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ABO溶血病患儿进行早期观察和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黄疸消退时间平均7~8天,平均住院时间8天,45例无一例换血,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及死亡。结论:基层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患儿尽可能的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IVIG) 500mg/kg/次,静脉滴注,1次/天,连用3天.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72小时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完成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平均光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治疗72小时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完成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平均光疗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84、19.84、10.20,均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f=11.88,P< 0.05).结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能可显著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中药预防性治疗母婴血型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总结我院近20年来母婴血型不合112例(ABO 91例,Rh 21例)服用中药新溶Ⅰ号的临床效果。112例分为服药组(研究组)74例,对照组38例。结果表明预防服药明显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服药组围产儿死亡率为14‰,对照组105‰,死亡病例均发生在 Rh 血型不合组,其中服药组围产死亡率77‰,对照组为500‰。此药能减轻溶血程度,ABO 血型不合服药组中重度溶血病例占6%,对照组为25%。Rh 血型不合服药组中重度溶血50%,对照组为80%。结果还表明服药期限与治疗效果相关,全部病例中服药期限>10周的重度溶血占12%,服药期限<10周占41%。中药对母血清免疫抗体效价在整个孕期没有升高或有不同程度下降。目前分析表明本药不但对预防 ABO 母婴血型不合有效,而且对 Rh 母婴血型不合也同样有预防性治疗效果。中药新溶Ⅰ号服用方便,无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溶血三项试验|直接Coomb's试验(DAT)、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及血清胆红素测定值结果,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根据292例新生儿ABO-HDN溶血三项试验结果及抗体释放试验凝集强度(即+、2+、3~4+)按日龄(即1~2d、3~ 5d、6~15d)分组,分析新生儿ABO-HDN溶血试验结果、血涛胆红素测定值与日龄的关系.结果:292例新生儿ABO-HDN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构成比、凝集强度均以1~2d时最高最强;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值与4种阳性类型及抗体释放试验凝集强度无关,P>0.05,与日龄有关,随日龄增加而增大,P<0.05;治疗后血清胆红素下降趋势为1~2d<3~5d<6~15d,其中1~ 2d与3~ 5d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1~2d与6~ 15d及3~ 5d与6~ 15d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换血病例多集中在1~4d之间,占94.12%.结论:对于母婴ABO血型不合且黄疸进展快的患儿应在生后1 ~ 2d内进行溶血三项及血清胆红素检测,以便早期确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特有的病理生理现象,对机体无害,但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出现核黄疸,则可危及生命。1993年7月至1994年2月,我科采用口服玉米须水方法,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新生儿1000例,足月,日龄1~4d,体重2500~4200g,临床表现没有明显ABO及Rh血型不合溶血症、G-6-PD缺陷,随机分为观察组500例(剖宫产169例,顺产331例;产时用催产素159例),对照组500例(剖宫产166例,顺产334例;产时用催产素154例)。方法:观察组出生6h喂奶,喂奶中间喂玉米须水,每次20~30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期干预、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将360例轻中度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其母孕期抗体效价≥1:128并接受抗溶血治疗)随机分成蓝光照射基础上加茵栀黄颗粒组和蓝光照射基础上加丙种球蛋白组,检测7d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治疗轻中度新生儿ABO溶血病且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孕期干预、菌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确切、安全、易于接受且节约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7月分娩的新生儿3190例,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血症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出生体质量、妊娠合并症诸因素、围产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由多种因素所致,资料所示围产因素致黄疸为主,故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孕期、产时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对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需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的护理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科谢汝娟,孙燕英,方乔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换血,我科1994年采用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均获痊愈。介绍如下:1病例简介例1:女,出生后36h,体重1.3kg。出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对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住院的16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256例,其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66例,占13.2%;溶血因素、感染因素和围产因素与检测指标呈正相关(P<0.05),且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发现溶血因素是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控制患儿病情,提高患者治愈率。结论早期新生儿是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发人群,造成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复杂,其中溶血因素比例最高,感染和围产因素次之。所以应该对早期新生儿重点观察,发现症状需要及时果断干预,以减少其发展成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换血过程中通过成分输血输注速率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42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需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采用不同时间段控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速率进行换血。换血前做好环境、物品、药品准备,患儿先行光疗,输注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食2~4h,建立2个动脉通道和2个静脉通道;换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输血量和排血量,观察排血通道和输血通道是否通畅;换血结束拔一个除动脉留置针,继续光疗及监测黄疸,正确喂养,预防感染。结果患儿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4.1±6.2)%,血清总胆红素由换血前的(451.2±48.6)μmol/L降至(207.3±27.8)μmol/L,间接胆红素由(396.4±45.5)μmol/L降至(198.6±25.6)μmol/L。