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周礼》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者、疮疡者造焉。”又《尚书》内有“若药弗瞑眩,厥疚弗瘳。”说明了治疗常见病的药多是非剧即毒。因人身阴阳偏胜,治病的药亦必采其阴阳偏胜以调节之,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但剧性、毒性的药物又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  相似文献   

2.
“瞑眩”原指昏糊眩晕之意,语出《尚书·说命》“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是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糊眩晕的反应,则药物对顽证痼疾就很难奏效,现在即泛指服药后没有一定的药物反应,治疗效果则欠满意。历代医家对“瞑眩”现象均较重视,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此记载频多,如《伤寒论》46条曰:“太阳病,脉  相似文献   

3.
译与意     
也谈“若药弗瞑眩……”之瞑眩。偶见书刊引《尚书·说命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其解释为:如果用药后不发生瞑眩现象的话,其病就不会痊愈。这样理解很不尽情,甚至违背《尚书》原意,其原文是“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我意原文未臆药后,更非疗后,关键在“若药”。我对辞解是:“若药不毒厚,其病不愈”。考《尚书》系秦博士济南伏生口授,西汉晁错所集,  相似文献   

4.
暝眩现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暝眩”是指在服用药物后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眩冒现象,在中医学中我们称之为“暝眩现象”。《商书·说命》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论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暝眩现象并非中药的不良反应,而是在服用中药后,药物与疾病相斗争,疾病向愈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药物之所以能祛邪防病疗疾 ,其基础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亦称为毒性。古人云“是药三分毒”,《神农本草经》载药 35 7味 ,其中“大毒”8味 ,有毒 5 7味 ,“小毒”16味 ,占 2 2 .7% [1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 [2 ] ,与《金匮要略》2 6 2方中 [3 ] ,就有 119方含有毒性中药 ,占总数 32 %强。名方小柴胡汤、四逆汤、金匮肾气丸等都含有毒性中药。近年来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 ,毒性中药的应用更为广泛 ,但毒性中药具有毒性猛烈、副作用大和治疗上疗效显著的两面性 ,“躁悍之将 ,善用之奏功甚捷 ,不善用之为害非轻”,因…  相似文献   

6.
《尚书说命》曰:“药弗瞑眩,厥疾勿瘳。”但究竟怎样才算”药后瞑眩”?“药后瞑眩”能否提高临床疗效呢?对此,汉·张仲景曾有观察和记载。《金匮要略》有“乌头桂枝汤服后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近人王朝晖氏也发现有些病例服用乌头后,需要达到轻度中毒才有效,如出现口唇、舌体微麻,轻度头晕等,约半小时至1小时,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就充分发挥出来,而副作用即能自行消失。张谷才氏还说:“服乌头后,唇舌、肢体麻木,甚至眩昏、吐泻应当注意,若脉  相似文献   

7.
《尚书·说命》曾说:“若药弗眩眩,厥疾弗廖。”后来《孟子》又引用了这句话。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麻醉作用,认为某些药物吃了令人头晕眼花或者昏昏欲睡是正常的,不如此反而疗效不佳。 乌头具有毒副作用和麻醉作用,是后世常用的中药麻醉药。早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毒乌喙者”方七首,都是用来解乌头毒的方剂。西汉宣帝时,宫廷女医淳子衍已发现与乌头同类的附子能麻醉人和毒杀人,并与大将军霍光的夫人合谋用附子  相似文献   

8.
所谓毒、剧药,就是指某些对机体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烈作用的药物。在我国医药历史上,很早就有应用毒、剧药治病的记载,如我国现存的最早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360多种,其中就有不少是毒药或剧药。此后,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其中也包括了毒、剧药在内,其临床应用也逐渐扩展而普遍。但是,有些人对毒、剧药的看法和理解存在着某些偏面性,认为“毒者,毒也”,望而生畏,不敢使用。这就限制了用药范围,使临床上某些疑难病证的医疗难以突破,因而阻碍了祖国医药学的发展。为了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毒、剧药,充分发挥其  相似文献   

9.
从《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看中药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晶 《江西中医药》1998,29(3):40-40
对中药的毒性,长期以来认识不一。而从现行本草著作及中药学教材看,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多倾向于有毒药物应用不当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因此,对有毒中药均标出其毒性之大小,如砒石、升药、轻粉等标大毒,瓜蒂、朱砂、附子标有毒,桃仁、鸦胆子、吴茱萸等标有小毒。而未标明的大概就属“无毒”之品。然观《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10余则,可见所谓“毒药”,其涵义绝非仅此,今择其中数则以析之,供同道参考。互有毒之“毒”所谓有毒之“毒”即指本草著作中明确标明“有毒”之药,服用导致中毒。如《本草纲目》卷九丹砂条引发明时珍曰…  相似文献   

