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分为:Ⅰ组: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ml20例。Ⅱ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30ml20例,肌间沟注药后60min内观察临床效果。结果两种罗哌卡因在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麻醉效果、维持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类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给予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30例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30 m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均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麻醉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类似的麻醉效果,临床疗效安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一剂量的罗哌卡因(150 mg)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阻滞时容量、浓度与临床效果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所用药液分别为:A组20 ml(0.75%),B组30 ml(0.5%),C组40 ml(0.375%),单盲法观察各组病例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①三组患者行臂丛阻滞前后生命体征均较平稳;②感觉阻滞:A组起效快,但阻滞节段范围窄,主要阻滞C5-7节段,持续时间长;C组起效慢,但阻滞节段较宽,多分布于C4-T1,恢复快。③三组患者均产生了肘关节的运动阻滞,起效上:A〉B〉C。④三组患者中C组总体不良反应率略高。结论在剂量为150 mg的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时药液浓度高,起效就快,且感觉运动阻滞时间长,容量增大时起效稍慢,但阻滞平面更广,阻滞成功率更高,然而在容量增大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 0m1;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1.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麻醉风险评分表(ASA)1~2级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则应用浓度为0.25%的盐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不适症状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作用更显著,且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是临床中较为合适的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局麻药配伍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n=15):Ⅰ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Ⅱ组(0.5%利多卡因+0.375%盐酸罗哌卡因)、Ⅲ组(0.5%盐酸罗哌卡因)、Ⅳ组(0.5%利多卡因+0.5%盐酸罗哌卡因)。均给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自注入局麻药后的30min内,每隔5min评价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记录臂丛神经阻滞(感觉和运动)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Ⅱ组、Ⅳ组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Ⅰ组、Ⅲ组快(P〈0.05),4组患者阻滞、无痛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神经阻滞作用完善。4组患者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且均无毒性反应发生。结论:4种不同浓度局麻药配伍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均可满足手术要求,但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联合更适合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刘萍  黄红 《云南医药》2009,(6):658-659
罗哌卡因属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用于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良好,且有一定的术后镇痛功效。其完善的麻醉效果和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分离得到患者和骨科医师的认可。但是因为麻醉医师进行臂丛麻醉操作时经验、手法、条件(无神经刺激器)及患者主观叙述(有无异感)的不同,麻醉最终的完善程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总结最优的麻醉药物浓度,提升麻醉效果。方法 96例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麻醉过程中使用罗哌卡因的浓度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0.3%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0.5%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12.54±1.23)min短于对照组(16.17±1.51)min,麻醉镇痛时间(9.68±2.16)min、运动阻滞恢复时间(9.24±3.01)min均长于对照组(7.42±1.98)、(7.18±2.9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浓度麻醉,起效更快,镇痛时间较长,运动阻滞恢复快,总体麻醉效果要优于采用0.3%罗哌卡因浓度麻醉的效果,值得临床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 0m1;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1.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ml; 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l。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氯普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患者48例,ASAⅠ或Ⅱ,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4例,0.375%罗哌卡因30ml+1.5%氯普卡因10ml;B组24例,0.375%罗哌卡因40ml。观察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和阻滞范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臂神经阻滞使用0.375%罗哌卡因对患者安全有效地镇痛,同时加入氯普卡因能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均为常用的酰胺类局麻药,也是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麻药。近年来,我们分别将甲磺酸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并对三者等摩尔浓度下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6例于我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低、中、高浓度组,每组42例,罗哌卡因浓度依次为0.250%、0.375%与0.500%.将麻醉药物注入三组30min后,对运动阻滞效应、痛觉阻滞效应及麻醉优良率进行对比.结果:低浓度组2、3级运动阻滞比重明显高于中、高浓度组,差异显著(P<0.05).高浓度组5级运动阻滞比重高于低、中浓度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0.25%~0.50%的浓度范围内,痛觉阻滞效应与运动阻滞效应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上升而变好,麻醉优良率升高,但也易使术后恢复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选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期间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研究组采用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麻醉起效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镇痛持续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长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4例,略多于对照组的3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总有效率达到93.3%,高于对照组的76.7%,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血压、心率水平的改善幅度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达到96.7%,高于对照组的8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选用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不会是不良反应增加,还能够缩短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效果维持时间,减小对心率、血压、认知功能的影响,使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得到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颈交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上肢骨折手术患者40例在麻醉下行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20 mL ISBPB,记录阻滞前后心率变异性参数、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温度、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阻滞效果。阻滞后,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功率、连续24 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和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均较阻滞前降低(P<0.05)。阻滞后,前臂桡侧和尺侧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温度升高,掌心、示指指腹及且小指指腹SSR潜伏期缩短且SSR波幅升高(P<0.05)。2例发生霍纳综合征且自行缓解。结论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ISBPB可以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但对颈交感神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与麻醉药物扩散至颈交感神经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与0.25%的布比卡因进行比较。方法:ASA分级Ⅰ~Ⅱ级60例拟行前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0.3%甲磺酸罗哌卡因)和B组(0.25%布比卡因)。术中连续监测BP、HR、SpO2,观察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与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作用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相似(P〉0.05);但运动阻滞作用时间A组长于B组(P〈0.05)。两组SBP、HR和SpO2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臂丛麻醉用于前臂手术安全有效,和0.25%的布比卡因相比,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相似.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罗哌卡因的长效性及低毒性使其成为最常被选择用于神经阻滞的局麻药[1]。本研究选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并观察其阻滞效果,以寻找一种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