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初发性复发性高原肺水肿血浆VEGF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肺水肿(HAPE)是快速进入高原后,由于缺氧引起的以肺间质或/和肺泡内液体聚集过多的急性重症高原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有缺氧性肺动脉高压,钠水潴留、肺毛细血管栓塞及其应激衰竭[1]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使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与增殖,促进血管再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2].为此对HAPE的VEGF进行了测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毅  郭卫 《当代医学》2001,7(1):39-4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肉瘤的转移和复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肉瘤已经逐渐成为研究VEGF的重要标本,除滑膜肉瘤外的大多数肉瘤VEGF表达与肿瘤预后不良明显相关,对于软组织肿瘤来说,肿瘤的大小和边界为最关键的预后因素。VEGF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重要评估因子之一,VEGF生物学特征复杂,通过两种受体发挥作用,在临床上,已经开始采用VEGF抑制药治疗肿瘤,这将成分继化疗后的又一崭新的治疗领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胸外伤肺水肿的关系。方法将家兔分为受伤前和受伤后1、2、4、12、24、48、72h8组,用ELISA方法,观察家兔胸外伤后血浆VEGF的变化和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家兔胸外伤后2h,部分肺组织轻度水肿,伤后24h肺组织明显水肿,伤后72h肺水肿减轻。血浆VEGF在胸外伤后均升高,以伤后24h、48h、72h与伤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伤后24h、48h与伤后1h、2h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家兔胸外伤后血浆VEGF的变化与肺水肿的程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基因表达,进一步探讨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兔骨折不同阶段(5、7、14、28、42d)骨痂组织中VEGF基因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VEGF基因表达的程度不同。结论:VEGF参与调节骨折愈合的修复并可能在骨愈合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血管形成,探讨VEGF与肺癌组织中血管密度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为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预防肺癌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S-P检测法,对87例肺癌进行表达及血管密度计数。结合随访资料分析。结果:VEGF表达与肺癌组织学分化,肿瘤转移及死亡有关,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较(P〈0.050。结果还证明,鳞癌组织中的“血管岛”周围细胞中  相似文献   

6.
何渝梅 《四川医学》1993,14(6):352-353
我县地处川西北高原,海拔2800~4300m,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高原流动人员增加,急性高原病发病增多。我院从1987年2月至1991年10月共收治急性高原病70例,其中高原肺水肿34例,占48.6%。我们采取以氧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就地抢救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72岁,平均34.1岁,其中17~55岁26例,发病季节2~10月份,其中5~9月28例,与旅游高峰季节一致。初次进入高原者30例,世居或久居高原去内地居住15天至2月后重返高原者4例。 34例均在进入高原后2日内发病,其中21小时内发病29例。23例有明确的受凉感冒史。既往病史中有慢支炎4例,高血压病1例,右肺叶切除术后1例。  相似文献   

7.
高原肺水肿是由于快速进入高原(一般海拔≥2500 m)因缺氧而引起的非心源性肺水肿,为高原地区特发病及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由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化学感受器异常变化、水通道蛋白减少、肺微血管变化以及基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至今仍不完全清楚。治疗高原肺水肿主要应尽快脱离低压缺氧环境,并配合吸氧或服用利尿剂、激素等能降低肺动脉压的药物,严重时要联合用药。本文介绍了高原肺水肿的流行病学特征、各种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防治高原肺水肿的手段、方法和药物,以期能对相关医务人员和从事高原活动的人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93例乳腺癌组织的VEGF表达.结果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与VEGF表达呈密切正相关(P<0.01).VEGF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较VEGF阴性者明显增高(P<0.05~0.01).VEGF阳性组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低于VEGF阴性组(P<0.01).结论VEGF表达阳性对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是 1989年由Ferrara等在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首先提纯得到的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 ,它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 ,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炎症反应、肿瘤生长与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对VEGF研究的深入 ,发现了VEGF家族的新成员VEGF B、VEGF C、VEGF D。由于VEGF、VEGF B、VEGF …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re is uncertainty whether acclimatized low-landers who return to high altitude after a sojourn at low altitude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of pulmonary edema than during the first exposure to high altitude.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onsisting of men ascending to 3400 m by road (N = 1003) or by air (N = 4178). The study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during first exposure vs the incidence during re-exposure in each of these cohorts.

Results

Pulmonary edema occurred in 13 of the 4178 entries by air (Incidence: 0.31%, 95% CI: 0.18%–0.53%). The incidence during first exposure was 0.18% (0.05%–0.66%) and 0.36% (0.2%–0.64%) during re-exposure (Fisher Exact Test for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two-tailed) p = 0.534). The relative risk for the re-exposure cohort was 1.95 (95% CI, 0.43%–8.80%). Pulmonary edema occurred in 3 of the 1003 road entrants (Incidence: 0.30%, 95% CI: 0.08%–0.95%). All three cases occurred in the re-exposure cohort.