换血后,WBC、Hb、PLT含量分别为(9.4±1.5)×109/L、(151.0±22.0)g/L、(129.0±36.0)×109/L,其中Hb含量升高比较明显。结论在新生儿换血过程中,通过对输血输注速率的护理干预,在不增加用血量的基础上,能降低胆红素水平和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总结5例孕妇孕期因母儿Rh血型不合而予以宫内输血治疗的护理经验。提出新生儿溶血病成功实施宫内输血的条件包含:合适的适应证,即母亲Rh(-)血型造成母儿血型不合;恰到好处的时机,即在胎儿水肿发生之前;医务人员多年的穿刺经验是保证母儿成功治疗的基础;充分的团队合作,穿刺输血中超声的连续监测及出生后新生儿的配合抢救是母婴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早期输血质量控制方法,确保HSCT顺利进行.方法 对23例HSCT患者进行早期输血治疗,做好输血前、中、后期输血管理及血液保存的质量控制.结果 23例ABO血型不合的HSCT后均获得了造血重建,血型分别于移植后24~150 d转为供者血型;无1例发生溶血反应.结论 严格输血管理,可以帮助HSCT患者顺利实现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早期输血质量控制方法,确保HSCT顺利进行。方法对23例HSCT患者进行早期输血治疗,做好输血前、中、后期输血管理及血液保存的质量控制。结果23例ABO血型不合的HSCT后均获得了造血重建,血型分别于移植后24~150d转为供者血型;无1例发生溶血反应。结论严格输血管理,可以帮助HSCT患者顺利实现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A、B、C组各31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B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抚触干预,2次/d,15 min/次,连续5 d;C组在B组基础上每日增加抚触1次.测量三组干预5 d内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第2~5天B、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A组(均P<0.01),第4、5天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B组(均P<0.01);干预第5天B、C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显著高于A组(均P<0.01),且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抚触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促进其行为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脐动静脉双管进行同步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持续24小时蓝光照射配合静滴白蛋白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后脐动静脉双管进行同步换血治疗后。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血糖、电解质以及血常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血清胆红素较观察组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轻微下降,血钾、血氯、血钙、血钠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脐动静脉双管进行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安全、快速降低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值得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期间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对43例新生儿黄疸给予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3例新生儿黄疸均顺利完成蓝光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光疗期间,未出现皮肤破损感染等并发症,无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遗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对新生儿黄疸实施蓝光照射治疗期间,积极开展综合护理,可提高患儿对蓝光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降低皮肤损伤、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行性.方法 将60例高胆红素血症符合换血指征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无肝素组(32例)和肝素组(28例).无肝素组将作为输出途径的动脉穿刺置管不连接肝素帽、三通活塞管及延长管,直接接10 ml注射器抽血;建立静脉通路以换血,整个换血过程无肝素抗凝.肝素组将作为输出途径的动脉穿刺置管接三通活塞管,三通活塞管另外两端,一端接肝素氯化钠溶液,一端接输液延长管后接10ml注射器抽血,每抽出20 ml动脉血,经三通活塞管注入2 ml肝素氯化钠溶液.结果 无肝素组血总胆红素换出率(51.87±8.74)%,肝素组(48.48±12.5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换血后两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均P<0.01);两组血常规、血糖、血电解质、生命体征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换血后血小板、血糖、血钾与换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肝素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4.29%,无肝素组无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无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与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同样安全有效,且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的肝素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可能带来的出血并发症;但同样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血糖升高及血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A、B、C组各31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B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抚触干预,2次/d,15min/次。连续5d;C组在B组基础上每日增加抚触1次。测量三组干预5d内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第2~5天B、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A组(均P〈0.01),第4、5天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B组(均P〈0.01);干预第5天B、C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显著高于A组(均P〈0.01),且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抚触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促进其行为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19.
蓝光照射能有效地防止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发生,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致残率,从而提高新生儿成活率.蓝光照射中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精心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陆青梅 《护理学杂志》2006,21(13):16-17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桡动脉两种穿刺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例需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均分为颞浅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桡动脉组穿刺按十字法进行,颞浅动脉组穿刺按一般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换血前后血液生化指标、SpO2和换血后光疗时间.结果颞浅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P<0.05);两组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血糖、SpO2及换血后光疗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颞浅动脉与外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安全可靠,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