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组(CPR)及容积再现等技术( VRT)重组图像,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其中,有18例患者同时行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MIP、CPR、VRT重组图像都能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冠脉主干、左冠脉前降支、左冠脉回旋支及右冠脉),在同时行两者检查的18例中,常规血管造影显示36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38支显示不同程度的狭窄,18支冠脉内见软斑块.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脉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方法 对4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行导管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MSCT冠脉成像检查,利用MSCT的各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对各支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并观察有无再狭窄.结果 在46例行MSCT冠脉成像的患者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及部分3、4级分支,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与导管法选择性冠脉造影法比较,CT冠脉成像诊断46例121个支架内不同程度程度狭窄的敏感性90.5%,特异性94.3%.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3.1%和97.1%.所有行MSCT冠脉成像检查的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MSCT冠脉成像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一种安全可靠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仲纪刚  王金勇  胡示超  王聪 《中外医疗》2008,27(13):104-10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2001年3月至2007年10月间100例(优选)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扫描时均采用16排探测器,机架转速为2周/s,使用后心电门控0.625重建,利用先进地后处理软件对冠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脉各主干及主要分支,并对冠脉病变进行诊断.同时对其中部分患者(32例)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清晰地显示冠脉各主干(左前降支包括左主干.左旋支.右冠脉)及其主要分支,其中63例211段冠脉显示不同程度的狭窄,32例选择性造影的病例均有冠脉狭窄.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冠脉狭窄等病变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是一种无创、方便、价康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及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①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显示的轻度冠脉狭窄数量较多,而中度及重度冠脉狭窄的数量较少,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依照冠脉造影的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96.4%(137/142)和96.8%(274/283),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为93.8%(137/146)和98.2%(274/279).结论:64排螺旋CT在冠脉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及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血中FIB含量,与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CS患者FIB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变化而变化,冠脉越狭窄,FIB含量越高,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组FIB含量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ACS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FIB含量的检测对ACS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德志  何锡洪  杨海燕 《中外医疗》2013,32(2):176+178-176,178
目的对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进行诊治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11月于该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的3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对2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及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情况,同时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各分支的分布。结果 3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80节段冠状动脉(直径≥1.5mm)图像中,64SCT提供优良图可供分析为447节段。可评估率93.2%,不可评估节段6.8%,多因心率(律)异常所致(4.8%);显示84处斑块,以硬斑(钙化)居多,多发生于前降支。前降支MSCT直径的测量与冠脉造影相关性比较好。另外,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两者检测结果在阳性率、阴性率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在心率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其准确率较高。64MSCT冠状动脉成像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是风险较小的无创性检查,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普查筛选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66例患者依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单支组、双支组和三支组。分析三组TG/HDL-C比值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TG/HDL-C、TG水平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与TG、TC/HDL-C、LDL-C/HDL-C相比,TG/HDL-C比值与冠脉病变之间显示了更强的正相关关系(r=0.78,P<0.001)。结论:TG/HDL-C比值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金指标是行冠状动脉造影,但冠状动脉造影只能显示内径大于50微米的冠状血流,而冠状微血管(内径小于500微米的冠状前小动脉和小血管)病变不能有效显示,而冠脉微血管占据整个冠状血管95%[1],冠状微血管疾病的患者临床不明显,行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常易被忽视[2]。近年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潜在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隐匿,诊断手段受限且诊断技术目前未大面积实施推广,治疗受限,传统中医基于著名医家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提出"阳微阴弦"理论,提出"心脉痹阻"为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基本病机,"胸阳不振"为冠脉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以温阳等方法来治疗冠脉微血管疾病[3]。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的对比,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发病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2.0±1.5)岁,均于发病11 d内给予64SCT及RT-3DE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开口、各支的形态和走向,并测量其内径。结果:64SCT检查结果示CAL13例,累及冠状动脉18支,其中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13支,左前降支1支,左回旋支1支,右冠状动脉3支。RT-3DE检出7例,累及冠脉9支,其中左冠状动脉主干6支,右冠状动脉2支,右冠脉瘤1支。两种检查方法探查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64SCT能观察冠脉的全貌,特别是冠脉的中远段,对CAL显示远高于RT-3DE。64SCT用于探查小儿KD冠脉损害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心脏超声的补充和替代方法,对KD急性期冠脉损伤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6例患者(25例拟诊冠心病,7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4例冠脉搭桥术后)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及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其中32例(25例拟诊冠心病,7例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同期作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照.结果 366个节段中281个节段获得满意的CTVE图像,成功率76.8%;7例13枚冠脉支架均被检出,其中1例左冠前降支近段支架之间管腔再狭窄;4例搭桥术后14支桥血管显示通畅.32例以冠状动脉造影(DSA)为"金标准",CTVE诊断狭窄≥50%,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95.3%,78.8%,96.3%.