Conclusion

The large overlap of confidence intervals between incidence during first exposure and re-exposure; the nature of the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relative risk; and the result of the Fisher exact test, all suggest that this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could have occurred purely by chance. We did not find evidence for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HAPE during re-entry to HA after a sojourn in the plai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启动子区 rs100843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高原肺水肿(HAPE)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检测100例HAPE组、200例健康对照组个体基因组rs1008438位点的基因分布,分析不同基因型与HAPE的关系;运用ELISA法检测不同基因型HAPE组和健康对照组白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HSP70蛋白含量变化;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和 EVIDENCE180全自动芯片仪分析 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结果 HAPE组,健康对照组rs1008438的TT、GT、GG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76.0%、20.0%、4.0%,93.0%、6.5%、0.5%。统计处理显示,HAPE组TT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GT、GG基因型患 HAPE的危险性是 TT基因型的4.195倍,G等位基因相对 T等位基因也能明显增加 HAPE的发病风险(OR=4.178);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 HAPE组 HSP70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HSP70细胞核/细胞质比值TT基因型高于GT/GG基因型;蛋白质芯片检测表明,HAPE组血清中的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rs1008438位点多态性与 HAPE易感性相关,这种相关性可能是由于突变型在基因转录水平通过影响启动子活性而增强HSP70表达,从而导致HAP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郑发友  袁宏 《西部医学》2010,22(2):272-273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治疗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高原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半坐卧位或坐住休息,50%酒精湿化鼻导管给氧、镇静、氨茶碱、地塞米松、强心甙、抗炎、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加用硝苯地平10mg,舌下含化,每日2次。比较两组患者在紫绀消失,心累气促、肺部哆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紫绀消失,心累气促、肺部哆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苯地平对高原性肺水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高原肺水肿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处海拔3000m的柴达木盆地高原肺水肿4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揭示了高原肺水肿的临床、心电图、血象及肺部X线的特点,发生、发展规律。着重讨论了易患因素对产生高原肺水肿所起的作用及形成机理,说明高原肺水肿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并对其治疗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心理状态对高原肺水肿患者病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高原肺水肿治疗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165例高原肺水肿住院患,采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HAD)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152例有效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2例患中,出现焦虑61例,占40.13%;抑郁29例,占19.08%。进藏前接受高原疾病预防教育、初次发病、患性格、病情轻重及自付医疗费用对患的心理影响较大;而年龄、性别、职业、化程度等对患焦虑、抑郁状况影响较小。心理异常的高原肺水肿患其肺部另外音消失时间、治愈时间明较心理正常患延长。结论: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可加重高原肺水肿病情,影响其发生、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高原肺水肿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应用酚妥拉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病例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分析。结果引起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劳累。应用酚妥拉明缩短治疗时间,平均6天,68例中67例治愈,治愈率达98.5%。结论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应用酚妥拉明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原肺水肿CT影像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HAPE)CT影像特征及其 病理基础.方法:32例HAPE,35例小叶性肺炎患者纳入观 察.采用胸部常规与薄层CT扫描,连续观察病程各期征象表 现及变化.收集经尸检证实HAPE肺组织标本6例.肺门水平 冠状切开全肺,在内中外三带、上中下三野连续取材,观察与 CT相对应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①32例HAPE中28例右 肺病变重于左肺,35例小叶性肺炎仅有14例(P<0.01); ②HAPE早期(32/32)和恢复期(25/32)以肺间质异常表现为 主.进展期(30/32)与稳定期(32/32)以肺实质病变为主; ③病程中肺实质表现从磨玻璃样变逐渐过渡到结节样实变 再到结节融合呈大片实变;④病理检查见肺泡腔充满水肿液 及数量不等的纤维素、红细胞、炎细胞.肺泡隔增宽,小血管扩 张淤血.3例见纤维蛋白透明血栓,4例有肺透明膜形成,5例 有灶性或片状出血.结论:CT检查可发现HAPE早期病例,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外伤早期大鼠脑组织及外周血中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两者与脑水肿、微血管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外伤组,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制做大鼠脑外伤模型。按伤后处理时间不同各组再分为7个亚组,每组5只,分别于1 h、6 h、12 h、1 d、3 d、7 d、14 d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采用干湿重法检测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损伤灶周围皮层、海马区脑组织中ET-1、VEGF的表达,并采用ESLA法检测外周血中ET-1、VEGF的水平变化;CD34标记损伤灶周围脑皮层区微血管,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脑外伤组各时间点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及损伤灶周围皮层、海马区脑组织以及外周血中ET-1、VEG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外伤早期ET-1、VEGF的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P0.05),与微血管面密度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外伤后外周血及脑组织内存在ET-1、VEGF的过量表达,并且参与调控微血管变化及脑水肿的发生,测定外周血中ET-1、VEGF的含量可成为判断外伤性脑水肿中微血管变化以及脑组织含水量的指标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山柰酚干预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保护作用和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praug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山柰酚组(KA组)和乙酰唑胺组(ACZ组),每组8只,预给药7 d后利用高原性疾病环境模拟系统(模拟海拔6 000 m高原环境)建立急性高原肺水肿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计算肺含水量,试剂盒检测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检测肺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rotein-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mRNA水平和蛋白相对含量。结果:与N组相比,M组肺含水量上升,肺水肿病理表现显著,肺组织TNF-α、IL-6水平升高(t=14.753、7.666,均P<0.01),SOD和NOS活性下降(t=9.663、4.681,均P<0.01),MDA含量上升(t=13.906,P<0.01);与M组比较,KA组的肺含水量降低,肺水肿病理表现减轻,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下降(t=9.104、3.843,均P<0.01),SOD活性上升(t=3.715,P<0.01),NOS活性上升(t=2.629,P<0.05),MDA含量下降(t=9.196,P<0.01)。与N组相比,M组PI3K、Akt1 mRNA表达水平升高(t=7.069、5.896,均P<0.01)、蛋白相对含量升高(t=3.552、7.930,均P<0.05);与M组比较,KA组PI3K、Akt1 mRNA表达水平降低(t=8.468、5.871,均P<0.01)、蛋白含量降低(t=6.701、4.010,均P<0.05)。结论:山柰酚可以通过减轻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反应,预防低压低氧诱导的急性高原肺水肿的发生,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