10.
中药为天然药物,大部分没有毒性,但也有一部分性较峻烈,或含有一定的毒性。其中如附子、乌头、大戟、甘遂、芫花、半夏等为临床所常用。据统计,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使用的各种有毒药物24种,含有毒药物方剂119首,约占二书总方剂(《伤寒》113方,《金匮》262  相似文献   

11.
<正> 《尚书》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二字,有愦乱之意,不是正气涣散,而是邪气愦乱,询可喜庆。瞑眩现象的出现,好象病势突然加剧,有似药物的不良反应。但药物反应,病增恶;而瞑眩后,宿疾除。《伤寒论》中关于瞑眩的条文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了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循流溯源,就中药毒性的含义、全面认识、确定因素以及临床实践如何避免毒副作用、化害为利浅述如下。1中药毒性的含义1.1毒性即药物的偏性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认为,药物之所以能祛邪疗疾,是因其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毒”即药,药即“毒”,“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1.2毒性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对…  相似文献   

13.
1祖国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祖国医学有关中药的毒性记载和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关于中药毒性,古代医家也把具有治疗效果的药物统称为“毒药”或称为“偏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有毒的中药来讲,《尚书说命》有“药弗瞑眩,厥疾勿瘳”的观点。但究竟怎样才算“药后瞑眩”呢?“药后瞑眩”能否提高临床疗效?这是一个涉及较少的问题。笔者有感于此,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体会,就乌头的药后瞑眩与临床疗效进行初浅的探讨,以望有益干临床。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使用毒剧中药治疗顽固性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类毒剧药如果能正确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若使用不当,则会引起中毒。毒剧中药是指药理作用强、安全剂量小的药品,小剂量使用就会起到治疗作用,如超过极量或使用不当时即产生毒性甚至致死。故本人结合多年药学经验,就中药毒剧品种在使用中应注意的几项原则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6.
“毒”的含义很广,凡“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说文》训为:“毒,厚也。害人之。往往而生,从屮。”一般辞书释为“毒物;有毒的”“凶险,增恨”等。中医书中的“毒”除了上述含义外,还有其特殊意义。诸如指“药物毒性”、“病因”、“病名”、“病症”、“治发”等。现浅析如下,舛谬之处,冀海内贤达指教。1 药物毒性1.1 指药物牡性 张景岳《类经》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药的毒性,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但对其认识历来就存在诸多争端,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兹分述如下.1关于广义毒性含义的问题’关于广义毒性,人们一直认为是概指药物的偏性,是一切药物发挥作用的内在依据,并用“毒药”一词来代称所有药物,且将张景岳作为广义毒性论的代表医家。其实不然,通观《本草正》,景岳将所论药物分为十四部,且将附子、白附子、半夏、木鳖子等品独到一部,冠以“毒草部”之品,以别于其它药物,每味药中都标明有毒及大小等次,在其他类药中,亦标明毒性有无及大小以别于常药。如蔓草部中使君子为“味甘气温有小毒”,山草部有仙茅为“味辛温有小毒”,如此等等,这表明:首先:其分类以植物特征为主,尤其重视药物毒性,故独立“毒草部”,其他有毒药物在各部中亦注明其毒性,以表明并非所有药物都有毒。  相似文献   

18.
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同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1 有毒无毒的涵义中药有毒无毒 ,是指药物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凡有毒的药物 ,大都性质强烈 ,用之不当 ,可对机体产生毒害 ,甚至引起死亡。如《诸病源候论》曰 :“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 ,皆能变乱 ,于人为害 ,亦能杀人。”本草书籍中 ,常在这些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有毒”“大毒”或“小毒”,如乌头、芫花、砒石等。一般说有大毒的药对人体毒害大 ,有小毒的药对人体毒害较小。相反 ,凡无毒的药物 ,性质比较平和 ,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 ,…  相似文献   

19.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20.
毒剧中药是指药理作用强烈,安全剂量小的药品,在小剂量或使用恰当时能起治疗作用,如超过极量或使用不当时即有中毒甚至死亡危险。我国早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关于“毒剧中药”的记载。卫生部在(79)卫药字第837号《关于医疗用毒药、限制性剧药管理规定》中规定:34种中药及中成药应视为毒药、限制性剧药。1990年版一部“药典”载有毒剧中药与中成药63种。直至目前,在已发现并使用的5000余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