结论 16层螺旋仿真内镜能较准确显示冠状动脉腔内结构和≥50%狭窄,是无创性诊断和评价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7例临床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时行MSCTA和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DSA(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将二者进行对照分析,了解MS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7例患者行CAG检查均能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及其各段血管,与其相比,MSCTA检查可显示370段血管中的352段血管,显示率为95.2%.各节段冠脉重建图像中左主干、左前降支近中段和右冠近段显示率最高.经CAG证实,37例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26例,冠脉未见明显病变者11例.行MSCTA检查有28例显示冠脉明显狭窄,9例未见冠脉明显病变.MSCT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者3例,假阴性者1例,敏感性96.2%,特异性72.7%,阳性预测值89.3%,阴性预测值88.9%,符合率91.7%.结论:MSCTA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层CT增强扫描无创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是本世纪以来逐渐成熟的新技术(后简称冠脉CT),64层CT推出不到3年,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认可。虽然冠状动脉导管造影(后简称冠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冠心病的最终依据,但在下列方面有其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CAG)与多排螺旋CT(MSCT)冠脉成像的影像学资料,探讨CAG与MSCT在冠动脉病变、斑块显示、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差异,评价MSCT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科学利用MSCT冠脉成像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临床疑似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和64排容积CT机对入选患者进行CAG及MSCT冠脉成像检查.结果:CAG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及其分段血管的解剖结构;MSCT断结果总体与CAG高度一致(P<0.001).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常见区域的形态学改变,能清晰显示冠脉斑块和部分侧枝血管形成情况,可以作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筛检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造影和多排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的诞生开创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新纪元,随后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进一步巩固了冠脉介入治疗的地位.但是,冠脉造影并非十全十美,其最大缺陷是不能显示血管壁,而动脉粥样硬化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恰恰是血管壁的变化.血管内超声可以看到血管壁但必须将导管插入冠脉内,这极大地阻碍了其广泛应用.冠脉CT可以从静脉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这种无创显示冠脉解剖结构的方法在这两年迅速被心内科医师接受.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明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所示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状态之间的关系。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未知的情况下,连续观察217例行系统性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显著冠脉疾病是指冠脉管腔狭窄至少70%以上。主动脉粥样硬化分为4级。患者平均年龄为54.5±10.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2.55∶1。平均冠脉评分及损伤指数分别为5±4.5和1.1±0.96。159例患者有主动脉粥样斑块,其中80例(73%)为复合性损伤。降主动脉是最常发生的部位(91%),其次为主动脉弓部(40%)和升主动脉(14%)部。升主动脉受累与冠脉疾病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在冠心病患者中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差异.方法 对44例冠心病患者的58处冠脉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 对58处冠脉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和CAG检测.58处血管CAG检测显示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而IVUS检测显示34处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治疗.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CTA)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形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儿均进行CCTA诊断,分析诊断结果、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瘤不同时间点的冠脉内径变化情况。结果:6例患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形成共累及17支血管,单支血管受累1例,多支血管受累5例,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LM)5例、左前降支(LAD)4例,左回旋支(LCX)3例、右冠状动脉(RCA)5例,其中形成小型动脉瘤8例,中型动脉瘤7例,巨大动脉瘤2例。2例同时合并血栓。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瘤不同时间点的冠脉内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瘤在3~6个月的冠脉内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瘤在12个月内的冠脉内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能够清晰显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形成的部位和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CT扫描条件在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45例经临床证实的或怀疑冠心病患者以及部分健康志愿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上述患者分为三组1组(有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组,采用高扫描条件,15例)、2组(与1组MSCT扫描条件相同但无冠状动脉造影对照,15例)、3组(采用低扫描条件且无冠状动脉造影对照,15例).对所有患者的扫描重建图像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曲面重组技术(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CR)、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阴影显示技术(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等重组方式,观察上述方式对冠状动脉及其病变的显示.结果 不同心率和不同扫描条件组(第1、2组与第3组)对成功显示(2级以上)的各支冠状动脉心率≤60次/min钟时各支显示率最高,心率在60~80次/min钟显示率较高,心率>80次/min钟显示率最低,而且第1、2组与第3组对成功显示的各支冠状动脉LMCA(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AD(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CX(left circumflex)和RCA(right coronary artery)差异无显著性(P=0.558、0.487、0.810和1.000,P》0.05,精确χ2检验).描条件不同组(2、3组)对所有能够成功显示的各支冠状动脉LMCA、LAD、LCX和RCA差异无显著性(P=0.894、1.000、和0.811,P》0.05精确χ2检验),但是RCA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RCA的显示,高扫描条件得到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低扫描条件(P=0.042《0.05,精确χ2检验);另外在高扫描条件组冠脉钙化的检出率也明显增高.结论 低扫描条件能够显示大部分冠脉血管,但是怀疑右冠脉主干病变时时,应提高扫描条件,低扫描条件对于MSCT冠脉成像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 aphy,SCA)是目前显示冠脉病变范围程度的可靠的检查方法。1990年4月~2002年6月,我们采用西门子数字化X线机进行SCA共684例,其中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86例。本文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冠状动脉单纯性和复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探讨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者的心电图(ECG)改变与冠脉造影(CAG)显示的冠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发现应用心电图初步诊断ACS及初步判定病变血管、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为ACS的治疗干预和进一步CAG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