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常见并发症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调查339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留置的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分析导管在置管和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对策.结果 置管成功率100%.随访过程中35例死亡,非导管相关.余下304例导管平均留置时间20.0±15.9月.置管过程并发症:导丝送入困难2例,渗血3例,心悸4例,锁骨下静脉损伤1例,成角扭转1例.导管使用过程中并发症:感染11例,流量不足24例,管头裂缝1例.共拔管25例.结论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如果不适于建立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长期置管可作为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但需注意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新型长期透析导管Palindrome同以往长期透析导管Permcath及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充分性、导管功能及并发症方面的异同.方法 以使用Permcath导管临床资料完整43例为Permcath组,Palindrome导管49例为Palindrome组,同期动静脉内瘘56例为AVF组.观察各组尿素清除率(Kt /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最大血流量,各组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发生及导管1年通畅率等.结果 选择长期透析导管占同期透析通路比例为49.2%,首次直接选择长期透析导管比例为17.4%.使用长期透析导管患者病因中,继发性肾损害 (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缺血性肾病等)占73.1%,明显高于AVF组的51.5%( t=13.064,P= 0.000,).Palindrome组在Kt/V、URR、1年通畅率上明显优于Permcath组(P分别=0.02,0.007,0.021),与AVF组无显著差异.Palindrome组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AVF组(χ2=4.5946,P=0.032),血栓发生率为30.6%,明显低于Permcath组的48.8%(χ2=7.8125,P=0.005),高于AVF组的5.4%(χ2= 5.9019,P=0.015).结论 Palindrome导管在最大血流量,透析充分性、1年通畅率等方面优于Permcath导管,与AVF患者相当,但仍有较高的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长期透析导管只能作为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较好补充形式,不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Permcath导管长期并发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双腔导管的效果和并发症,延长其使用期限。方法随访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共计106例患者,实施深静脉留置permcath导管112例次,6例次为再次置管;其中右颈内静脉置管术102例,左颈内静脉置管5例,锁骨下静脉3例,股静脉2例。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0.6±8.9)个月,最长时间为52月。10例患者因栓塞拔管;6例患者因感染拔管;3例导管拔脱;11例患者接受肾移植;27例患者虽导管通畅,但患者因原发病等原因死亡;转入其他医院治疗及失访22例。结论深静脉留置permcath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低,栓塞率低,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用传统方法无法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患者和准备近期行肾移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口渗血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364例患儿413例次导管穿刺点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穿刺口渗血的176(42.6%)例次,其中轻中度出血164例次,重度出血12例次;穿刺后24 h内渗血29(7.2%)例次;开始出现渗血时间为(4.19±2.95)d;中心静脉导管固定缝线的脱落、导管移位、管道留置时间4 d是穿刺口渗血的危险因素,患儿年龄3岁是保护因素。结论患儿的年龄、管道留置时间、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是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穿刺口渗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应用对慢性肾衰竭静脉置管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静脉置管长期血液透析患者85例,根据防治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置管首次透析后即开始采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防治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对照组置管首次透析后先采用常规肝素封管,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时再开始采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防治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观察比较两组透析6个月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次数和首次导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两组透析1、3及6个月时的血流量及静脉压;两组透析前及透析6个月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酶时间;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首次导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透析3、6个月时观察组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6个月时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仅对照组PT降低(P<0.05);观察组透析6个月时P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可有效防治慢性肾衰竭静脉置管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且安全性良好,是一种防治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alindrome导管在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登记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接受长期深静脉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在进行比较.2组感染及低流量发生率用次/1000导管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平均带管时间比较用 t检验.结果 总手术234例次(229人),Palindrome导管组68例次,带管时间(381.08±44.61)d,发生感染2例次,平均感染率为0.08次/ 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3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5/1000导管日,拔管6例;普通导管组166例次,带管时间(273.11±25.41)d,感染19例次,平均感染率0.42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13例次,平均发生率为4.7次/1000导管日,拔管21例.2组在感染、低流量发生率及平均带管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al in drome组优于普通导管组.6例Palindrome 导管再循环为0,反接时未发生流量不佳.结论 Pal in drome导管是临床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术很好的选择,值得对其进行更大样本及更长时间的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体酮注射液作为留置导尿管润滑剂在妇科留置导尿中的应用。[方法]将526例妇科住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72例,对照组254例,观察组采用黄体酮注射液润滑导尿管,对照组采用无菌液状石蜡棉球润滑导尿管。导尿后24 h、48 h分别留取尿标本进行尿常规、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导尿后24 h尿常规白细胞阳性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导尿后48 h菌尿检出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体酮注射液作为导尿管润滑剂应用于临床,效果优于液状石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前瞻性分析了既往5年内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32例次经皮下隧道留置的带涤纶套血液透析用长期导管的使用寿命情况.有2种不同设计的导管参与了研究:HemoSpl it (Bard),Permcath(Quinton).方法 我们使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来比较不同因素对导管寿命的影响,利用Cox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 我们发现在导管的使用寿命方面,是否首次置管对导管总体使用寿命无显著影响(P=0.897);置管途径中以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最佳(中位生存时间1101天);非糖尿病患者导管使用时限较糖尿病患者长(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126天及898天,P=0.024);HemoSplit导管优于Permcath导管(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126天及825天,P=0.126).患者的年龄、性别对导管使用影响不大.Cox比例风险模型发现糖尿病及导管所在静脉的选择均为导管留置寿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临床医生在操作前应准确掌握可能影响导管使用寿命的因素并充分考虑到原发病和导管的置入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彭琪  廖灯彬 《华西医学》2014,(9):1730-1732
目的比较老年男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不同时间拔除尿管所产生并发症的情况,寻求和选择术后尿管拔除的有利时机。方法选取2013年5月一8月60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术后24h内拔除尿管;对照组术后24h后拔除尿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h内行清洁导尿,安置双腔气囊导尿管。详细记录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首次自行排尿时间、拔管后排尿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并比较。结果试验组在尿潴留、尿道疼痛、膀胱痉挛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488)。结论术后24h内拔除尿管能有效降低尿潴留、尿道疼痛、膀胱痉挛和膀胱刺激征的发生率,利于早期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