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化疗后血糖异常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方法 观察30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及随访6~1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使用化疗药物类型、化疗周期数、使用糖皮质激素、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8组参数的对比分析原因.结果 高血糖发生率为10.1%(31/306);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8/306)、2.3%(7/306)和1.6%(5/306).化疗后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发生高血糖患者体重指数、化疗4个周期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铂类及植物类化疗药物、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化疗后高血糖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铂类、植物类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多个周期化疗为主要因素,建议规范合理应用化疗药物,避免过度化疗和滥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患者筛查中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方法:选取待产或进行体检的孕妇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组,其中38例为正常妊娠组,42例为妊娠期糖尿病组,40例为糖耐量受损组。分别对3组产妇进行糖筛查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对3组产妇的GCT、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糖耐量受损组、妊娠期糖尿病组的GCT、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产妇(P<0.05)。且糖耐量受损组、妊娠期糖尿病组的糖化血红蛋白阳性率(82.5%、92.86%)明显高于各组空腹血糖阳性率(37.5%、42.86%)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阳性率(57.5%、64.29%)(P<0.05)。而正常妊娠组中糖化血红蛋白阳性率(2.63%)明显低于空腹血糖阳性率(10.53%)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阳性率(15.79%)(P<0.01)。结论:在对产妇进行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筛查中,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筛查的重要指标,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操作方便、快速、准确、阳性率较高,在临床上可以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尤毅梅 《现代保健》2011,(13):136-137
目的 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有效地减少或防止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方法 选择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在7.8 mmol/L~11.1 mmol/L之间的患者200例,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记录患者干预治疗前后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观察期限1年.结果 显效136例;有效5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 通过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减少和控制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胎儿成长与母体内代谢特点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37名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资料,对其孕前身体质量指数、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研究,并分析这些参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妇孕前身体质量指数、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及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呈正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202、0.231、0.141、0.113、0.121,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妇孕前身体质量指数是预测巨大儿的最可靠因素.结论 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病率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的代谢参数有关,因此应控制这些参数,以降低患者围产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校医》2001,15(2):146-146
有三多一少症状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空腹血糖≥ 12 6mg/dl(7mmol/L) ;餐后 2小时血糖≥ 2 0 0mg/dl(11.1mmol/L) ;空腹血糖 >110mg/dl ,<12 6mg/dl为空腹血糖异常 ,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糖尿病WHO统一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各时点血糖水平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为预防新生儿体重不良提供理论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选取2016-07/2017-07在天津市河北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产检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07名作为病例组,98名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孕妇基本情况、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值、胎儿出生体重等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空腹血糖值、OGTT 1 h血糖值、OGTT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联。结果 GDM组的空腹血糖值、OGTT 1 h血糖值、OGTT 2 h血糖值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值升高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3.766,P=0.017),OGTT 1 h血糖值升高、OGTT 2 h血糖值升高对出生体重没有影响(OR1h=1.093,OR2h=0.867,P均0.05)。以新生儿出生体重为因变量,分别以空腹血糖值、OGTT 1 h血糖值、OGTT 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为自变量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妊娠中期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糖代谢转归,比较产后糖代谢正常组与异常组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产后6~8周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行糖耐量检查的GDM孕妇888例,分析其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随访的临床资料。结果 888例中,产后糖代谢正常687例(77.4%),异常201例(22.6%),其中糖尿病24例(2.7%)、空腹血糖受损4例(0.5%)、糖耐量受损142例(16.0%)。产后糖代谢异常组年龄、孕次、孕早期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孕期(24~28周)糖耐量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较正常组高;两组孕妇的产次、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早期胆固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6~8周,有22.6%的产妇仍存在糖代谢异常;孕早期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孕期糖耐量较高、糖化血红蛋白高等是产后糖代谢异常组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筛选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46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0例,对照组单检测空腹血糖,观察组采用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患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对检测结果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率及准确率.结果 对照组中检测出52例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2.61%;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测出36例阳性患者,准确率为69.23%.观察组中检测出50例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1.74%;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出49例阳性患者,准确率为98.00%.两组受试者阳性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准确率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且操作简便,能及早发现糖尿病可疑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校医》2001,15(4):246-246
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 12 6mg/dl(7.0mmol/L)口服 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小时大于或等于 2 0 0mg/dl(11.1mmol/L)糖耐量低减 (IGT)诊断标准 :口服 75克葡萄糖 2小时血糖 14 0~ 199mg/dl(7.8~ 11mmol/L)空腹血糖异常 (IFG)标准 :空腹血糖 6.1~ 7.0mmol/L糖尿病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在冠心病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需多次抽血而不被患者广泛接受,造成漏诊情况相当普遍。为了减少误诊,探求既简便又实用的血糖筛查方法以及对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方法,本文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临床价值及其与冠心病发病和心血管事件预测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糖耐量减低又称糖耐量异常,是介于正常糖耐量和达到糖尿病诊断之前的一种高血糖状态。它并非真正的疾病,医学界也不将它作为一种疾病诊断。糖耐量减低并无临床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一般人很难发现,大多是在进行糖尿病筛查,或单位及个人参加体检,或其他疾病需查血糖时才被发现并引起重视的。 糖耐量减低的标准是以空腹血糖值小于7.0毫摩/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值为7.8~11.0毫摩/升为依据。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值虽偏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则显示血糖波动和升高。所以,糖耐量减低可被看作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或已有代谢异常,并有可能转化为糖尿  相似文献   

18.
超重对血清尿酸水平及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重对血清尿酸水平和糖耐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体重指数(BM I)≥25、<28者共142例为超重组,抽取BM I<25者215例作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尿酸水平分析,并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及餐后2 h后血糖水平。结果超重组血清尿酸水平(401.28±105.22)mmol/L高于对照组(337.00±86.3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OGTT餐后2 h血糖水平(7.6±1.4)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6.5±1.2)mmol/L(P<0.01)。结论超重可导致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和葡萄糖耐量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耐量异常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二甲双胍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10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50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2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试验1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各组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负荷后2h血糖(2 h PBG),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治疗前试验1组和试验2组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Fi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m、P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2组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Fib明显低于试验1组[(6.6±2.5) mmol/L比(7.9±3.6)mmol/L、(5.2±1.3)%比(5.8±1.4)%、(3.0±1.0) g/L比(3.6±1.2) g/L],APTT、PT明显高于试验1组[(34.3±6.8)s比(31.6±6.5)s、(12.6±0.7)s比(12.3±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TT、PT与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0.01),Fib与2h PBG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1),TT与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无相关性(P>0.05).结论 糖耐量异常患者已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适当的干预治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胡志斌 《中国校医》2012,26(10):755-756
目的检验分析孕妇糖代谢的异常,利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来检验其血糖水平。通过该检验分析并探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3h血糖的水平,从而确定其在妊娠糖耐量受损(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est,GIGT)和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6月—2011年月6月360例糖尿病孕妇进行口服50 g葡萄糖筛检,对孕妇1 h血糖>7.8mmol/L的进行OGTT试验。结果该检验中空腹血糖异常的有150例(41.7%),l h血糖异常的有243例(67.5%),2 h血糖异常的有236例(65.6%),3 h血糖异常的有65例(18.1%),其中伴有1项或多项血糖异常的有62例(95.4%)。结论对孕妇糖尿病的检验是必要的,对有该病的孕妇进行严格的管理,以免孕妇和胎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